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美電器的控制權之爭,實際上是控股股東權利和董事會權利的相互角逐。控股股東通過股東大會行使權利,因此,實質是股東大會和董事會的權利界分。在該問題上,美國公司法和德國公司法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選擇,從而產生了股東大會和董事會權利的不同界分方式。在我國,股東大會和董事會的權利界分的法定特征明顯。控股股東和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并不能代表全部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其權利的界分更多的是為了實現公司治理結構的微妙平衡。
關鍵詞:控股股東;董事會;控制權;權利界分
廣為業界和法學界所關注的國美之爭,伴隨著2010年9月28日的特別股東大會的落幕而告一段落。但這場董事會與控股股東之間展開的公司控制權爭奪戰勢必對我國公司治理產生深遠的影響。
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成為趨勢。這種分離的積極效用諸如更有利于企業規模的擴張、管理層的專業化等,但也有消極影響。國美之爭的核心問題,仍然是委托代理問題的產物。在本案中,我國公司治理中普遍存在的控股股東濫權和內部人控制題輪番出現,難以破解?;趯Ρ景傅乃伎迹P者試圖對董事會和控股股東在公司運行過程中的權利界分進行探究,并對由此引起的公司控制權失衡問題進行溯源和評析。
一、控股股東權利
公司法始終關注公司內部組織機構設置及權利配置的問題,以確保公司內部順利運行。公司中的各組織機構,通過制衡與協作,參與公司治理。無論是英美為代表的外部監控模式,抑或是德日為代表的內部監控模式,都秉承與國家權力分立制衡的原則。在這些公司組織機構之外,諸如控股股東等也在公司運行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我國《公司法》規定了控股股東的范圍,是從持有股份數額和表決權影響的雙重角度進行的。在一個公司治理結構中,控股股東并沒有直接介入公司治理的機會??毓晒蓶|雖然擁有事實上的控制權,但其權利的行使應當按照資本多數決的原則行使股東權利。
我國作為新興的市場經濟轉型國家,存在股權集中度高、股權結構失衡等諸多問題。集中的股權結構,頻繁變動的控股股東,加之長期以來處于邊緣地位的監事會難以發揮監督作用,獨立董事又難以擺脫“花瓶”的命運,這些因素都使得控股股東在公司中缺乏有效的制衡,進而在公司治理結構中扮演了許多消極的角色。
二、控股股東失權
國美之爭案中的控股股東所扮演的角色與前述控股股東在我國公司治理實踐中的角色截然不同,控股股東失權取代控股股東濫權成為了問題的癥結。在國美案中,股東大會任免董事這一手段事實上已被董事會否決,并由此引起了控股股東試圖通過特別股東大會對董事會成員進行更換的動議。
我國的集中股權分布使公司形成“內部人控制”,其實是控股股東控制的表現形式而已,而并非真正的內部人控制。國美案為我們提供了重新思考的機會,控股股東的控制和內部人的控制一旦發生分離甚至對立,首先帶來的即是控制權的爭奪。因此,有學者從維持公司獨立人格的角度,主張創設一個強大的董事會而不是股東會的觀點在本案中得到了反證。
三、控股股東與董事會的權利界分
國美之爭中所體現出來的控制權沖突,表現為控股股東和管理層之間的紛爭,公司章程所導致的權力配置失衡才是其根本原因。在國美案中,其所適用的《百慕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使得本應合理的治理結構發生了權利上的失衡。這對于我國公司法中如何實現控股股東和董事會之間的分權,具有相應的啟發意義。
(一)法律賦予的權利與設定的限制
對于上市公司而言,股東在進行決策時面臨專業知識欠缺、出席會議的困難以及潛在的利益沖突等困難。在社會分工加劇、信息專業化趨勢愈加明顯的當代,這將使得我們面臨一個困境,即如何既確保股東作為所有者應當享有的決策權,又盡力避免股東大會作出質量低下的決議。
這一問題事關股東大會的權利范圍。在美國,股東可以批準那些公司重大動議如兼并和公司章程的修改,卻無權就這些決議提起動議。在某些情況下,公司的董事或董事會甚至可以獲得修改公司的章程細則的權利。美國的立法模式,在股東大會和董事會分權方面,更傾向于賦予董事會更多權利。
在德國,股東大會的權利,包括任命監事會成員、結算盈余的使用、減免監事會成員和董事會成員的責任、修改章程、籌集資本和削減資本的措施等重要事項。董事會沒有控制股東大會動議和修改公司章程的權利。此外章程只能在有限的范圍內進行擴權。同時,由于德國采取雙層制的公司治理結構以及股東代表和職工代表共同決策的體制,股東大會在選舉董事等事項上權利受到了相當的限制。總體而言,德國股東大會和董事會的職權基本上由法律規定,由章程進行補充的范圍有限。
在我國,股東大會的職權包括重大經營決策權、董事監事任免權、修改章程等。在我國公司法中,公司章程的修改權限屬于股東大會,試圖通過修改章程剝奪股東大會的權利不合乎公司法規定的公司治理模式,也不符合現實的邏輯。
?。ǘ┒挛螜嘞逇w屬
在國美案中,本案所涉的三位非執行董事可根據公司細則條款選擇重選連任,但未獲得股東大會通過,董事會基于其與貝恩資本的投資協議,重新授權委任三位非執行董事任職。這種由股東大會否決的董事任命,經董事會決議竟然獲得重新委任的現象,殊值得探討。一般而言,董事的選舉權屬于股東大會,但是,如果章程有特別規定,將董事委任的權限賦予董事會,董事會可否行使此種權利?章程中此類條款的效力如何?這不僅直接關系到董事委任的權限歸屬,又涉及到公司法條款的強制性和任意性的問題,以及公司治理中的分權結構。
我國公司股東依法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我國公司法是將董事選舉的權利賦予股東會或股東大會的。因此,我國公司法是將選舉董事的權利無例外地賦予了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也意味著對公司章程進行特殊規定的否認。
董事委任權限的歸屬關系到的更為核心的問題是公司治理結構。“公司法主要通過規定由股東選舉的、有別于股東會和日常經營者的、由多名董事組成的董事會解決公司的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基本代理問題。” 作為公司中的人事機制,董事選舉是公司法所構建的眾多制度的基礎和核心之一。在公司治理結構中,各機構通過權利分立和制衡來實現公司的正常運轉,最終為了實現股東的利益,而確保股東對公司的控制的重要途徑即是董事的委任。將董事委任的權限賦予公司的董事會將導致股東對公司喪失控制,一個致命的后果即是董事會控制公司,由此形成的擅權極易損害所有者權益,這與公司治理的目標是相背離的。
反對將董事委任權賦予董事會的另外一個理由在于其自身邏輯的混亂。公司的治理結構與國家治理具有可比性,國家權力的分立和制衡作為現代政治的基礎,相較其他理論更能有效遏制官僚機制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同樣的,在公司治理中,權力也被分割并被賦予不同的機構,并通過其制衡關系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諸如代理問題、信息不對稱等等。將董事委任權留在董事會,將導致本該分立的權力重新凝聚,徹底打破公司治理結構的存在基礎,由此,公司法所構建的制度體系將轟然倒塌。
基于以上論述,筆者認為,公司法中將選舉董事的權利歸于股東會或股東大會的規則,宜將其界定為強制性規則。通過章程來賦予董事會任免董事的權限,既不符合公司法的規則,也不符合邏輯的要求。
四、結論:微妙的平衡結構
在國美之爭中,公司章程所作出的特別規定改變了既有的公司治理結構,這是導致此次控制權爭奪的重要原因??毓晒蓶|在其對董事會形成控制時,過度增加了董事會的權利,導致了股東大會對董事會的制約策略的部分失效??毓晒蓶|和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都并不能代表全部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其權利的界分是為了實現公司治理結構的微妙平衡,以期實現(或主要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美國公司法和德國公司法對公司治理模式有著不同的規定,在制度內部也有著各自的制衡關系??毓晒蓶|權利和董事會權利的失衡,或導致控股股東濫權,或導致董事會的內部控制,最終都有害于公司制度的目標和價值。
參考文獻:
[1]施天濤.公司法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德]托馬斯·萊賽爾,呂迪格·法伊爾.德國資合公司法[M].高曉軍,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ㄗ髡邌挝唬何鞅惫I大學人文與經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