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構主義理論中學習是學習者自身意義建構的過程,這種意義建構與創設的情境緊密相關。視覺情境具有營造氛圍、誘發學習興趣、豐富生活體驗、激發探索的欲望、分散難點等教學功能,因此,多媒體技術可以創設視覺情境,從而幫助學習者實現真正的意義建構。
關鍵詞:視覺情境;意義建構;分析
一、視覺情境概述
視覺情境即利用視覺要素有目的的創設特定的、具體的或“擬真”場景,還原知識產生的背景,恢復其生動性、豐富性。我們正面臨著一個視覺文化時代,曾經的“語言轉向”正在被一種新的“圖像轉向”或“視覺轉向”所代替,以語言為中心的文化日益轉向以視覺為中心的文化。研究表明,視覺信息是建構思維的主要材料。大腦從外界獲取信息主要是通過視覺。美國實驗心理學家瑞特拉所作的實驗表明:人類大腦從外界獲取的信息有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來自所有其它感覺通道(包括觸覺、動覺、嗅覺、味覺等通道)的信息不超過6%。
教育中的視覺文化指視覺情境所提供的教學信息。視覺信息特指以視頻、動畫、圖形、圖畫等形象媒體所展現的信息。它是一種全新的感覺,影響著后面的教育觀念和習慣。利用視覺情境提供的視覺信息來幫助學習者實現意義建構,已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大特征。比如,美國在利用電視、多媒體等開展遠程幼教,在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視覺情景對意義建構的作用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通過“同化”與“順應”達到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意義建構”,這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所要建構的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創設視覺情境,是希望學生能夠從復雜的現實情景中更有效地去捕捉信息,整理概括信息,發現并提出問題,然后試著去解決問題,是模擬解決現實問題的整個過程,是綜合能力的一種鍛煉。因此,教學中的視覺情境對學習者的意義建構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建構主義理論的完善與實踐的發展,“情境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其影響也逐步深遠。視覺文化的風靡流行,使得視覺文化所創設的視覺情境在學習者意義建構過程中所發揮的功能凸顯出來。在傳統的課堂講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實際情境所具有的生動性、豐富性,因而使學習者對知識的意義建構發生困難。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強調學生是認知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整個教學設計過程緊緊圍繞“意義建構”這個中心而展開。視覺情境的優勢得到了凸顯:
首先,視覺信息的整體性、直觀性有利于建構思維。視覺表象給人呈現整體、直觀的空間情景,便于人們通過直觀透視、綜合判斷,在瞬間對事物的空間結構特性作出整體把握。這正是空間結構思維所需要的,也是其它任何信息所無法比擬的。
其次,視覺表象的結構性、完整性有利于存儲、調用和思維加工。即使是片段的表象也反映出事物的局部結構。這就便于編碼記憶,因而有利于存儲、調用和思維加工。
三、視覺情境的創設策略
視覺情境創設是指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視覺情境。在實際情境下或通過多媒體創設的接近實際的情境下進行學習,其創設應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學科內容有嚴謹結構的情況,理科物理、數學、化學等一般都具有這種結果,這個時候就需要創建一種豐富的學習環境,包括不同情境的應用案例和一些相關的信息資料,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促使他們主動去學習,主動去探索發現新的事物。另一個是學科內容的不嚴謹的情況,這類情況一般出現在文科例如語文、外語、歷史等科目具有這種結果,這時應創設接近真實情境的學習環境,在該環境下應能仿真實際情境,從而激發學習者參與交互式學習的積極性,在交互過程中去完成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應用和意義的建構。
視覺情境創設的關鍵是要求創設學生參與事件的情境,并置身其中承擔某種任務。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創造憤或者悱的狀態,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學習狀態很重要。情境特別是視覺情境,能幫助激活學生原有的情感結構、認知結構。為使情境創設與知識提示相結合,情境設計要遵從相關性原則、目的性原則、針對性原則、直觀啟發性原則、教育性原則以及趣味性原則。
多媒體技術是創設真實的視覺情境的有效策略之一,其最大功效在于使學生通過運用它所創設的情景,在人機交互、師生交互、生生交互下,使已有的認知獲得發展、再建。這里關鍵的是交互作用,沒有交互,只有單向的灌輸,就不易實現意義建構。所以,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時一定要注意交互性。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要注意創設視覺情境以及協作學習的多種情境,使之成為學習群體可以共同學習的工具,可以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協作學習環境以及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即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通過這樣的協作學習,學習者群體(包括教師和每位學生)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使整個學習群體共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參考文獻:
[1]何克抗,謝幼如,鄭永柏.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陳琦,張建偉.建構主義與教學改革[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8(3).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