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寧夏環境監測中心站的工作在國家環境總站和區環保廳的支持關心下取得歷史性的突破,為實現跨越式發展打下了較為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必要性 主要問題 主要任務
中圖分類號:X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1(a)-0031-01
1 轉型發展的必要性和面臨的主要問題
1.1 轉型發展的必要性
(1)為強化環境監測行政管理和實現環境監測的政分開,環保廳在機構改革時組建了環境監測處,行政管理體制開始得到解決。我站將工作重心從環境監測管理轉到環境監測業務和技術上來。(2)實現我站的成功轉型,既是深化改革、促進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技術支撐能力的契機,更是向“技術立站、科技興站”方向發展的大勢所趨。(3)環境監測的發展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準確把握其基本內,兼顧長遠目標與現實要求,在穩定中發展,在穩步中推進。
1.2 轉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班子建設和機制的創新與環保監測工作的提升速度還存在一定的差距。(2)人員編制仍不能滿足工作需要。(3)人才隊伍及監測能力還不適應發展需要。(4)環境監測技術水平與其他省區及行業相比仍有差距。(5)環境監測業務的開展與環境管理需求仍存在差距。
2 轉型發展的主要任務
2.1 健全優化全區環境監測網
以說清全區環境質量狀況及污染源排放情況為目的,完善以省站為中心,5個二級站為骨干,14個縣級站為基礎的環境監測網;建成技術梯度合理和就近應急為主、相互配合、統一指揮、形成合力、反應迅速、便于協同作戰的全區環境突發事件應急監測網,全面實現環境監測信息共享。進一步加大環境能力建設力度,優化調整現行環境監測網,使其基本形成覆蓋環境質量標準要求的污染物指標的監測網絡架構。同時依托基礎性、前沿性應用領域的創新技術,推進環境衛星遙感技術,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網建設。
2.2 加強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1)在加強環境監測能力建設中提高說清環境質量現狀及變化趨勢的能力按照標準化建設要求,填平補齊我站和五個二級站監測儀器設備,使其具備監測能力;不斷引進國內外先進儀器設備,具備開展環境空氣、酸沉降、沙塵暴、地表水、飲用水源地、土壤、生態/生物、噪聲、污染源等多領域多環境要素的綜合性監測能力。
(2)在加強環境監測能力建設中提高說清污染源狀況的能力補充完善一級站及五個二級站污染源監督監測的現場采樣及前處理、實驗室分析測試和信息統計儀器設備,擴展污染源監測項目,有針對性地增加區域特征性污染物的監測,具備污染源監測和“建設項目”驗收監測的能力,具備對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進行質量監督和技術監督的能力,具備全面掌握并發布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狀況的能力和核對環境統計數據的能力。
(3)在做好應急和預警監測中提高說清潛在環境風險的能力補充完善寧夏應急監測中心應急監測技術裝備,使其具備環境突發事件應急監測能力。系統整合和補充完善環境質量監視性監測、污染源監督性監測、自動監測儀器設備,全面開展各類監測,通過現狀評價及趨勢分析,及早發現和預警可能發生的環境突發事件。
(4)繼續開展遙感監測技術,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利用生態環境遙感信息技術和地面監測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對全區生態狀況進行評價,初步建立遙感在環境監測中應用運行系統。
(5)加強環境監測與統計信息技術能力建設,提升環境監測信息化水平完善環境監測與統計信息標準規范體系,建立環境監測與統計信息基礎網絡平臺,在監測信息收集、儲存、處理和使用方面,形成綜合的網絡共享能力。
2.3 健全和完善環境監測技術體系
(1)大力提升環境監測技術水平以完成國家總站下達的和例行監測任務為依托,開展多項目多類別的監督性監測、抽測及比對監測等,爭取“十二五”末期,完成地表飲用水全分析能力;不斷深化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提高衛星遙感解譯精度和監測報告的時效性;并參與區內外及實驗室間的比對實驗,全面提升我站的技術能力。
(2)完善并統一環境監測技術路線體系對于不同的監測領域制定寧夏統一的監測技術路線,使全區各級監測站按照統一監測點位/斷面,統一監測指標,統一檢測方法,統一監測程序的技術路線,開展環境監測工作,獲取符合質量管理和不同時效要求的監測數據,滿足環境管理的要求。
2.4 大力開展監測科研
帶動環境監測技術全面提升統籌安排各項環境科研課題的調查、監測、報告編制和技術成果開發等,確保高質量、高標準完成各項科研項目。
2.5 全面加強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帶動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科學規范
(1)建立完善環境監測質量保證體系,質量評價體系,完善質量管理制度和監督機制,我站和下級站必須通過上級計量部門的計量認證,確保質量保證體系的有效運行。(2)以“環境監測質量管理3年行動計劃”為契機,加強全區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創新監督機制,開展各種類型的監測質量考核,確保環境監測數據的準確、可靠。
3 轉型發展的保障措施
3.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創新體制機制
(1)出臺相關政策,依法確定環境監測工作的法律地位和性質,不斷樹立省級站的對外形象,依法將環境監測業務經費、能力建設投入列入財政預算,科學合理核定監測人員編制,協調部門間隊伍力量,形成監測合力,建立環境監測統一戰線,充分調動各級環境主管部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以新時期的職能地位和實施新的“三定”方案為契機,全面完善和優化內設機構、專業崗位和人員配備,為推進我站轉型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機構。(3)加強制度建設。根據新形勢的形式和任務,修改并完善黨務、業務、人事等規章制度和獎懲措施和激勵機制,不斷提高管理的科學化、正規化,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轉型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3.2 加強環境監測人才隊伍建設,提升人員素質
(1)科學核定環境監測機構定員標準,解決工作長期超負荷和人員嚴重不足的問題。形成合理的監測人才結構和梯度,解決人才斷層和綜合型人才匱缺的問題。(2)建立有效的人才引進、考核、管理、培訓、選拔任用和獎勵機制。充分挖掘現有人員的潛力,力爭2011年基本實現人員滿編運行。(3)建立長期有效的培訓機制。通過強化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加強與其他省、市站間的學術研究和成果交流,與省內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有關專業機構建立長效的交流合作機制,創新培訓模式,拓寬合作渠道,不斷提高技術培訓的水平與層次。(4)健全環境監測成果獎勵制度,調動環境監測人員的創造性、積極性,推動環境監測工作不斷向前發展。
3.3 加快環境監測科技進步
加大環境監測科研投入,積極開展環境監測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緊扣寧夏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圍繞人民群眾關注的問題,針對影響寧夏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環境問題和潛在的污染危害,積極開展科研攻關,拓展環境監測業務領域,促進環境監測能力的建設。
3.4 增強為環境管理服務的意識,提高服務水平
作為省級站,要充分認識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須增強為環境管理服務的意識,主動、超前地為上級主管部門和政府環境保護決策提供有效地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