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分開、管理體制改革是友誼醫院改革的兩條主線
2012年7月1日,北京友誼醫院率先開展了綜合改革試點,其“醫藥分開”改革試點更受到全國關注。中央相關領導也曾多次批示,密切跟蹤友誼醫院的改革動態。
近日,《瞭望東方周刊》專訪了北京友誼醫院理事長劉建。
硬任務要軟著陸
《瞭望東方周刊》:通過前一段時間改革之后,醫院有哪些改變?
劉建:由于掛號費的調整,掛普通號的病人多了,專家號不再那么緊張了。另外,改革之后外地患者有所減少。這充分證明了價格因素對市場的杠桿作用。
一些科室門診量增加甚至翻倍,與此同時,一些科室門診量下降得較為明顯。其中越綜合、特色越不突出的科室,門診量降低的幅度越大。前一段時間,我們醫院門診總量減少了1%左右,也就是說,一天減少800人次左右。
《瞭望東方周刊》:在率先實施“醫藥分開”改革試點的過程中,友誼醫院有沒有遇到意料之外的情況?
劉建:總體來說沒有遇到意想不到的情況。改革之前我們坐在屋子里演練過很多次,對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以及相應的對策、能夠整合哪些資源等都基本考慮到了,我們經常提醒自己“醫改是硬任務,我們要軟著陸”。
我們最擔心的是怕好心辦壞事。改革之后,我們每天在院內門診、住院病人中隨機抽查160份問卷,掌握輿情,以便調整做法。
醫事服務費如何分配
《瞭望東方周刊》:醫藥分開之后,醫事服務費成了醫院新的盈利點,這部分收入將如何分配?
劉建:醫事服務費的標準是為試點醫院量身定做的,以前的藥品加成等收入“平移”到醫事服務費之后,其制度設計應該是“基本平賬,或略有盈余”。
醫事服務費不是一個新的增量,是從藥品加成“平移”過來的。醫事服務費也要納入醫院整體的績效考核當中去,而不是簡單地直接分配給醫生。將來如果調整了優質護理費,也會依照此規定進行分配。
我們有過測算,新的績效考核之后,人均月收入會有所提高。通過一年的改革,我們醫院的工資總額增加了30%,為了提高醫務人員改革積極性,今年還想再增加30%。
什么叫“激勵”?一方面,工資總量應增加,因為改革之后醫護人員提高了效率,應該得到激勵。另一方面,也要改變過去吃大鍋飯的制度,實行崗位管理和績效考核。過去我們績效考核只是到了科室,醫務人員吃中鍋飯。將來我們要考核到具體崗位,醫生和護士都可以選崗,按崗取酬,徹底打破大鍋飯。
醫改是一場話語權的競爭
《瞭望東方周刊》:2009年你就倡導依靠改革“要發展、要機遇、要活力、要競爭”。你如何看待這場改革?
劉建:當時我們有兩個基本判斷:一是非改不可,否則今后浪費會更加驚人,國家經濟都會扛不??;二是改革的機遇大于挑戰。
作為體制機制改革來講,大家肯定都有惰性,但我們愿意作為試點。因為我們既有了解基層的優勢,也有對國家政策和基層了解缺乏結合的劣勢。如果我們再來研究改革方案,就可以找到彌補自身劣勢、利用自身優勢的途徑。
作為有20多年經驗的醫院管理者,我喜歡這個挑戰,愿意作為試點。如果只是當了三四年院長的話,我或許會回避,因為我的經驗不足以擔負這個試點,
過去我們很多單項改革,比如抗菌素管理、藥占比管理、績效管理推動起來非常費勁,見效也很慢。既然如此,那還不如借助改革大勢,將這些問題一一地加以解決。如果沒有改革這把鑰匙,這些鎖都很難打開,拿到改革這把鑰匙,這些鎖都能逐步地一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