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生物是一門專業基礎課,針對該課程的特點,探索最適合高職院校學生的教學方法。本文從微生物學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考核四個方面進行探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微生物學 教學改革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1(a)-0169-01
微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直接關系到藥學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而由中職生、高考成績較低的學生組成的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積極性相對不足,學習倦怠現象越來越嚴重,直接影響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同時,如何使微生物學緊跟學科發展的步法,培養復合型人才,對高職院校的微生物學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我們根據這幾年的教學經驗對微生物學教學進行了初步探索和總結。
1 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
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高校的教學目的是要培養學生主動吸收和學習新知識,敢于提出新的觀點。這就要求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活躍課堂氣氛,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1.1 啟發式教學
與數理化學科不同,微生物學是以描述為主的學科,不能通過公式推導而來,這就需要將注入式教學提升為啟發式教學。如在講解革蘭氏染色的原理時,先告訴學生通過染色后,細菌被分成了兩類:紫色的G+和紅色G-,學生會思考為什么會這樣,此時教師并不回答,而是接著講細胞壁的構造,引導學生從中找到答案。這樣可使學生學會融會貫通前后所學知識,并且準確掌握這一知識點。實踐證明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后,多次用不同形式的考題來考核這一知識點時,都有80%左右的同學能夠正確回答,這樣的方法對微生物學教學很適宜。
1.2 對比式教學法
微生物學知識點較多而且凌亂,無形中給學生增加了學習難度。如果在課堂講述中靈活引導學生利用對比、列表等方法,比較異同,使知識層次更加清晰,就有助于學生系統掌握課程知識,降低學習難度。如細菌內外毒素的比較,四大類微生物的菌落特征等。對這些知識點的講解需要對其進行歸納對比,便于學生抓住重點,幫助學生復習與鞏固。
1.3 觀摩式教學法
雖然學生在課堂上看到了一些圖片和生產過程,但依然缺乏實際生產概念。課后組織學生到校中廠進行參觀教學,講解培養基的制備、發酵罐使用、產品提取等實踐知識,把工廠作為教學的第二課堂。通過觀察實際操作,發現問題,并尋找解決方法,形成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良性循環,為走向社會快速適應所從事的職業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 課程教學手段的改革
教學手段是完成并體現教學內容的重要途徑,傳統的教學板書容易造成一定的審美疲勞。微生物學教學手段的優化,要落到一個“活”字上,因此,為了建立直觀的形象思維,教師還必須采用多樣的教學手段,把知識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
2.1 多媒體技術
傳統的板書教學,在學生長期的學習過程中易造成一定的審美疲勞。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已廣泛應用于教學,形成了一個體系完整、結構簡明、重點突出的教學材料,使抽象深奧的知識轉變成易懂易記的信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病毒增殖”章節,將病毒的增殖過程以Flash動畫的形式生動地展現出來,學生對病毒有了全面直觀的認識,既掌握了病毒的形態、結構,又掌握了病毒的增殖過程等,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2.2 網絡教學資源
網絡教學具有突破時空限制和實現資源共享的特點,已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趨勢。我校“微生物學”課程初步實現了網絡教學。本網絡課程設有“首頁”“課程描述”“課程建設”“網上教學”“網上習題”和“友情鏈接”等模塊。學生能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在需要時可以隨時上網查閱有關資料,與教師互動,拓展了學生在課堂外的學習。
3 教學內容的改革
教學內容始終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做好教學內容的改革就是抓住了教學改革的關鍵。隨著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高校課程內容急劇增加,在授課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要把大量的內容教給學生,必須合理規劃設計新的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優化教學內容。
3.1 去重存異、去粗存精
微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生理學、分子生物學等課程的內容相互滲透,而這些課在時間安排上有前有后,要避免與前面課程某些內容的重復,又為后續課程留有余地,這就需要教師對授課內容進行去重存異、去粗存精。對和以前課程重復的內容則可以不講,對一些多門課程重復講到的內容,則可以粗略講述,不作為授課重點。
3.2 緊跟前沿、放眼世界
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在教學中注意吸收微生物學最新科研成果和及時反映國內外該領域的發展動態。對于那些與微生物有關的熱點問題,教師如能“趁熱打鐵”,則可引導學生用已知的信息建立聯系,獲得知識。講述病毒時,及時穿插艾滋病的防治情況、禽流感的最新動態、SARS病毒疫苗的開展及生物武器等。
4 課程考核的改革
考核是教學工作中檢查教學效果、鞏固學生知識、改進教學工作、保證教學質量和督促教育目標實現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們在課程考核機制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實質性改革措施是將期末考試與平時考察相結合,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4.1 理論考核和實驗考核相結合
采取“理論考核+實驗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將考核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使單純依靠期末搞突擊通過考試幾乎是不可能的。理論考核以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為主,注重考查學生全學期的學習狀況,包括課堂表現、完成作業等;實驗考核將實驗預習、過程、結果、報告有機結合,既有理論的反映,也有實踐教學過程的記錄。這樣可以督促學生上課和實驗,又可以通過實驗報告的成績來鼓勵學生認真做實驗,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4.2 客觀試題和主觀試題相結合
在考試中,豐富考試類型,加入能夠考察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觀試題,使客觀題和主觀題相結合,建立一種主客觀題并存、分值比例合理的測試模式。在解答主觀性問題時,鼓勵學生提出不同于書本上的、獨到的見解,引導學生在學習方法到思維方式向新的方向變革。
經過多年微生物教學改革的實踐,教學效果得到了提高,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然而教學改革的探索是沒有止境的,這就要求我們要用專業及相關學科知識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培養優秀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奉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楊帆,李淑梅,陳萍,等.醫學微生物學教學實踐改革探討[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5,12(2):118-120.
[2] 杜敏,郭迪,李脈.生物制藥技術專業微生物學課程改革探索[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7,20(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