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諧社會的建構要求我們培育公共精神,對公共精神理論的思考有助我們對公共精神培育。公共精神是一個模糊的、需要界定但又難以明確界定的概念。公共性是擁有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的公共精神的本質體現。辨析現階段公共精神缺失原因,有助于我們提出適合國情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公共精神培育途徑。
關鍵字:公共精神;價值;缺失原因;培育途徑
和諧社會的構建,要有一定的思想道德基礎。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公共精神是實現和諧社會重要的思想道德基礎。當前構建和諧社會這一公共生活實踐進一步催生和推進了我們對公共精神的研究。在新時期,我國如何激發和培養公共精神, 維系社會主義本質意義上的公平與正義, 消解轉軌過程的內在張力從而保持社會整體的動態穩定, 這不僅于理論更于現實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
一、公共精神含義
公共精神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先哲們對公民美德的推崇, 特別是亞里斯多德對公共善與公民品質的論述。現代意義上的公共精神, 是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而興起的。何謂公共精神?如今仍是一個模糊的、需要界定但又難以明確界定的概念。
縱觀相關理論,運用整體思維忖度公共精神,我們可將公共精神定義為“孕育于現代市場經濟和公民社會之中, 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價值層面, 以全體公民和社會整體的生存和發展為依歸的一種價值取向, 它包含著對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負責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價值目標的認肯與追求,是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公共精神具有公共性、政治性、增值性、依賴性、基礎性、輻射性、歷史繼承性等特征。
二、公共精神的價值
公共精神的價值是我們對于自我發展的本質發現、創造與創新的核心要素,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在其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在促進社會與社會里的人的進步。
1、經濟價值
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需要人們的廣泛參與,而公共精神是一種存在于公共生活領域的精神力量,它促使人們積極地參與公共生活,關注公共空間,使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更為協調,從而使市場經濟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2、政治價值
公共精神是塑造公共行政的基本理念,是政府善治的內在支撐。公共精神立足于公平、民主、服務等價值根基,來推動行政主體在協調矛盾和化解沖突中的積極性,促進行政主體堅持“以民為本”,為人民提供服務,從而在政府行政的過程中提升其作為社會資本的含量,彰顯其政治價值。
3、文化價值
由于公共精神的存在,公共社會在城市化、商業化的過程中,首先會考慮維護公共利益,完善公共空間,珍惜和保護優秀的公共文化遺產和人文歷史景觀。這樣,公共精神作為一種社會資本,也于無形中對公共文化遺產形成了一種保護力,歷史文化與民族精神也就會被傳承下來,從而促進了公共社會文化的豐富與發展。
4、社會價值
公共精神促使人們拋棄盲目追求自身利益的狹隘觀念而去自覺地關注他人、關注社會、關注自然,以形成一種和諧的社會氛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獨立主體意識增強,因而在社會經濟交往中也會產生一些矛盾與沖突,此時,就需要公共精神來激發人們內心的責任意識,促成社會主體之間的寬容與合作,以形成安定有序的局面。
三、公共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對公共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國內外各方人士都有自己的說法。本文重點討論以下幾點:
1、社會結構“特殊化”的傾向
一定民族的精神特質是和該民族的社會結構密切相關的。公共精神作為一種社會資本,是由該民族千百年來的社會結構孕育而成的。中國社會是一種差序格局,生活在這種“特殊化”利益傾向社會結構中的個體是很難生發出對公共利益予以關注的公共精神的。
費孝通先生曾作過這樣的描述“在中國的基層社會里,公共精神是極度缺乏的,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 ‘私’ 的觀念太重了,而‘公’ 的觀念太淡了,‘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另一些學者有類似觀點“中國人十分專注于家庭生活,并且對他們的家庭有深厚的感情。事實上,這種感情似乎已經占據了他們的全部內心,從而使他們的愛國熱情不復存在了。”“在人數眾多的政治參與行動中,他們不是積極作為,而是常常懷有的是一種奧爾森在《集體行動的邏輯》中所描述的心態,希望“不管他是否為組織出過力,他都能夠享受他人帶來的好處。”
2、傳統政治文化的影響
公共精神作為一項社會資本,具有很強的歷史繼承性,而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公共觀念是稀缺的。明恩溥在《中國人的性格》中描述道:“孔子曾經在《論語》中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表述了人們對公共事務的態度: ‘子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我們看來,這句話在一定程度是結果,而在極大程度上是中國人普遍對不屬于自己負責的事情不感興趣的原因。”費正清也指出:“作為現代獨裁主義支柱的中國過去傳統的另外一部分,是普通人民對政府的特別消極態度,是個別公民對國家事務顯然不負責任的態度……對于西方人的思想方法來說,這是長期令人發生興趣的怪事——存在著這樣鮮明的對比:對家庭和朋友忠誠,而不顧公共利益。”我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公共精神質素的稀薄實際上也是明恩溥所描述的集體行動困境的一個文化根源。
3、民間組織發展的滯后
民間組織是孕育公共精神的重要場所,民間組織的特點在于成員之間是橫向的平等關系,而這種橫向的平等關系較之于垂直的等級關系更利于公共精神的生長,帕特南在對意大利南北方的經濟發展和公民傳統進行歷史的考察后指出: “二十世紀末公民參與積極的地區,幾乎都是那些在十九世紀擁有眾多合作社、文化團體和互助會的地區,在那里,十二世紀時,鄰里組織、宗教組織和同業公會共同促進了城市共和國的興旺發達。”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民間組織的數量迅速增長,但由于我國民間組織發展中由于法制不健全、社會支持度不高、行政性強等原因,導致我國民間組織的發展中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這也嚴重制約了我國公共精神的生長。
4、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遮蔽
社會的各領域特別是公共行政領域,“過分強調對效率和工具理性的追求, 使公共行政無力反省公共行政及公共服務的根本價值、目的, 將其變為執行與管理的工具, 不但無力擔負起公共行政捍衛民主政治價值的責任, 也無法實現提升公民道德水準的使命。”人類在現代化的無限追索過程中,時而陷入工具理性的泥淖, 諸多元價值理性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 亦即韋伯所說的“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遮蔽”。
四、公共精神的培育
公共精神的培育,要建立在正確分析公共精神缺失原因的基礎上,同時從國情出發,堅持可操作性原則,這樣提出的現實路徑才適合我們。
1、公民社會的培育、公共意識的培養和公民社團的規范發展
公共精神是隨公民社會的形成而興起的。在公共精神的培養過程中, 必然要求一個不斷成熟的公民 社會的造就。一方面,公民社會的形成和公民社團組織的規范發展, 將為我國公共行政之公共精神的發揚提供根本的組織載體和內在動力。另一方面, 通過公共組織的整合力, 公民將獲得更大的公共話語表達權, 增強了對公共行政的影響力, 從外部激發公共行政公共精神地提升。
2、積極培養公民的權利主體意識,努力促進公民的公共參與精神
公共領域是公共精神成長的沃土,而公共領域正是在公民爭取和運用公民權利、批判現有權威、形成公共意見,并進而通過公共交往,影響公共事務的過程中形成的。公民的公共精神是由公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維護公共利益的行動來標示的,參與行動是公共精神最直接的體現。公民自發、有序、理性的參與是公民公共精神的外在體現,也是彌補我國公共精神缺失的本質要求
3、市場經濟的完善
完善的市場經濟所催生的主體意識、競爭創新等現代公共精神正是在社會深層結構、在社會主體的心理結構上的巨大革新。這不但確證了市場經濟本身具有合道德性的價值依據, 不斷為公共行政現代化、和諧社會的構建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 更加契合了其深層次公共精神的需要。
4、民主政治的不斷完善
民主政治要求我們從“善政”走向“善治”。善治就是國家的權利向社會的回歸, 善治的過程就是一個還政于民的過程, 它是政府于公民之間積極而有效的合作。加強公民、社會團體與政府的合作治理,形成政府與公民的互動與溝通,社會的公共精神才能得以充分地彰顯與延綿。
5、傳統公共精神資源的批判性反思與開新
在公共精神的培養過程中, 必須對傳統公共精神的資源加以批判性地傳承、弘揚與開新。在現代化的征程中重建傳統公共精神的話語結構,不斷與時俱進, 堅持以人為本和執政為民的價值取向, 倡導合作、寬容、誠信的公共精神之新內涵。
6、拓展志愿者服務社會的實踐理念
公共精神培育是教育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以志愿者服務為中心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學生公共精神培育和全面成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圍繞著迎接北京2008年奧運會所開展的“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活動,就大大提升了公民的公共精神。
7、加強法制化建設
法律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內在的公共價值。法律可以提高社會公共精神的權威性,強化公共精神的培育,明確公民公共精神培育的方向。通過法制對社會環境的治理,為公民公共精神的培育提供有益的空間;通過法制對行為的導向作用,引導公民避惡向善;通過法制的規范作用,促使公民由他律到自律,逐漸形成優秀的社會公共精等等都說明加強法制化建設有利于公共精神的培育提升。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梁建東.公共精神與公民社會—— 一種培育公共精神的新視角[J].北京觀察,2002(12).
[3]張亞澤.公共精神與和諧社會的公民之維[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6.
[4]陳付龍,陳富國. 普遍公共精神的現代建構:是否可能與如何可能[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7.
[5]秦菊波. 論現代公共精神與公民公共意識[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報,2009.
[6]唐斌.社會資本視閾中的公共精神:缺失與培育[J].前沿,2010.
[7]羅海榮.試論作為社會資本的公共精神[J].社會發展,2010.
[8]叢知.公民公共精神缺失的社會根源與催生的“土壤”[J].福建行政學院報,2008.
[9]羅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 — 現代意大利的公民傳統[M].王烈、賴海榕譯,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0]曼瑟爾,奧爾森. 集體行動的邏輯[M].陳郁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沈井偉,男,上海浦東人,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2011級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