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日之間因為釣魚島爭端政治關系降至冰點以來,中日普通人之間的相處似乎也隨之進入略顯尷尬的“釣魚島時代”:敵對,友好,還是冷漠?讓人有些無所適從
9月25日到10月9日,我帶著幾位中國朋友去日本旅游,從北海道一直走到九州鹿兒島。出發前,中國朋友們擔心,這時候去日本會不會遭到右翼分子的攻擊?在我的一再解釋與保證之下,我們終于如期出發了。
其實說實話,我心里并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一路上我都在擔心,萬一真有人說不該說的話、做不該做的事,會不會讓整個旅程不歡而散?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一路上不但沒有任何不愉快的事件發生,而且中國朋友非常滿意于在日本的每一天,漸漸放下了“釣魚島時代”的各種心理障礙,反倒對于日本人的文明禮貌和公共秩序的規范化贊不絕口。
一次,我們團里的一位女孩在電車里看到有個空位,就飛快地搶了上去,本來已經在座位前準備坐下的中年日本男子于是很客氣地把座位讓給了她,搞得她滿臉通紅,反而不好意思坐了。
其實這在日本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為日本人從小接受的教育是要多為他人著想,不給人家添麻煩。有人在努力找座位,說明他多半很累或者身體不好,更有可能是行動有障礙的弱勢群體,當然應該讓一下。
因此在日本,一般年輕體健者不管有無位子,常常都會選擇站著,很快就下車的人也多半不會占座位。我自己年輕時一直認為,在電車里坐著的人是“不健康的”,能站著乘車是一件無比自豪的事,這在日本社會也是一種“潛共識”。
還有一次在新干線上,我們的一位團員因想睡一下,過于使勁地放低椅子,不料把后排乘客的咖啡打翻了。我不好意思地向這位乘客道歉,他卻說沒問題,是他自己放得不好的原因,一邊自己默默擦著被弄臟的褲子。而轉頭一看,倒是我們的這位中國團員已經沒事一樣地睡著了。
在日本,不管乘飛機或火車,要調節座位時,都會先看一下后面的情況,或先打一下招呼再動,這也是一種“潛共識”。我當時心有余悸地想,這要是發生在中國,很可能就引起一場斗毆甚至火拼了。果不其然,9日剛回到上海,就看到了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國慶長假期間景點因為人多擁擠拳腳相向的新聞。
自從中日之間因為釣魚島爭端政治關系降至冰點以來,中日普通人之間的相處似乎也隨之進入略顯尷尬的“釣魚島時代”:敵對,友好,還是冷漠?讓人有些無所適從。
這一次的日本之行,讓我和中國朋友都感受到,政治是政治,生活是生活,日子總還是要過下去。從普通人的層面上來說,中國人和日本人仍然互相需要——日本人需要中國的市場和活力,中國人需要日本的技術和社會管理經驗,這些是不會因為釣魚島而改變的。在政治爭端之外,中國人和日本人都要有過好日常生活的智慧和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