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堅持德育為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充分表明了我國對于德育的重視。隨著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通過研究西方國家的德育經驗來開拓道德教育的理念與思路,對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我國高校道德教育體系,響應《綱要》的要求具有重要作用。基于這個想法,本文通過對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的不同特點、目標、內容、形式等進行比較分析,在此基礎上闡述西方高校德育教育的特點對我國高校德育教育的啟示,提出我國高校德育教育的新思路。
關鍵詞:綱要 高校教育 道德教育 比較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1(a)-0239-01
高校教育作為教育的高級階段,其目標除了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具備一定專業技能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塑造高素質、有道德意識的公民。因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堅持德育為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
中西方高校都十分重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但是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有著各自的目標、模式、特點和經驗,通過兩者對比,我們可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1 中西方高校德育目標比較
在中國,國家教委通過頒布《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對高校德育目標作了明確的闡述:“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而西方國家很少對德育目標作統一、明確的闡述,各國都通過培養學生的愛國心和民族精神來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且各國很少專門設立德育課程,而是將德育內容分散到人文教育及專業課程中進行學習,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強化,讓學生不知不覺提高德育水平,從而達到道德教育的目標。例如,美國的德育目標為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國家的責任意識,強調學生必須具備美國“國民精神”;日本的《教育基本法》規定“教育必須以陶冶人格為目標,愛好真理與正義,尊重個人價值,尊重勞動和責任,充滿獨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國民”。
2 中西方高校德育內容和形式比較
在中國,德育內容在各階段變化不大,高校德育課程主要包括:(1)馬列主義理論課。(2)毛鄧思想理論課。(3)日常思想教育工作等。而德育形式則基本上以單向的課堂傳授和灌輸為主,缺乏對學生差異性和獨立性的認識,忽視學生的主觀性和創造性。隨著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獨立性、主觀性特征越來越凸顯時,我國道德教育一成不變的內容和呆板的方式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及抵觸情緒。因此,我國高校德育課已出現邊緣化、形式化的現象,迫切需要進行課程改革。
與中國不同,西方國家的道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呈現多樣化,通過綜合利用包括學校、社會、家庭以及各種軟硬件設施,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道德影響,以全面實現德育目標。
首先從教育形式上來看:西方國家通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來進行道德教育,如通過建設各種社會文化設施,如紀念館、博物館、科技館、歷史遺跡等對年輕人進行陶冶。另外,國外高校通過使用各種先進的技術方式,如電影、電視、舞臺、多媒體,尤其是互聯網等來輔助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寓教于樂的方式極大提高了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此外,重視與家庭合作,定期與家長會面,交流學生情況以及學校教育設想。
其次從教育內容上來看:西方國家雖然未專門設立德育課程,但德育內容通過融入各種課程,且課程設置多樣化,即同一課程不同階段的講授內容不同。例如,美國學校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課程設置的側重點也有所區別,如:歷史課在小學階段以講故事為主;中學以系統學習史實為主;大學則重注對史實進行分析。這樣既學到了知識,受到了道德教育,又不會產生厭煩與抵觸情緒。除此之外,美國高校還會采取角色扮演、討論會等各種形式,通過參與達到德育目的。
3 中西方高校德育特點分析
通過對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目標、內容和形式的比較研究,可以發現:由于文化傳統及國情不同,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有各自不同的特點。
(1)顯性化和隱性化。我國高校德育目標明確,而西方國家高校道德教育很少對目標進行統一明確的表述,我國高校專門設置道德教育課程,西方高校則將道德教育內容滲透到各門學科中進行。
(2)單一性和多樣性。我國的道德教育內容通過課程設置,且課程內容形式單一,忽視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對于學生的道德教育停留在灌輸及應試階段,造成高校德育教育流于表面,而未能對學生的思想認知有所影響。而西方國家的道德教育內容和形式多樣,通過多樣化的內容和形式使德育教育真正吸引學生的注意,并有興趣主動通過多樣化的形式進行道德教育,提高德育認知水平,達到德育目標。
(3)政治化和宗教化。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體現出政治性,如:德育課程設置以馬列主義、毛澤東、鄧小平及黨的理論為主,同時考查時事政治。在西方高校,道德教育則體現出宗教性,如在美國,宗教勢力每時每刻都在灌輸宗教信條,其中包括許多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這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行為模式也起著一定的作用,且這種教育方式較易被學生接受。
4 西方德育教育對我國高校道德教育的啟示
通過以上比較分析可以發現,盡管中西方之間社會體制并不相同,但西方高校道德教育的一些理念和方法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4.1 以人為本,貼近學生需求,建立全方位道德教育系統
在進行道德教育時,要從“以人為本”出發,充分考慮大學生對于道德教育的需求,激發大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觀能動性,改變重復單一的教學模式,建立多樣化的德育方式,綜合利用各種資源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道德教育,以增強德育內容的吸引力。另外,可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志愿者服務,通過實踐強化他們的道德行為,避免理論認知和實際行為的脫離。
4.2 全面教育,促進道德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融合發展
道德教育同專業教育一樣,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我國高校專業教育得到了較好的開展,道德教育卻出現了邊緣化、形式化、教科書化的現象。我國高校德育應嘗試將德育滲透到專業教育中去,促進兩者的融合,讓高校成為道德和專業高地,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綜上,盡管我國已經通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但是由于我國德育長期以來存在的一些問題,導致我國道德教育體系存在著一些缺陷。在我國德育系統的構筑中,要充分認識和肯定我國德育內容的優勢和特色,特別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的精華是我國德育內容的寶貴財富,同時借鑒西方德育經驗,以達到高校德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馮益謙.美國大學德育的途徑、方法及啟示[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3(6).
[2]陳昊.當代美國品格教育對我國思想道德教育的啟示[J].教學與管理,2007(8).
[3]楊清.后現代主義道德教育探析[J].當代教育論壇,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