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刑法中的罪過是意識因素與意志因素的統一,認識因素的差異,會直接影響到對行為人故意或過失意志因素、既遂或未遂犯罪形態的判斷,進而影響到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刑法上的認識錯誤主要分為兩種:法律認識錯誤和事實認識錯誤。近年來,刑法上認識錯誤的理論隨著實踐探索而不斷發展。我們在研究犯罪的構成要件時,必須研究認識錯誤問題,以確定認識錯誤如何影響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做到準確定罪量刑。
關鍵詞:認識錯誤;犯罪故意;罪過;刑事責任
一、刑法上的認識錯誤的概念
人的認識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因而判斷人的認識是正確或錯誤,就應當看這種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實際。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和有關事實情況的認識發生錯誤。這種錯誤有可能影響行為人主觀上的心理態度和刑事責任,因此,學習和研究這一問題的意義在于解決行為人主觀上發生錯誤的情況下,如何確定其刑事責任。首先應當明確的是,刑法中的錯誤在刑事法典上并無明確的、集中的規定,因而有關刑法中的認識錯誤分類,也僅有法學上的分類而無法律上的明確分類。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在學理上主要分為兩類:一是行為人對法律規定認識錯誤,二是行為人對與行為有關的事實認識錯誤。
二、對法律認識的錯誤與定罪
法律認識的錯誤,有學者稱之為“違法性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法律上是否構成犯罪、構成何種犯罪及刑事處罰存在不正確的認識。這種情況一般是由于行為人不知法律或誤解法律造成的。筆者認為,法律認識錯誤成立的前提是行為人對犯罪事實有正確的認識,但對事實在法律上的評價產生了誤解。法律認識錯誤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
(一)假想的犯罪
即行為人的行為依照法律并不構成犯罪,行為人誤認為構成犯罪。就其行為而言,包括諸如通奸、小偷小摸之類的一般違法行為或不道德行為,與諸如意外事件、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適法行為,但行為人均誤認為其行為構成犯罪,甚至向公安司法機關自首。例如,甲與其他人打架斗毆,并沒有致他人傷害,而甲誤認為自己的行為已經觸犯刑法,于是向公安機關“自首”。這種情況下,判斷和認定行為性質的依據是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而不是行為人對法律的錯誤認識,既然某種行為并非刑法禁止的行為就不能因為行為人的錯誤認識而使行為本來的非犯罪性質發生變化,因而不能構成犯罪,也不能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二)假想的非罪
即行為人已經構成刑法所規定的犯罪行為,而行為人卻誤認為其行為不構成犯罪。例如,甲誘惑他人吸毒,誤認為只要不實施暴力、脅迫手段,也不提供毒品,就不構成犯罪,卻不知道刑法規定凡是引誘、教唆、欺騙他人吸毒、注射毒品的,無論手段如何,均構成犯罪,這種認識錯誤通常不影響定罪,因為故意的認識因素一般不包括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違反刑法這一內容。
(三)假想的他罪與他刑
即行為人認識到自己實施的行為是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為,但對其行為構成何種犯罪或者應當判處何種刑罰,存在不正確的理解。例如,司法工作人員甲刑訊逼供致乙死亡的,依照刑法規定構成故意殺人罪,但行為人卻誤以為只構成刑訊逼供罪。對此,行為人的這種認識錯誤不影響其犯罪的性質和危害程度,司法機關只能根據案件事實與刑法規定,對其定罪量刑。
行為人對法律認識的錯誤,除特殊情況外都不影響定罪,但根據案件的具體情節可作為量刑的酌定情節予以考慮。
三、對事實認識的錯誤與定罪
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現實發生的真實情況在刑法評價上有重大差別。事實認識錯誤可能對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產生不同的影響,研究事實的錯誤意義在于解決其對刑事責任的阻卻,如何確定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減刑與否的問題。事實認識錯誤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客體認識的錯誤與定罪
客體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客觀上是否存在被侵害的客體發生了錯誤認識。包括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時誤認為存在犯罪客體而實際上不存在,或誤認為不存在某種犯罪客體而實際上存在,或意圖侵害某種犯罪客體而實際上侵害了另一種犯罪客體。客體認識錯誤通常是由對象認識錯誤所引起的,但該對象的不同體現了社會關系的不同。因此,客體認識錯誤可能影響罪過形式、犯罪的既遂與未遂,甚至可能影響犯罪的成立。 例如,某甲在公共場所侮辱婦女,被外出執行任務路過的兩個身著便服的公安干警扭獲,此時甲的三個朋友乙、丙、丁誤認為甲與人打架,就上前用拳頭、酒瓶猛擊兩個公安干警,將他們打倒在地,造成輕傷,甲、乙、丙、丁四人一齊逃走。在這個案件中,如果乙、丙、丁知道對方是正在執行任務的公安干警,就構成刑法第277條規定的妨害公務罪。但具體情況是他們不知道對方的身份,以為對方是與甲打架的公民,因而應認定構成刑法第234條規定的故意傷害罪。換言之,乙、丙、丁三人意圖侵害的是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卻由于認識錯誤,而實際上侵害了國家工作人員正在執行的正常公務活動。對這種客體認識錯誤的案件,應當按行為人意圖侵害的客體定罪。
(二)對象認識的錯誤與定罪
對象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主觀上所認識的行為對象與其行為實際侵害的對象不相一致。對于對象認識錯誤,應根據不同情況分別處理:
1.具體的犯罪對象在行為時不存在,行為人誤認為所要侵害的對象存在而實施犯罪行為,因而致使犯罪未完成的,應定為犯罪未遂。例如,行為人誤將野獸、牲畜、物品、尸體當作活人而開槍射殺的,應令其負故意殺人罪未遂的刑事責任。
2.犯罪對象在行為時本來存在,而行為人誤以為不存在。例如,行為人誤以人為獸而實施殺傷行為,誤把非不法侵害人當作是不法侵害人進行防衛,這類情況下顯然不是故意犯罪,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為過失犯罪,或是意外事件。
3.同一性質具體對象錯誤,不影響行為人犯罪的性質。例如,行為人想殺害或傷害甲,于夜晚持刀潛入甲家,對睡在甲床上的人實施了殺害或傷害行為,不料甲當晚不在家,睡在甲床上的是甲的弟弟乙。行為人仍應負故意殺人罪或故意傷害罪的刑事責任,因為甲、乙生命健康在法律上的價值一樣,同樣受法律保護。
對象認識錯誤與客體認識錯誤的區別問題也是值得探討的,在狹義上講,對象認識錯誤僅指對同一客體的不同對象之間的誤解(僅指上面3的情況),這種對象認識錯誤又稱目的物認識錯誤,對刑事責任不發生影響。
(三)行為性質認識的錯誤與定罪
行為性質認識的錯誤,是指行為人由于對某種客觀事實產生誤解,而導致其對自己實施的行為是否具有危害社會性質的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不符。例如,盜竊犯某甲盜竊了一輛摩托車,謊稱是朋友委托轉讓而請求修理摩托車的個體戶某乙代為銷售,講明銷售后給乙一筆勞務費。乙聽信了甲的謊言,想辦法將車銷售了出去。此案中,乙的行為的實際性質是代為銷售贓物,但由于他不知道摩托車是甲盜竊來的,從而對自己行為的實際性質產生了錯誤的理解。這就排除了他代為銷售贓物的犯罪故意,不能認定為銷贓罪。
(四)手段認識的錯誤與定罪
手段認識的錯誤,包括方法認識的錯誤和工具認識的錯誤,是指行為人實際采用的犯罪手段(或工具),與其預想的手段(或工具)在性質或作用上不符,從而未能發生預想的危害結果的情形。例如,行為人誤把白糖、堿等無毒物當作砒霜等毒藥去殺人。
(五)因果關系認識的錯誤與定罪
即行為人對自己所實施的行為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的實際發展過程有錯誤認識,對此應按照主客觀相一致的刑事責任原則的要求,具體分析和解決這種錯誤認識是否影響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因果關系的錯誤主要包括以下四種情況:
1.行為人誤認為自己的行為已經發生了預期犯罪結果,而事實上并未發生這種結果。例如,甲預謀殺乙,便持棒將乙擊暈,以為已經致乙死亡而離去,后乙遇救未死。這種情況下不影響甲構成故意殺人罪的成立,僅屬于犯罪未遂而已。
2.行為人所追求的結果事實上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行為人卻認為是自己的行為造成的。例如,甲蓄意殺乙,某晚潛在路邊樹林中開槍擊中乙,但并未擊中要害,乙當時倒地昏迷過去,甲以為已將乙殺死而潛逃。乙蘇醒后爬到公路一拐彎處,一輛卡車高速駛來,司機因疏忽大意,來不及剎車躲避。汽車從乙身上軋過,致乙死亡。這里司機當然構成交通肇事罪,甲雖然相信自己的槍殺行為已經致乙死亡,卻不能認定他構成故意殺人罪的既遂。因為乙死亡結果的發生并不是其槍擊行為直接造成的,因而甲應當負故意殺人未遂的刑事責任。
3.行為人的行為沒有按照他預想的方向發展或者沒有按他預想的結果停止,而是發生了行為人所預想、追求的目標以外的結果。例如,甲想傷害乙,便持刀向乙大腿扎了一刀,隨即逃走,不料扎中乙的動脈血管,又因當時無人到場搶救,乙因流血過多而死亡。這種情況下,雖然甲的行為發生了致乙死亡的結果,但甲并無殺害乙的故意,因而不能認定甲構成故意殺人罪,而應讓甲負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刑事責任,即構成行為人原來預想的犯罪結果加重犯。
4.行為人實施了甲、乙兩個行為,危害結果是由乙行為造成的,行為人卻誤認為是由甲行為造成的。例如,行為人意圖勒殺被害人,將被害人勒暈后,誤以為被害人已經死亡,為逃避罪責,遂將被害人拋“尸”河中的行為,卻淹死了被害人。這種情況下,犯罪人主觀上存在著殺人的故意,客觀上實施了殺害行為,被害人死亡結果的發生也確實是由他的行為直接造成的,因而這種錯誤認識不應影響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行為人應負故意殺人罪既遂的刑事責任。
參考文獻:
[1]祝銘山.中國刑法教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8.
[2]張天虹.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苗延波.刑法學[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4]陳明華.刑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5]屈學武.刑法總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6]徐躍飛.刑法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
[7]黃京平.刑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8]陳光中.刑法學[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王 新,男,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