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分享是指將自己喜愛的物品、美好的情感體驗和勞動成果與他人共享。為了能使幼兒的行為適應社會這種需要,作者結合教學經驗,在強化幼兒分享教育重要性的基礎上,分析了影響幼兒分享行為的因素,并給出幾個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方法。
關鍵詞: 幼兒 分享行為 分享教育 培養途徑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你今天嘴里講的“我這孩子就是這樣霸道、獨占欲強”,有可能成為別人明天口中的“這人不合群、不合作、自私自利”。這種潛在性的因果關系不是毫無根據的,更不是危言聳聽。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中人們越來越需要具備分享的品質,這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個人社會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但現在的幼兒大多為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因為生活在優越的“溫室”中,缺乏與人交往合作、分享的機會,再加之教育不當、社會環境影響等,有的幼兒身上“個性化”多了,社會化少了,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強化幼兒分享教育的重要性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樂成長,長大后能很好融入群體、適應社會,取得長足發展。學會分享是實現這一美好愿望的堅實基礎和必備品質。所謂分享,是指將自己喜愛的物品、美好的情感體驗和勞動成果與他人共享。它是幼兒個體親近群體,克服自我中心,以關愛同伴獲取快樂的一種較高層次的行為。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并不是與生俱來、水到渠成之事,需要激勵和示范,燒坯和造模。因此,在幼兒期加強分享行為的教育和引導,使分享行為由一種外加推力變為一種潛在意識,變為一種行為習慣,再到內化為一種品質,發展人的社會性,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健全人格和良好人際關系,對孩子將來信心十足地走向社會,立足于人群之中,迎接人生的種種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二、影響幼兒分享行為的因素
1.家庭因素。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家庭中眾多成人關懷、照顧的唯一對象,沒有人跟他競爭、分享,體驗不到與其他孩子分享的快樂。父母在教養時的過分疼愛、過分保護容易使孩子形成對父母的依賴性,形成情感上的自我中心,不能自覺地從別人的立場或角度上考慮問題。這使他們只知道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快樂,而不能想到或理解別人的渴望心情不善于體會其他兒童的思想情感,并產生樂意接受別人的東西,卻不愿將自己的東西讓與別人的行為。
2.示教因素。孩子自私、獨占心理的產生,與其周圍人們的不良影響也有很大關系。例如幼兒身邊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愛貪圖小便宜等都會助長他們自私心理的形成。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生活質量提大幅提高,長輩不斷滿足幼兒的需要會助長幼兒的霸道、自私。例如,當幼兒看到別人有的好玩的好吃的,而自己得不到分享而哭鬧時,有的長輩沒有給予正確的引導,而是說:“別哭,咱們也買!”從而助長了幼兒對物質的索取欲,幼兒不斷滋生的欲望是自私的根由,欲望無止境,自私便隨之而生。
3.心理因素。從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來看,幼兒最初對外界事物的認識都是從自我出發的,即是以自己為中心去認識他所接觸的外界事物的。孩子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幼兒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最初階段,他們的心理活動都單純圍繞自我出發,接觸、了解與自己緊密相連的人和事,獲取自己想要的一切東西;他們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從滿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發的,不知道考慮別人對此有什么想法,更難以理解別人可能有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看法。到了兩三歲以后,隨著社會活動范圍的擴大和交往經驗的積累,幼兒才逐漸在主觀上產生“你”“我”的區別,并能逐步從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因此,在心理發展的早期階段,如果缺乏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的問題行為。
三、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途徑
1.理念先行。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因此在明確幼兒德育教育內容和發展的方向時,要改變以往單純地對幼兒進行愛祖國、愛家鄉、愛集體、愛科學、愛勞動,培養幼兒誠實、勇敢、不怕困難等良好品質的教育,進一步幫助孩子學會分享,將分享教育放在舉足輕重的位置,貫穿在幼兒的各個成長階段,打造其社會化品質。同時,對幼兒進行分享教育,社會環境的滋養尤為重要,社會及各方既是受眾者,又是授業者,社會應當創造良好的分享環境,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各界人士應當自覺扮好角色,當好標桿,樹好榜樣,時時刻刻牢記義務和責任,切實做到人人是教育者,處處是學堂,事事是教材。
2.方法對路。(1)潛移默化。教育幼兒學會懂得分享,應該從發生在幼兒身邊的事情教育起,在幼兒一日生活常規中滲透,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從小事做起,從分享食物、玩具等物質層面做起,讓幼兒感受到分享可以給自己和周邊的人帶來快樂,從而不斷強化分享意識,并內化為自覺行為。(2)循序漸進。老師、家長在培養教育過程中,要掌握認知規律,不要急于求成,一下子就教孩子分享之大義,而要從分享的互惠性——在給予的同時也會有收獲入手,注意挖掘其中價值,逐步引導延伸,觸及孩子心靈,由分享物質上升到分享情感,最終匯聚升華成一種人格品質。
3.多管齊下。(1)突出幼兒園的主導性。重新梳理幼兒園教學內容,把分享教育提升到應有的位置,加強對老師、保育員的學習和培訓,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樹立意識分享觀念,積極探索幼兒分享教育方法,如榜樣式教育、故事式教育、實踐式教育和主題式教育等。(2)突出家庭主陣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應成為幼兒分享教育中的首席教師,并將家庭視為幼兒獲得分享意識的第一個平臺。父母要做好分享的表率。在家中要做到尊敬長輩,孝順父母,有好的東西或喜事要及時與家人分享,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當幼兒在家庭生活中與父母分享時,父母要及時表揚幼兒的分享行為,使其體會到分享的快樂。(3)突出社會大平臺。加強宣傳力度,抓好社會輿論引導。結合各種活動,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開設豐富多彩分享教育專欄,組織創作、編輯、出版并積極推薦適合幼兒的讀物和視聽新產品,形成有利于幼兒分享教育的輿論導向。挖掘社會教育資源,建立分享教育陣地,發揮社會資源的教育價值,給幼兒提供良好的教育平臺,讓幼兒隨時接受分享教育。
總之,幼兒分享教育絕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們共同付出愛心、信心、細心和耐心。今天我們種下“分享”的幼苗,明天必將能收獲成功之果。
參考文獻:
[1]程昱華.幼兒園里體會分享的快樂.家庭育兒,2007.11.
[2]龍小敏.加強合作與分享促進幼兒園和諧發展.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7.10.
[3]鄒芳芳.讓幼兒學會分享.教育科研論壇,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