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國是西方新聞事業的搖籃,最早的報紙和期刊就產生于德意志地區。文章從歷史、經濟、科技及文化等方面講述德國新聞業的產生歷程,在國情領域探討德國早期特殊的新聞事業,重點探究國情與新聞事業的關系。
關鍵詞:德國; 新聞事業; 報業; 國情
一、引言
人類的新聞傳播事業既與其社會歷史發展的總體進程同步,又有著特定的自我發展規律;它既可能像政治、文化等上層建筑一樣隨經濟基礎改變,也可能因某種特殊歷史背景而呈現出與經濟、文化、科技等社會子系統并不同步的現象。
因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報紙產生在德意志地區,德國便成了近代新聞事業的起源地。如果按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理論,最早的新聞事業應該產生在資本主義萌芽更成熟的英法等其他西歐國家,那么,究竟是當時的哪些因素促使德國在中世紀晚期引領西方新聞事業的發展呢?這與德國當時的社會文化因素以及特殊的國情密不可分。
二、德國:近代報紙的發祥地
(一)中世紀紙質媒體的發展
人類的信息傳播進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語言傳播到文字傳播,再從印刷傳播到電子傳播。紙質媒體在中世紀登上歷史舞臺后,人類傳播就迎來了一個新紀元,特別是報紙這一形式,使人類的思想交流得到了大范圍的傳播。
新聞業產生和發展的條件首先是社會對新聞的需求,特別是統治階級對新聞的需求,對新聞業的產生和發展具有決定作用。而新聞事業產生和發展同時也依賴于物質生產和科技文化進步所能提供的物質手段。
最早的新聞業即報業,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早的近代報紙產生之前,早已有報紙的雛形存在,也就是如今人們所謂的傳單。它們大多未注明發行地,也沒有年份,其原本形式來自手抄信。這些傳單用以公布一些罕見或能吸引公眾眼X17evYYj2Bz8TABYfjMytrswkbdgWg9r8SQLKPMSVAw=球大事件,如戰爭戰役、政府換屆、火災或兇殺案等。
因古代羅馬信息傳播活動廣泛、社會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所以最早的報紙雛形——《每日新聞》,出現在公元前60年的凱撒時代。十四、十五世紀則在意大利威尼斯盛行手抄新聞,也叫手抄小報,內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以及政局變化、戰爭消息等,該小報沿街兜售,不定期發行,是現代報刊的雛形。十五世紀晚期在德意志出現的印刷媒體是單面單張印刷紙,是分散、單獨發行的單頁小冊子,其易破損的性狀卻并不意味著它們的受眾是有限的,相反,這些以小冊子形式發行的文章傳播地竟異常廣泛。
這些報紙雛形在近代報紙產生前,充當著精神先鋒的作用,在傳播人類思想的同時也記錄了很多歷史事件。
(二)近代報紙在德意志的誕生
近代報紙狹義上指的是定期出版的印刷新聞紙。1615年在美因茨的法蘭克福發行的“法蘭克福新聞報”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份近代意義上的報紙。該報一周發行一次,每版數條新聞。而1650年7月1日世界上第一張近代日報在德意志萊比錫產生,這個叫做“新到新聞”的報紙從1650年起一周發行六次。
古代早期的報紙形式是手寫的,且不定期發行,傳播范圍有限,因此它與近代報紙這種大量發行的定期刊物有著很大的不同。
我國最早的古代報紙——邸報,雖然已經采用了印刷技術,在宋朝以后開始定期連續發行,但其讀者主要為封建士大夫階層,是封建統治者的喉舌和御用傳播工具。宋代出現的小報具備更多輿論載體的功能,使我國新聞事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但這種民間報紙在強大的封建專制制度下一直遭受統治者的嚴厲查禁。這也是新聞事業萌芽在我國的成長舉步維艱的原因之一。
近代報紙在中世紀晚期產生在德意志,這是報紙形式的一次創新,也是中世紀紙質媒體的一次飛躍,它的誕生使人類傳播事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人類自此進入到真正意義上的印刷傳播時代。
三、近代報紙產生于德國的原因
(一)德意志早期的資本主義發展
在十四、十五世紀的歐洲,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擴大了生產分工,而生產分工基于技術發展,且進一步促進了技術的提高。另外分工的擴大和生產的專業化使家庭手工業漸漸與農業生產相分離,手工業生產的擴大和地區生產專業化促進商品交換的繁榮,也促進了國內商品市場的形成及國際貿易的發展。
德意志位于歐洲中部,便利的地理位置使德意志成為貿易集散地。德國法蘭克福的國內和國際市場都很發達,每天都有遠道而來的商人聚集。為促進貿易的繁榮,許多國家整修道路、疏通河道、建設碼頭港口,明顯加強其商業區位優勢。十五世紀在尼德蘭、意大利、法國及南德產生了腳夫和郵政。新聞業的產生與現代郵政系統的形成是分不開的,便利的郵驛為出版商的報紙發行和新聞來源提供了保證。
雖然德國的物質條件為新聞業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但在德國新聞史上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是德國的文化及科技因素。因為德國的經濟條件并非得天獨厚,在當時的意大利、尼德蘭、法蘭西產生了更為成熟的資本主義萌芽。應該說,近代報紙之所以產生在德意志地區,當時該地區的文化、科技、社會因素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二)古登堡及其印刷術
十五世紀中期印刷術的發明在今天一般被當做是劃時代的飛躍和媒介傳播變更的開端,它與其他事件一同標志著中世紀的結束和近代的開始。
1440-1450年間,德意志美因茲工匠——約翰內斯·古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法,首次實現了紙質產品的機器大批量生產。該發明在問世后,伴隨著當時中西歐貿易的發展由德意志商人沿著貿易路線傳播開來。
近代報紙的誕生與印刷術的發明密不可分,正是因為有了印刷術,才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復制成為可能,打破了以往信息傳播靠口頭和手抄文字方式的限制,在時間和空間上擴大了信息傳播的范圍,人類從漫長的語言傳播和文字傳播進入到了印刷傳播時代,傳播進程開始有了迅猛有序的發展。
印刷術的發明還帶來了文化的普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以活字印刷術印行的四十二行版《圣經》(1456)、三十六行版《圣經》在世界享有盛名。恩格斯在論及印刷術的發明時寫道“印刷術的發明以及商業發展的迫切需要,不僅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寫字的狀況,而且也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受較高級教育的狀況。在知識領域中也出現勞動分工了。新出現的法學家把僧侶們從一系列很有勢力的職位中排擠出去了。僧侶從此也就多半變成了多余的人。” 籍于此,印刷術成了歐洲新教傳播的工具,變成了精神救贖的武器。如果說馬丁·路德是驅趕中世紀宗教迷霧的勇士,那么印刷術便是他手中鋒利的寶劍。
(三)信息需求
新聞事業產生和發展的條件首先是社會對新聞的需求,沒有需求便沒有生產。德意志在中世紀對新聞信息有著強大的需求,正是這強大的需求推動了這一地區的新聞事業。
中世紀晚期的德意志四分五裂,中央政權幾乎不存在。詩人席勒曾感嘆:“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它。”歌德則干脆的說道:“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① 特別是在農民戰爭和三十年戰爭之后,德意志地區政權越發支離破碎,淪為歐洲政治的玩物。當時歐洲其他國家紛紛從德意志的弱小及諸侯爭斗中獲益。
毫無疑問,動蕩與不安對于民族國家的發展毫無益處,但站在另一角度來看,強大的封建專制王朝會控制新聞業,如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發布特許獨占制度及瑪麗女王和伊麗莎白一世的皇家特許出版公司和“星法院”。但是在中世紀晚期,整個德意志地區沒有一個強大的封建政權,松散的封建小邦國為新聞事業提供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而且長期飽受戰爭苦難的德意志人民對新聞信息有著強烈的渴望,這些需求進一步促進了報紙的產生。
(四) 宗教改革
十六、十七世紀,歐洲發生了一系列振奮人心的大事件,漸漸迎來了走向新時代的曙光。印刷術提供了使思想迅速在大范圍中得以傳播的手段。而宗教改革則以印刷術為利器,將人們從教會編織的虛偽腐朽中解救出來。
馬丁·路德,一個從貧苦礦工家庭走出的神學教授,帶領人們從教會的法規與世俗惡俗中掙脫出來。他將拉丁語的圣經翻譯為平民使用的德語,從此人們不再需要由僧侶們來講述圣經,人人皆有與上帝直接對話的權利。對歐洲而言,他的貢獻體現在宗教上,但對德意志而言,他對德語語言文化的影響不可忽視。馬丁·路德通過翻譯圣經,使德語普遍取代了上層社會使用的拉丁語,促進了德語民族語言的形成。拉丁語作為歐洲上層社會的一種精英化語言,不利于本國文化的真正傳播。大量印刷的德語版圣經使德語日趨規范化,并最終形成標準的民族語言。語言統一了,文化的傳播進程也就更上了一層樓。
(五)民族創新精神
工商業及貿易的發展為德意志新聞事業起步奠定了物質基礎;常年的分裂和戰爭引發了對新聞及信息的強烈渴望;最早的郵政業務使紙質媒體的發行周期越來越縮短;最早在德國起步的現代印刷業促進了德意志新聞事業的繁榮;宗教改革和德意志語言文字的統一是推動新聞事業在德國產生的重要人文因素。但是,使德意志引領報業發展潮流的推動力,從根本上來看則是德意志民族的創新精神。
中世紀在德國美因茨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引發了一場媒介革命,沒有此項劃時代的技術也許就沒有現代報紙。隨后馬丁·路德利用此項技術傳播新教思想,而自古登堡之后德國一直保持著印刷創新的傳統,如今我們隨處都可以看到德國制造的印刷機,80%的德國印刷機出口到全世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育是創新的基礎。德國歷來重視教育。普法戰爭后,普魯士將軍毛奇就說,“普魯士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注定。”由此可知,德國對基礎教育有多么重視,而德國的高等教育至今仍舉世聞名。德國大學和高等院校向世界展示了杰出的創新潛能,世界上第一份個性化數字日報, Niiu的發明者就是兩位德國大學生。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德國人為這個世界帶來如此之多奇跡的原因就在于,德意志民族始終是個善于創新的民族。
四、結語
新聞事業的發展有其內在發展規律和階段性,特別是在國情特殊的德國,新聞業的發展在不同階段呈現出復雜交錯的情況,近代報業最早在中世紀晚期的德意志誕生,現代印刷術功不可沒,而新航路開辟、歐洲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后,在西歐各國貿易與工商業發展的前提下,宗教改革、國家分裂與戰爭,尤其是德意志民族的創新精神,這些都促使德國最終成了西方近代新聞業的搖籃。
注釋:
①紀錄片《大國崛起》第6集——帝國春秋(德國),出品人:趙化勇。
參考文獻:
[1]李磊.外國新聞史教程[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2]Prutz R.. Geschichte des deutschen Journalismus. [M].Hannover: Vandenhoeck + Ruprecht Gm, 1845.
[3]Schulz J.: Medien der Kommunikation im Mittelalter. [M].Stuttgart:Franz Steiner, 2003
[4]陳志斌. 新聞德語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5]雷躍捷.新聞理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王 童(1989-),女,內蒙古赤峰人,寧波大學08級本科生;勵潔丹(1982-),女,浙江慈溪人,碩士,寧波大學外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德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