摘要:在初中課改的基礎上,如何進行銜接,包括知識點、方法、手段等等。教學時注重探究式教學,擴大學生視野。知識方法同時傳授,而將化學知識整理成一個知識網絡,教學時,注重方法的講授,引導學生展寬視角。在教學中培養一定的社會意識,而為提高整個社會的綜合素質服務。
關鍵詞:課程改革;教學銜接;探究;方法;應用
廣西從2003年在初中進行了初中的課程改革,初中化學課本在課改后,教學要點放在化學常識的學習方面。而高中課程改革要在2012年才進行,這樣就牽涉到教材、教學的銜接問題,就是高中課程改革以后高中教學的側重點和初中還是有所差異,也會牽涉到銜接問題。
一、教學時注重探究式教學
初中課改后,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提高,在學習上敢于發表不同的意見。有自己的主見,但歸納知識的能力較差。教學中,我力求將知識的傳授不局限在搞懂課本內容上,教學中根據課程的重點和培養目標,設定一些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進行探討,邊學邊解決問題,探究問題的來源,通過這樣的學習方法加深的知識的理解,也將知識的廣度擴寬,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在探究學習以后,還需借勢將學習內容歸成一條主線,有利于學生記憶和掌握知識。氧化還原反應是整個高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基本理論部分,而恰恰又放在高一的第一課時學習,按以往的教學經驗,這一部分教師能否講好,學生能否學好,對將來整個高中化學學習的影響極大。教學中我采用初中概念引入課題,找到發生氧化還原元素化合價變化的特征。提出探究問題,其它有元素化合價變化,但沒有得氧失氧的化學反應是否也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得出肯定的結論后再繼續從原子結構及反應時電子如何轉移的情況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為電子發生了轉移。進而形成了一條完整知識鏈條:氧化還原反應→表現元素化合價變化,反應物有氧化劑、還原劑,生成物有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實質:有電子發生轉移→進一步探討:氧化性、還原性的強弱、電子轉移的標示,通過這樣的探究教學使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時的邏輯清晰,記憶方便,應用自如。
二、做到知識方法同時傳授
如何教會學生將所學的化學知識整理成一個系統,而有利于掌握。我所采取的措施是,教學的備課階段,就仔細分析知識的內涵,盡可能聯系課本內容,深化初中知識,歸納整理成線,使學生掌握知識不致凌亂,而將化學知識整理成一個知識網絡。教學時,采用集中復習,穿插復習初中的化學內容,然后進入高中知識的傳授,注意深入淺出,聯系舊知,注重方法的講授,不局限在課本,引導學生展寬視角,讓學生懂得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踐證明正確掌握學習方法是學生學好化學的重要一環。在高一對學生鋪設的問題臺階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要使他們能上得去,以防發生兩極分化。要通過耐心細致的引導,教會學生從比較中學習,發現相似,尋求規律,逐步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嚴密性。在做和練中,不斷找出好的學習方法。
三、“STS”在化學上的應用
學生學習化學知識后,不應當只會書本知識,也要學會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在科學技術和社會實踐中,而為提高整個社會的綜合素質服務。在初中課改教材內容安排了很多這方面的內容,通過化學知識向學生傳授人和人的和諧相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還有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前人發明創造的方式和方法為我所用,比如講授元素周期表部分的知識時,就可以告訴學生門捷列夫是如何發現元素周期律和應用元素周期律推導元素性質的。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加強化學應用知識的教學,使學生能認識到科學的價值,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精神。讓學生看到化學知識是發展社會生產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在教學時要想方設法讓學生的學習不光是動腦,也要動手。例如加強實驗教學。這樣教學時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學會從實驗中探索知識,又能將所學的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將化學知識與工農業生產及日常生活聯系起來。
要將初中知識和高中內容更好的銜接,經過一年來的教學感受,經過思考提出如下建議:(1)初中化學課本除繼續保持創新、應用的知識外,還應加強知識的歸納,使每一部份內容成為一個知識系統。(2)高一開始上課時教師應用一些時間將初中知識進行串接整理。(3)在教學中應注意知識的梯度,知識的難度應采用漸進的方法,難度就逐漸加大。(4)多講方法,多講規律,少照本宣科,要懂得引導學生學習。(5)為了探究化學與工農業生產及科學研究、環境的關系,應當結合教學內容,安排一定的時間走出校園,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參觀一些工廠和城市基礎設施,組織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設計方案解決實際問題。最好在習題中告訴學生與此部分內容有關的前沿知識,以指明解決實際問題的方向。
(作者單位:廣西桂林市桂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