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來,我國許多地方為了提高經濟發展的速度而忽視了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問題,導致了水土流失情況日益加劇、地表植被面積不斷縮減、生物種族滅絕日益增多、自然資源日益匱乏、生態環境日益惡劣的狀況。人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其自身的恢復速度,當下,生態環境因素中限制地域生態平衡、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水土流失問題首當其沖。在此前提下,施行通過“生態修復”來改善水土流失問題的舉措已經刻不容緩。
關鍵詞:生態修復 水土保持 舉措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1(a)-0128-01
我國的水土流失情況非常嚴重,我國第二次土地資源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我國水土流失的總面積達到356萬平方千米,我國的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千米,水土流失的面積就達到了國土總面積37%,的由此可見我國水土流失問題的嚴重性。水土流失又進一步導致了生態失衡和環境破壞,這成為了目前制約我國全方位可持續發展的首要難題,我國把保持水土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同時也在該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盡管如此,我國水土流失治理情況依舊不容樂觀,到目前為止,我國累計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還不超過90萬平方千米,僅僅占總流失面積的25%,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僅靠單純的人工治理效果的不明顯。上個世紀末,我國引進了通過生態修復來保持水土的理念并積極投入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在部分試點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1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基本概念
生態修復的理念是依靠生態系統自身的適應能力、調整能力、消化能力和組織能力對系統所承受的破壞進行長時間的調節修復,緩解系統外部負荷,實現生態系統的規律性演變,最終是整個生態系統重新恢復正常狀況,實現系統的良性循環的過程。生態修復應用在水土流失治理中是指在水土流失的主要區域,通過生態系統的自身修復機能,另外輔助一定程度上的人工調控措施,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機能,從而改善生態系統受損的狀況并能對系統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2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方法
對于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來說,傳統的對策是修筑攔河大壩、廣種植被,建造梯田等來時土地利用與生產體系協調化,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對水土流失起到遏制作用,卻由于其可利用的范圍局限性而得不到廣泛推廣。而新興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方法則彌補了這一缺陷,共有以下幾點。
2.1 生態系統自身修復
針對生態系統受破壞程度比較輕微的區域,可適當地更換其地表使用結構,譬如退耕還林還草、禁止放牧、遷移原住人口,讓生態系統恢復到不受或者盡可能輕微地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系統的自身修復能力來改善水土流失的狀況。
2.2 生態系統自身修復和人工修復
該方法主要針對生態系統受破壞程度比較嚴重的區域,在該區域內往往地表植被已被大面積破壞而導致自然的生態系統不能承載高負荷的外界壓力,此時就需要人工向該區域種植一些生命力和再生能力較強的植物,通過這種方式逐漸改善該地區內的生態系統成分組成,慢慢增強該地區生態系統的自身修復能力。
2.3 人工強化生態系統修復能力
該方法主要用于可能會發生水土流失地區的防治,其主體思想也是通過人工措施鞏固加強生態系統的穩固性,加強系統中食物鏈之間的聯系,加強物質和能量的利用、分解和循環,實施的途徑包括植樹造林、飼養家畜、發展沼氣等。
3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對策及措施
3.1 普及國策宣傳 強化環保觀念
在此方面應加強水土保持方面國策的宣傳力度,普及該方面的基本常識,讓人民意識到不合理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造成的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后果,使人民自發地退耕還林還草,圈養畜牧,實現人與自然真正的和諧相處;也可以通過生態修復示范點的建立讓人民更輕易地了解到生態系統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還應該在學校范圍內普及水土保持和生態系統常識,是人民從小形成環保意識;最后還應該大力發動各種媒體進行水土保持知識的宣傳,如發放環保手冊、公益廣告等。
3.2 堅持防先于治 加強執法力度
應合理運用經濟措施和行政措施在保護現有生態系統的基礎上予與加強鞏固,豐富其物種組成,加強其食物鏈之間的聯系,封山禁牧,使地表植被自然恢復,這種方案相對來說投資少、見效快,適用于未發生水土流失和水土流失比較輕微的流域地區。另一方面,還應該加強執法力度,加強對亂砍亂伐、過度放牧、采土取沙、毀林開荒等不法行徑的監管和懲罰,強化人民的法制觀念和意識。
3.3 制定修復計劃 因地制宜治理
眾所周知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地貌也不盡相同,因而不同地域的水土流失的狀況也差異較大,所以在水土流失治理過程總理應因地制宜,結合各地域特點定制切實可行的生態系統修復計劃,劃定治理區域、統計治理面積、確定修復方案,預算修復成本和年限,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分區、分時治理。水土流失發生的種類不同,采取的舉措和實施方案也應當與之對應不同,可根據水土保持和生態學原理,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建設治理措施的優勢,先規劃鋪設草本植物,結合低等灌木和根系較發達的喬木的種植。總而言之,讓不同植物協調搭配,使其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建立多樣化、多層次的生態系統機構,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4 建立生態試點 發展修復技術
近些年來,雖然我國針對生態修復的理論技術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但終究沒有形成完整成熟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理論體系,在以往的科學研究中,我國專家往往過于看重植被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而忽略了自然界物質能量循環的規律,忽略了對土層中微生物作用的研究,因此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技術上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和科研潛力,因此我國可以多處建立生態系統試點,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改善試點水土流失的現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對試點的研究評價總結經驗,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理論體系,進一步促進我國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理念和技術的發展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個重大的創新,同時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也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程,廣受生態學專家和環境研究者們的關注,經絡許多年的科研和實踐,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理論已日漸成熟,但為了適應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仍需鍥而不舍地追求和探索。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過程中,應有機地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合理選用不同的生態修復治理方案,地方有關政府部門也應該加強監督和執法力度,同時應盡可能低發動廣大人民都參與其,共建美好家園、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蔡建勤,張長印,陳法揚.全國水土保護生態修復分區研究[J].中國水利,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