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醫英語學科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受到了大家的廣泛關注,然而它的發展卻面對著種種實際的困難。筆者從三方面分析了這門學科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并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希望文章能給該學科的教學工作和學生自身發展一些啟示。
關鍵詞: 中醫英語;發展問題;解決方法
在英文中,“跨學科”與“交叉(學科)”是同一個詞“interdisciplinary”,因此,跨學科亦稱交叉學科。發展跨學科專業不但適應了現代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中醫英語學科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是由中醫學和英語相互滲透,彼此結合產生的新學科。設置該學科專業的目的在于滿足現在中醫藥向國際發展的新需求。為了宣傳古老的中醫文化,使更多的對中醫有興趣的國外友人有機會了解,接觸到中醫藥知識,就需要一批既懂中醫中藥,又熟悉外語的專業人才,因此中醫英語專業氤氳而生。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中醫英語受到了大家的關注,然而它的發展卻并不是一條坦途,而是面對著種種實際的困難。
一、中醫英語專業的發展上的問題
(一)現在的中醫英語教學往往把中醫和英語作為兩方面分別教授,在初級階段學生同時學習英語和中醫的基礎知識,而教授中醫的老師往往不懂英語,教授英語的老師又不熟悉中醫知識。中醫和英語的交匯點只在學習中醫詞匯,且目前國內中醫英語缺乏統一標準,這方面的研究資料和論著數量少也不系統。這就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當我們試圖用英語來表達中醫文化時,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有很好的英語水平和中醫知識,一旦用英語交流中醫文化就不知道如何表達。這是中醫英語專業教學的一大弊端。現在國內的中醫翻譯教學存在著師資嚴重缺乏的隱憂,此外,教材缺乏系統性也是困擾中醫英語教師的一大難題。因為理論框架的缺失,目前中醫英語還很難被稱為一門真正的學科。
(二)而另一方面,中醫英語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單單是中醫學者就需要深厚的歷史文化和醫學知識。因為中醫歷史悠久,它的很多知識都是上千年歷史積淀下來的,不論是“黃帝內經”還是“本草綱目”,都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醫學瑰寶,然而,作為中醫學者,他們對于這些原作又是否真正了解呢?如果沒有正確的解讀,就把它翻譯給外國人,豈不是一種誤導。更進一步地說,即使我們對于中醫古書研究明白了,把它翻譯成英語還存在種種困難,比如說,西醫對于中醫的不認可,多少年來,中醫始終被看作邊緣醫學,旁門左道,不被大家重視,那又有多少人愿意付出青春汗水翻譯它呢?而且,中醫中包含了很多西醫不能解釋的中國文化,而這些恰恰是中醫的基礎,沒有對這些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就談不上理解中醫,然而這些文化在英文中根本找不到對等詞匯,于是就出現了把中醫的“生氣”(生命力)譯為“發怒”,把“帶下醫”(婦科醫生)翻譯為“躲在裙帶下的醫生”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翻譯。中醫翻譯,像詩歌翻譯一樣,幾乎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務。最后,我們還應看到中醫英語不僅是中醫和英語兩門學科的簡單疊加,只有把中西醫知識融會貫通,才能讓這門交叉學科找到自己的可行之路。
(三)學生的語言及文化底子也是問題之一。中醫院校的外語教學改革任務重于普通高校,學生不僅要學習大學英語,還有醫學英語(西醫英語)和中醫英語,對于硬件和軟件方面有很多要求。由于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底子普遍比較薄弱,中醫英語就更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眾所周知,《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習者的圣經,學好中醫必須能夠熟讀乃至背誦該書,但現在很多學生甚至連通讀都做不到。因此, 在中醫英語教學中,應該多引入關于中國文化和中醫文化的英文文摘,鼓勵學生多背誦和使用其中關于中醫的英文表達,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表達更符合譯入語的語言習慣,讓西方人更容易的接受中醫知識。
二、結論
由此可見,中醫英語專業要想在未來有個很好的發展,還需要解決很多問題,首先作為學科本身,要盡快建立起系統的理論以及規范的標準,比如說最近提出的中醫英語語料庫的建設,就是個很好的嘗試,這樣可以促進中醫英語名詞術語英語翻譯國際標準化。教材的完善是另外一個問題,中醫翻譯學者李照國曾經提出專家、專論和專著是學科建立的三大標準,而這三者對我們來說太匱乏了。建立一支專業的師資隊伍、培養中醫外語專才非常迫切。最后,對于學生中醫古典文化的培養要從早做起,加強他們的傳統文化功底。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作為一門為了滿足社會發展需求而出現的新興學科,中醫英語專業必然有它的存在價值,隨著陰陽概念在西方文化中傳播,以及他們對針灸術在醫學中的神奇療效的見證,中醫在西方人中變得越來越受歡迎,他們也對這種神秘的東方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要真正促進中醫文化的國際化,還需要我們發展好我們的中醫英語專業人才,做好這個連接中西方醫學,傳播中醫文化的橋梁。
參考文獻:
[1]方晟,譚穎然.中醫專業英語教學目的及方法的探討[J].中醫教育,2004(03).
[2]倪傳斌,中醫英語語料庫的建庫原則[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03),
[3]潘海鷗,金巖.中醫專業英語的特點與學習方法[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05).
[4]翟岳云.當代中醫人才知識結構之研討[J].湖南中醫雜志,1986(01).
(作者簡介:王 娜(1981.10-),河南平頂山人,碩士,陜西中醫學院講師,研究方向: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