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邀寫《市場過程的含義》這本書的序言,我感到很為難。因為我不是學經濟學科班出身,對經濟學的歷史所知甚少。這本書中討論了許多十九世紀末以來經濟學的派系發展過程。他們之間的分歧在外行人看來并不顯著。理論的大框架都差不多,絕沒有和馬克思《資本論》那樣的分歧,要弄清楚其中的來龍去脈著實要費好多時間。這不是我所能勝任的。但要說“市場過程的含義”,我多少還是有發言權的。我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市場經濟中生活的,以后經過了三十年的計劃經濟,最后又是三十年的市場經濟,對不同制度下的經濟狀況確實有很深的體會。所以我答應通過對“市場過程的含義”的討論,談談市場究竟是怎么回事,它的過程有什么特點。
人類在最近的二百多年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過去的幾千年比較,這二百多年的變化超過過去幾千年變化的十倍以上。拿人口數和平均壽命這兩個物理指標來看,過去幾萬年,人口只有十個億(一八○○年的統計),二百年后的今天,人口增加到七十億,比二百年前增加了六倍。平均壽命在一八○○年只有二十六歲,現在提高到六十八歲,增加了兩倍多。如果拿財富的生產看,變化還遠不止此。今天我們所享受的現代化生活,計算機、電影、電視、飛機、核電站、無線電通訊、汽車、火車、輪船,無一不是在這二百年中發明應用的。人類的知識也有了巨大的擴展。
這一巨大的變化是什么造成的?一般的回答是科技的進步,但這是一個膚淺的看法。如果沒有制度的安排,科技無法應用于社會,不能起到改善生活的目的。市場制度使有益于社會、能夠創造財富的科技得到發展,淘汰掉那些無用的科技。正如專利發明中只有極少數得到實際應用一樣,因為其余的雖然構思巧妙,但對社會無用,不能創造財富。
市場制度遠不止于有利于科技的發展,它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此以前,個人想得到享受,要靠獲取權力。誰的權力大,誰就享受得多。大家爭奪的是權力。而權力是有排他性的。皇帝的權力最大,但皇帝只有一個,大家都去爭皇位,鬧出無盡止的陰謀詭計和親屬之間的殘殺。人的聰明才智全都用于互相爭奪。市場制度卻不同,要想得到享受就得靠賺錢。賺錢不是剝削,而是財富的創造。賺錢沒有排他性。你能創造財富,我也能創造財富。大家都能發財,彼此不會妨礙。
更奧妙的是在市場經濟中,勞動創造了物,而物盡其用靠交換。財富主要從交換中被創造,因為交換提升了物的使用價值。交換是兩個人的事,所以在市場經濟中一個人不可能賺錢,要賺錢先要讓別人得利,這是市場經濟之所以有極大的財富創造動力的原因。一切平等自由的交換都一定能創造出財富,都一定是雙贏。全社會從彼此搞陰謀變為彼此合作。人的聰明才智都用于創新發明,不再用于彼此算計。社會得到加速的發展。
市場制度的安排消滅了因爭奪資源而引起的戰爭。資源可以在市場上購買,完全沒有必要打仗,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日本。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目的,就是解決自身發展需要的資源——石油、橡膠、鐵礦、糧食等。為了資源它侵占我國領土,還進而侵占菲律賓、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試圖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現在日本仍然是資源窮國,但是經濟強國。它不靠戰爭得到了它所需要的一切資源。全世界的政治家必須懂得保衛世界市場的重大意義,這超過了其他一切的考慮。
市場是有效的,它能最大限度地創造財富。但是它不能公平分配,這是市場制度的重大缺陷。人與人的生理需求相差不大,但是賺錢的能力相差巨大,造成人與人在生活水平上的巨大不公平。所以要有市場之外的力量來調整收入分配。另外,環境保護也不是市場自己所能解決的,還有公共服務、對壟斷利潤的限制,也都需要市場之外的力量。所以政府作為市場外的力量是需要的。不僅僅是政府,NGO同樣可以起到類似的作用。
在市場中,決策是個體分別做出的,因而難免有盲目性,好在它能夠自我糾錯。只要信息暢通,人民有自由選擇的機會,盲目性不會搞得太大。但是金融危機是一個例外,雖然最終也能回到均衡狀態,但代價巨大,這一點至今沒有克服的辦法。之所以我們沒有選擇市場制度以外的體制,是因為相比之下還是市場制度比較可靠。其他的制度問題更多,比如公有制,以為它能避免私人資本所造成的種種毛病,但事實上它的毛病也不少。人類因為試探這條道路,犧牲了上千萬的人口才覺悟過來。至今也還有少數人迷戀其中。所以今天我們繼續討論市場過程的含義仍有著巨大的意義。
(《市場過程的含義——論現代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發展》,[美]伊斯雷爾·柯茲納著,馮興元、景朝亮、檀學文、朱海就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