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辦學質量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生命線,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提高教育質量,適應社會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提升,必須樹立全新的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觀,加快專業改革與建設,加大課程開發與教學改革力度,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與校企合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要加強教學評估體系建設,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教育質量 提升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1(a)-0219-01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為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量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全面提升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辦學質量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生命線,也是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如何提升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本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探討。
1 要樹立正確的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觀
在高等職業教育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教育質量的提高。高職教育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實踐技能、創新能力的人才,不僅要求學生具有技術與職業的綜合能力,而且要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學習,適應社會的變化。因此,必須樹立正確的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觀,才能使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管理體現出價值。
1.1 建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
相對于本科教育的學生,高職學生的文化程度整體水平較低,對理論知識的接受較差而動手能力較強。針對這個現實,教學管理應“以學生為本”,在教學上重視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理論知識,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同時,又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學習。
1.2 樹立適應市場經濟的觀念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在市場經濟下的重大發展,其實質是一種職業準入教育。這種職業準入教育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而不是職業能力,因為在市場經濟下,人的職業選擇將受到市場的考驗,沒有哪個職業會再是“鐵飯碗”。同理,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也將受到市場的制約,不能適應市場檢驗與考驗的專業最終要被淘汰。所以高職教育必須適應市場經濟的觀念,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技術型人才,通過市場對人才的接受來獲得認可,而具有不斷發展的生命力。
1.3 正確定位培養目標
高職教育要保證高質量必須在培養目標上找準自己的層次,正確定位自身的培養目標是保證其教育質量的基礎,因為培養目標決定辦學方向,也決定辦學理念。高等職業教育應該確立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實用型技術人才為主要目標,這一目標的確立和定位是由其自身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同時,也符合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要求。高等職業教育確立正確的培養目標,也是實現高職以就業為導向的根本保證。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實現以就業為導向,把培養的“產品”—— 具有創新能力的實用型技術人才不斷輸送到社會上的各個就業崗位,實現充分就業,提高學生的就業率。
2 要加快專業改革與建設的步伐,加大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的力度
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要與勞動力市場的動態發展相一致,與勞動就業制度同步發展。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等都要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變化,靈活設置專業,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不斷改革教學方法。要大力開展“訂單式”定向培養和培訓,建立適應市場運行的機制,不斷提高高職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增強自身的辦學活力。高等職業院校要及時發布各專業人才培養規模變化、就業狀況和供求情況,調控與優化專業結構布局。要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有針對性地調整和設置專業。要根據市場需求與專業設置情況,建立以重點專業為龍頭、相關專業為支撐的專業群,輻射服務面向的區域、行業、企業和農村,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
3 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要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校內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相結合,探索課堂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積極推行“訂單”培養,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引導建立企業接收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的制度,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高等職業院校要保證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時間到企業等用人單位頂崗實習。工學結合的本質是教育通過企業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高等職業院校要按照企業需要開展企業員工的職業培訓,與企業合作開展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使企業在分享學校資源優勢的同時,參與學校的改革與發展,使學校在校企合作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4 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高等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要適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開放性和職業性的內在要求,根據國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總體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首先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一方面要有意識地培養在職專業教師,通過在崗進修、下廠鍛煉、掛職頂崗、跟班研討、參與科研等形式,下功夫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另一方面可根據各專業的教學需要,適當聘請企、事業單位有實際管理經驗人員、技術人員擔任專、兼職教師,他們應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技術水平,熟悉專業技術,熱心教學工作,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這些專、兼職教師的作用,主要不是彌補教師的不足,而是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和對現行學科型教材、理論體系提出改革意見,進而參與課程教材的改革。其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雙師型”教師資格認證體系,研究制定高等職業院校教師任職標準和準入制度。再次,要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工作學習經歷和科技開發服務能力,引導教師為企業和社區服務。重視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和教師的繼續教育,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與教學能力。
綜上所述,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提升,必須樹立全新的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觀,加快專業改革與建設,加大課程開發與教學改革力度,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與校企合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要加強教學評估體系建設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義遒.高等學校提高教學質量面臨的挑戰[J].教育與職業,2007(2).
[2]林列書.解決七個不足提高職業教育質量[J].機械職業教育,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