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網絡信息化的迅速發展,對高校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產生了較大的沖擊,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表現在上網目的生活化、網絡影響明顯化、網絡行為隨意化、網絡依賴嚴重化等特征,為了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高校應與時俱進,發揮網絡優勢,綜合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引導大學生文明、健康上網。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影響;引導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引領社會文化發展的高校面臨著新的發展形勢,以交互性、開放性、虛擬性、及時性為特征的互聯網絡作為一種新興媒體深刻改變著高校師生獲取信息的方式,對高校師生的工作、學習、交際、交流方式、習慣用語、乃至思想價值觀念都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深遠影響。關注網絡對大學生影響的實際狀況,進而分析網絡影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對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調查對象、內容和方法
(一)調查的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為浙江S大學、上海S大學、上海G外國語職業學院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學生。
根據本次問卷調查對象的具體情況,筆者制作如上表。這次問卷調查總共發放問卷600份,每所院校200份,最終有561名大學生自愿接受調查。
(二)調查的內容
本次問卷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六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調查了大學生網絡使用的情況;第二部分是關于網絡對大學生學習影響的調查;第四部分是關于網絡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狀況影響的調查;第五部分是關于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的調查;第六部分是關于大學生網絡成癮狀況的調查。
(三)調查的方法
本次問卷調查采用的方法為分析統計的方法,主要依靠數據庫軟件SPSS來完成。
二、對調查結果的分析
1.大學生網絡使用目的的調查
在“關于大學生上網的目的”這一選項中, 將選項按選擇人數的多少排列依次是:(1)即時通訊,占72.91%(409人);(2)學習資料獲取,占67.20%(3
110bcaf610361611d18343c50e419eb60a77eeb7837e81829851b5cbc895e53377人);(3)影音,占66.49%(373人);(4)資訊,占57.50%(322人);(5)郵件,占48.48%(272人);(6)網上購物,占39.39%(221人);(6)其他,占3.57%(20人)。
從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即時通訊、以及學習資料的獲取。由此可見,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學習知識的重要手段,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網絡對大學生學習影響的調查
在“網絡對大學生學習影響”的調查中,5.5%(31人)有過因晚上玩電腦時間過長影響第二天學習的經歷,38.7%(217人)偶爾有過因晚上玩電腦時間過長而影響第二天學習的經歷,在“您周圍同學有因為上網而逃課的行為嗎”的調查中,選擇經常有的占11.4%(64人);選擇偶爾有的占28.2%(158人);選擇個別人有的占31.7%(178人);而選擇沒有的僅占28.7%(161人)。
在“您覺得上網與學習的關系是怎樣的”調查中,選擇上網對學習基本沒帶來什么變化,甚至對學習造成一些消極影響的占42.2%,由以上數據我們發現在網絡時代,相當一部分學生出現了沉溺于網絡以致影響學習的現象。
3.網絡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影響的調查
在“您認為網絡信息的多元化對自己思想觀念影響”的調查中,選擇網絡多元化會給自己的思想帶來一定的紊亂的占46.2%,在‘網絡交往中您認為是否應遵守“誠實守信”的社會公德’時,選擇應遵守,但做起來很難的占37.1%(208人);選擇沒必要的占7.7%(43人);在您認為網絡對大學生整體道德水平的影響是:認為積極影響的占21.5%(120人);消極影響的占26.7%(149人);影響不大的占37.2%(208人);不清楚的占14.7%(82人)。
在回答網絡對大學生整體道德水平的影響上,認為造成消極影響的所占比重超過了認為造成積極影響的。這說明網絡信息的龐雜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的混亂。
4.大學生網絡成癮狀況的調查
下面哪些行為您出現過(多選):
將選項按選擇人數的多少排列依次是:
(1)您覺得在網上時間過的很快,不知不覺就超過了自己預想的時間占51.3%(283人)
(2)您覺得上網的時間往往比計劃的要長占48.9%(270人)
(3)網絡斷線或接不上時,您會煩躁不安占32.1%(177人)
(4)不上網的時候,您會幻想和上網有關的事情占19.9%(110人)
(5)都沒有占14.1%(78 人)
(6)當您離開電腦時,您會出現不適感,并渴望下一次上網占13.2%( 73人)
由此我們看出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既易為人服務,產生良好的效益,同時也易餌人毒藥,使之成癮患病。
三、針對網絡對大學生影響而采取的建議、對策
以上調查表明,大學生的網絡使用存在上網目的生活化、網絡影響明顯化、網絡行為隨意化、網絡依賴嚴重化等特征。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應引導大學生合理使用網絡。
(一)從大學生上網目的生活化,高校應積極創建網絡平臺有針對性的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上網主要目的是人際交往以及獲取信息、娛樂資訊等,反映出網絡生活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使利用網絡新興平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可能,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走進學生生活成為可能。
首先,大學生上網目的生活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進學生閑暇生活成為可能。如今,網絡技術飛速發展,飛信、QQ、MSN以及微博成為大學生的新寵,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沒有“QQ、飛信、微博”等,也沒體驗過““QQ、飛信、微博”生活,那就遠離了學生的真實生活,從而無法準確掌握學生思想動態。
其次,學校和院系也可以結合自身特點創建專題微博發布平臺,選取新穎時尚的話題、生動活潑的語言內容,吸引和凝聚廣大同學。如華中農業大學于2010年11月2日在新浪網站上建立了紅色微博, 成為全國第一個以學生黨建為背景的大學生在線交流平臺, 學校和廣大教師可以通過微博發布時政新聞、校園新聞、科研和教學信息、服務咨詢等, 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總之,基于“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隱性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是基于教師自身的人格品質,文學修養,思想境界來影響和提醒學生,而非換一個場所來進行道德灌輸。基于“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種平等辯論、探討、思想升華的教育方式,因為高等教育應充實學生的思想,而不僅僅形成他們的道德習慣。
(二)從網絡對大學生思想影響明顯化,高校應唱響網絡文化主旋律
在“您認為網絡信息的多元化對自己思想觀念影響”的調查中,選擇網絡多元化會給自己的思想帶來一定的紊亂的占46.2%,網絡在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載體和途徑的同時,也因其網絡信息龐雜、交往匿名、空間虛擬、網絡技術復雜等特點,使得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轉變觀念,積極探索網絡新形勢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寶貴經驗。
首先,高校應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弘揚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電腦網絡知識大賽、電腦軟件展示大賽、電腦ppt制作大賽、個人主頁大賽、電腦美術設計大賽等校園文化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其次,高校應主動占領網絡陣地,積極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工程品牌項目。新形勢下,高校應加快“紅色網站”建設步伐,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網上“品牌欄目”,專門建立能充分體現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或在高校網站主頁的突出位置設立德育教學專欄,注意針對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建立“網上答疑”、“網上討論”系統,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通過網絡進行交流解答。
再次,高校應重視發揮網絡論壇中網絡意見領袖的引導作用。網絡意見領袖是大學生自覺追隨的對象,在大學生中有著較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許多對言論自由又強烈看法的政府可能試圖禁止他們的公民訪問本國以外的網上社區(在這些社區上發言就更不可能了)。從長遠來看,這樣做可能沒有多大的用途。對反動、暴力、色情言論的最好回答不是消滅他們,而是反擊他們。一味的堵是行不通的。如果政府愿意丟棄網絡帶來的許多好處,他們將能控制整體的的對話,但他們將無法阻止堅定的
、持不同意見的公民與世界上其他人聯系。”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進行中要充分重視發揮網絡意見領袖的引導作用。
(三)從網絡行為隨意化,高校應引導大學生合理、規范使用網絡
調查結果顯示,網絡對大學生的學習有不良影響、對學生身心健康造成了危害,個別同學不能合理控制上網時間,這與部分同學缺乏學習動力、學習目標,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合理規劃所致。因此高校應采取以下措施,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限制其消極作用。
為此,高校要規范計算機使用管理辦法,大學生活跟中學生活最大的區別是學生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比較多,而部分學生自控能力比較弱,因此學校除了要引導學生合理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教會學生掌握時間管理的技巧,從而做到學習、娛樂、個人全面發展兼顧之外,還應以制度化的形式、規范化的管理、人本化的關懷實現管理育人、服務育人。
(四)從大學生網絡依賴嚴重化,高校應采取綜合措施引導學生健康上網
調查數據顯示,51.3%的學生在使用網絡時,覺得在網上時間過的很快,不知不覺就超過了自己預想的時間,32.1%(177人)的學生在網絡斷線或接不上時,會感覺煩躁不安,種種表現反映出部分大學生有沉迷網絡傾向,個別學生甚至網絡成癮,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應綜合干預,防范大學生沉迷網絡,降低網絡對于大學生的影響程度。
首先,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在開展工作時要充滿人文關懷,對沉迷網絡者多些包容和鼓勵,少一份批評,主動關心沉迷網絡的學生,了解他們沉迷網絡的真正原因,重點關注沉迷網絡中的特殊群體。
其次,高校專業教師要將育人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重視對大學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同時要努力提高教學水平,改變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活力。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兩面性,網絡的普及在給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了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因此,高校應與時俱進,牢牢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發揮網絡優勢,綜合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合理疏導,用主流的價值觀念教育和影響學生,趨利避害,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開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美)埃瑟·戴森.2.0版數字化時代的生活設計[M].海南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上海應用技術學院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