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大部分牧民都“兼職”做起了“護邊員”,只要見到陌生人,就會設法告知邊防派出所或邊防部隊
當46歲的塔吉克牧民布達奇趕著自己200多只羊走下山坡的時候,他的妻子正在他們位于中阿邊境15公里的夏季牧場小屋內準備一家人的晚飯。
天上,陽光在云層中時隱時現,微風不時吹拂著草地,瓦罕走廊峽谷內的氣溫也漸漸地降低了,距離10月結束夏季牧場放牧的時間越來越近了。布達奇抬眼望了一眼遠處的雪山說:“該準備下山回家過冬了。”
布達奇一家只是眾多在瓦罕走廊夏季牧場內放牧的牧民中的一員。由于不對外界開放,這里的環境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水草豐美,適合牛羊的生息繁衍。
瓦罕走廊(英語:Wakhan Corridor)又稱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爾,是阿富汗巴達赫尚省至中國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簡稱塔縣,下同)境內呈東西向的一條狹長的峽谷,位于帕米爾高原南端和興都庫什山脈北段之間,是中國、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的交接處。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瓦罕走廊長約400公里,東西走向,在中國境內長約90公里,南北寬約3至5公里,最窄處不足1公里,其余310公里在阿富汗境內,最寬處約75公里。中阿兩國在狹長的瓦罕走廊東端相毗鄰,邊界線只有92.45公里。
9月的一個清晨,我們一行7人驅車從塔縣縣城出發,沿著314國道的中巴友誼公路一路向西,在經過近一個小時的行車之后,指示著卡拉其古方向的路牌就將車輛引上了通往瓦罕走廊的沙石路面岔道。
車行不多時,我們就到達了瓦罕走廊入口處的第一道關口——排依克公安邊防派出所。這個邊防派出所主要負責瓦罕走廊中國境內2500平方公里的治安、刑事案件、農牧民戶籍和外來人口管理以及協助駐扎在峽谷內的新疆軍區卡拉其古邊防營打擊邊境地區的走私、偷渡和恐怖主義等工作。
該所塔吉克族的副所長阿米茲介紹,瓦罕走廊內中阿邊境兩側生活著不同的民族,中方以塔吉克族為主,阿方主要為吉爾吉斯族。
中阿接壤的邊境地區基本上都是人跡罕至的荒漠高原,地勢復雜,氣候惡劣。中國境內每年除6至10月的5個月外,均為大雪封山期。轄區內定居的人家只有不到80戶300多人,基本上平均每8平方公里才有1個人,每30多平方公里只有1戶人家。
在夏季,瓦罕走廊是塔縣好幾個鄉的夏季牧場,會有1000多人趕著自己牲畜轉場進入瓦罕走廊,絕大多數都是熟面孔。在他們中間,大部分牧民都“兼職”做起了“護邊員”,只要見到陌生人,就會設法告知邊防派出所或邊防部隊。而阿富汗境內一側,100多公里都是無人區。
布達奇一家的夏季牧場小屋離中阿邊境比較近,所以他也是一名護邊員。他告訴記者,每個月邊防部隊給他200元的護邊補貼,還有一部中國電信的手機(這里其他電信公司的信號不通),方便他發現情況及時報告。他說,以前在邊境上發現情況,到最近的邊防前哨班匯報,至少也要半天時間。現在有了電話,很快邊防部隊就能掌握情況。
據阿米茲副所長介紹,由于有牧民和邊防部隊的密切配合,近20年來從阿富汗方向越界進入中國境內的事情一次都沒有發生過,有“三股勢力”分子企圖從瓦罕走廊逃出國境,也被抓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