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諧生活教育是共生德育回歸生活世界的重要內容。在共生道德的視野中,和諧生活教育的基石是人自身的和諧發展;源動力是追尋幸福生活;實現途徑是通過師生對話回歸生活世界。
關鍵詞:共生道德;生活教育;和諧
共生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幫助人們更好的生活,引導人們過一種和諧、幸福、完美的生活。面對生活現實的變化對道德教育產生的巨大沖擊,面對目前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這都要求道德教育者對現實生活中道德觀的轉變做出回應,道德教育的內容必須從生活的需要出發,生活教育也就應運而生。和諧生活是人類自身和諧發展的源泉,因而和諧生活教育是共生道德教育一個不可或缺的內容。
一、人自身的和諧發展:和諧生活教育的基石
在各種共生關系中,主動性都在人。如果把人類共生比喻成金字塔的頂端,那么人與自我的共生即人的自身和諧則是金字塔的基石。所以人自身的和諧發展是實現其他共生關系的關鍵,是共生道德教育的中心環節,也是生活教育的基礎。生活教育的實質就在于促進人與自身的和諧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種旨在促進人的發展的教育,其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而不是作為生產手段得到充分的發展。”
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真正的人與自身的和諧,就是要力求使人成為真善美統一的個體,成為物質性和精神性的統一體、現實性存在和歷史性存在的統一體、有限與無限關系的統一體、個性和共性的統一體。總之,就是要使人成為一個多元關系統一、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一個和諧的人,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和諧:
一是身心和諧。即身體與心理的和諧統一、物質和精神的統一,也是人的意識性存在和物質性存在的統一。生理健康是指身體各個器官完好,機體功能協調一致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心理健康則是指人內心的平衡自然、樂觀愉悅、協調統一和對外界事物和人際關系的平靜適度、默契融洽、昂揚樂觀、積極向上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的和諧統一。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證明,人在沒有滿足低級需要的情況下就會停止對高級需要的追求,這也充分說明了人是物質和精神相結合的產物,身心要達到和諧,首要解決的是人的生存問題,只有滿足了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生存需要,人才具有自身和諧的基礎。人作為一種文化和精神性的存在,他不僅要用自己的對象化活動揚棄自然存在物的給定性,而且要不斷超越和揚棄人的活動的異化。因此,人必須要創造性地利用和接受“現實性”為其造成的給定性,以求獲得寬松、自由和諧的精神活動空間。在和諧發展的狀態中,自由之感、愉悅之感洋溢于其中,使人時刻具有擺脫種種外在因素的束縛和制約的沖動。因此,人的和諧發展要不斷擺脫各種因素所帶來的制約性,要使一個人的發展達到身心交融、協調乃至“忘我”的狀態。
二是思想和諧。思想和諧的必須要是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個人的思想觀念能夠與時俱進;能夠客觀地認識世界,觀察和分析問題,以友好的姿態融入自然和社會。思想和諧的人“在處理與他人的關系上,能全面、理性地思考和處理問題,能考慮到各種可能的情況,以雙贏為目的,而不損人利己;在處理與集體的關系上,能正確處理公與私的關系,努力使個人的動機、理想、目標與集體的普遍性原則相協調,既考慮個人利益也考慮集體利益,堅持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統一;在處理與國家的關系上,堅持黨的領導,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三是全面發展。從人的發展層面講,人自身的和諧就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自始至終都要朝著真善美的方向去超越自我、完善自身,在自身和諧的基礎上達到人的外在與內在的真正和諧。人的發展也就是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作為自覺自由地從事實踐活動的人,人的全面發展即全面發展人的各種能力。只有努力學習各種知識、技術、參與各種實踐活動,不斷加強自身的能力建設,增強認識、判斷、處理、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具有全面的發展的堅實基礎。
二、追尋幸福生活:和諧生活教育的源動力
生活,本質上是一個意義的問題,而生活的意義即追求幸福,只有幸福才是生活的根本。然而對于“什么是幸福”卻是一個極難回答的問題,對于幸福的理解也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稱找到幸福的要素并滿足這些要素之后,幸福就會隨之而來。也有人認為,幸福是所有目標的終極目標,幸福是擁有健全生活的經驗,是全部生活行為所追求的持續性狀態。我們認為,人找到生活的意義才是幸福的,弗蘭克說:“我要大膽地說,這個世界并沒有什么東西能夠幫助人在最壞的情況中還能活下去,除非人體認到他的生命有一意義。”作為生命和生存的統一,人的生活表現為不斷地創造和提升人生意義的過程,而道德教育的價值也正在于“人生幸福”或者“美好生活”。我們的和諧生活教育其實質也就是引領和啟迪學生去發現和創造生活的意義,過一種幸福、健康的生活,而不是居高臨下地說教和自以為是地傳授所謂的生活知識。共生道德源于生活,生活是其踐履的土壤,引領學生追尋幸福的美善生活則是生活教育的源動力,而生活也正是道德的意義和源泉。脫離了生活,共生道德教育就會成為抽象的教條和原則。因此,生活教育的主體就應該走進生活,共生道德教育的內容就應該聯系生活、方法要貼近生活。
和諧生活教育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以生活為基礎就是要使道德教育重返現實生活,并以生活為基點來考慮道德教育中的所有問題。在原始社會,道德教育與人們的生產、生活過程是融為一體的。然而時代發展到今天,脫離生活實際的道德教育,是目前整個學校教育所面臨的一個共同話題。隨著班級授課制的廣泛推進,道德教育的內容往往是被壓縮在短短的幾節德育課中灌輸給學生。從本質上來說,道德教育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質量的教育,不能把德育從活生生的完整生活中抽離出來,因而道德教育脫離生活所帶來的很多問題必然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明確指出:“生活即教育,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壞生活就是壞教育。”顯然,和諧生活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在熱愛生活、了解生活、在生活的過程中學會過一種道德的生活。
和諧生活教育的內容在選擇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和“自主建構”相結合的內容,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建構屬于自己的幸福。同時,我們還要以“生活世界”為依托,關心人的內在需求和整體發展,既要以現實個體的生活世界和既有的文化模式和社會規范為基礎,又要在這種對既有的文化模式和社會規范的超越中實現對個體經驗加以深化。然而,生活必須是積極、健康向上的生活,道德教育不能無視生活而墜入了內容化、形式化、理想化的迷霧,但我們也要避免不良生活對學生產生的種種消極影響。因此,在生活教育中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必須要把握好方向,要清楚學生的生活基礎以及現有的價值觀狀況、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情況,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的引導其向健康的、有利于于身心發展的方向引導。如果我們認為某些行為和追求促進了人生幸福,那么我們就說它們是正確的、好的、有價值的,然而深入學生的現實生活,不難發現他們經常身處于或正進行著種種不道德的現象。因此,生活教育不僅要讓道德教育回歸生活,還要在了解學生生活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規劃設計自己的生活,指導學生過一種有道德的生活、幸福美善的生活。
三、通過對話回歸生活世界:和諧生活教育的實現途徑
受科學主義絕對權威的影響,道德教育不知不覺被打上了工具理性色彩。在學校的課堂上,思想政治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意志品質教育等成為主要內容,灌輸則成為主要的德育方法,而作為人類勞動過程中形成的共同價值及倫理道德教育等卻往往被忽略。制度化教育產生以后,道德教育越來越從生活世界中分離出來、孤立起來,道德教育無視學校德育和現實生活的聯系,無視生活本身的完整性、豐富性和現實性,長期的脫離生活形成了對學生本性及其生活的束縛和壓抑,道德教育也越來越成為封閉化的制度體系。面對當代德育理論和實踐的困境,人們一致認為道德教育應該回歸生活世界。
回歸生活世界的理念是西方哲學家胡塞爾為了克服歐洲人性的危機,打破“科學世界觀”對人類精神世界的統治而提出的。道德教育作為人類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應該尋求生活世界中積極的文化內容,發揚人類在其文明演進過程中所形成的美德。顯然,生活世界首先是人的日常生活,然后才是基于日常生活之中人類共同體長期積累的意義生活,它包括豐富的文化內容如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經驗常識、美德系統等。對此,衣俊卿先生在日常生活的基礎上還提出了非日常生活領域的的劃分,即以科學、藝術等為表現形式的精神生活以及以社會生產、政治、公共管理等為內涵的社會生活。在此劃分的基礎上,在現實的生活世界中進行道德教育就既應走進日常生活世界,又要走進非日常生活領域,而且只有在二者之間形成一種兼顧和平衡,我們才能真正的說道德教育回歸生活世界。
因此,生活教育應該是在日常生活教育和非日常生活教育之間。只有全面走進生活世界,借助日常生活的平臺,共生道德教育才有更加廣闊的天地,更加輕松自由的環境使得師生得以真誠的對話。對話德育的開展必須從日常生活出發,挖掘貼近學生生活的豐富的素材,進行德性的滋潤與化育。教師可以細心地從身邊發掘一些事例,讓學生參與討論,相互自由交流,大膽質疑,逐步培養學生的道德感知、判斷能力,影響他們的道德行為。教師同樣也可以設計一些場景,讓他們講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為,然后以平靜的心態傾聽,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對話過程中使當事人覺悟、自省。回歸生活世界,營造自由和諧的談話情景,使學生進入對話之中,在自己所成長的共同體中尋找到意義世界,也尋找到自己的“生活世界”,這是共生道德教育的起點。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csy11006);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2011B348)。
參考文獻:
[1]王嘯著:《全球化與中國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頁.
[2]徐晨光、林國標:《人自身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理論前沿》,2005年第19期.
[3] [奧]維克多·弗蘭克著、趙可式等譯:《活出意義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1991年版,第88頁.
[4] 《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80頁.
(作者簡介:許鋒華(1977-),女,湖北恩施人,博士,講師,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課程與教學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