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杏鮑菇屬中偏低溫型菌類,子實體生長發育最適溫度為13 ℃~18 ℃。栽培的形式和培養料的處理方式很多,但以控溫熟料袋栽成功率最高。在杏鮑菇子實體原基分化與形成菇蕾階段,以控溫控濕進行周年栽培管理,可促使出菇早、子實體發生整齊、管理方便,生物轉化率高且穩定的效果。
關鍵詞:杏鮑菇 周年栽培 控溫控濕
中圖分類號:S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1(a)-0241-01
杏鮑菇是近幾年周年栽培發展較快的食用菌種類之一,由于其生產周期短、見效快,效益相對較高,在漳州地區菇農栽培結構調整時,杏鮑菇栽培面積在不斷擴大。杏鮑菇保齡球狀,潔白光滑,菇肉肥厚,質地脆嫩,且具有杏仁香味,是高檔食用菌。杏鮑菇的發菌適溫為23 ℃~25 ℃;形成原基的溫度為10 ℃~18 ℃,最適12 ℃~15 ℃;菇體發育適溫范圍為13 ℃~17 ℃。漳州地區菇農采用制冷、通風、噴霧、光照等四種主要設備進行控溫控濕周年栽培杏鮑菇。由于杏鮑菇性狀的好壞嚴重的影響著產品的價格,所以市場上對杏鮑菇性狀的要求就越來越高了,同時通過對杏鮑菇栽培的試驗表明,在出菇管理方面是至關重要的,這樣就可以獲得產品性狀很好的杏鮑菇。
1 生物學特性
1.1 營養
杏鮑菇是一種可以分解木質素、纖維素等,同時還可以利用各種有機含氮的化合物,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的木腐菌。在其發育過程中,所需的物質(生長素、礦物質、氮素、碳素)都是從栽培料中獲得的。而用木屑、棉籽殼作為主料,還可以適當的添加一些石膏粉、麩皮、過磷酸鈣等輔料,而這些是袋料栽培中較好的,其產量較高。
1.2 溫度
菌絲生長溫度范圍為8 ℃~32 ℃,最適合的溫度為25 ℃,菇蕾形成溫度為10 ℃~20 ℃,最適溫度13 ℃~17 ℃。低于8 ℃,不能形成子實體,當溫度持續高于20 ℃時,菇體易萎縮,發黃腐爛。
1.3 水分
杏鮑菇為喜濕性菌類,抗干燥能力較弱。菌絲生長階段,培養料含水量要求為62%~65%,空氣相對濕度為70%左右。子實體形成階段,菌絲達到生理成熟后,若栽培室內空氣相對濕度低于70%,原基就難形成,已分化的子實體也會干裂萎縮并停止生長;栽培室內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在80%~90%,才有利于子實體原基形成及子實體的生長發育。相對濕度高于95%時,子實體易變軟腐爛。尤其是高溫高濕條件下,更應注意。
1.4 空氣
菌絲培育階段,對氧氣要求不高,低濃度二氧化碳對菌絲生長有促進作用,但子實體原基形成和生長發育階段,要求栽培室內有充足的氧氣。原基形成期需要有充足的氧氣,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以小于0.2%為宜。若氧氣不足,CO2濃度高于0.1%,極易形成菌蓋小,菌柄長的畸形菇。
1.5 光照
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照,黑暗更有利于菌絲的生長,子實體形成和發育階段要求有一定量的散射光,一般為200~1000勒克斯,光照過強,菌絲變暗,光照過弱,菌蓋變白,菌柄變長。
1.6 酸堿度
杏鮑菇喜歡偏酸性的環境,。菌絲的生長pH值范圍為4.0~8.0,最適為6.5~7.5,出菇時要求pH值為5.5~6.5。
2 菇房搭建
2.1 菇房
分為發菌室,催蕾與出菇室。菇房寬3.5~4.0 m,長8~9 m,高3.2~3.5 m。各室的門統一開向走廊,廊寬1.5~2 m。墻體須有隔熱層。菇架采用雙線方網格墻式栽培架,栽培架間距為1 m,靠墻四周留有過道,便于操作和空氣循環。發菌室與催蕾出菇室的結構設置一樣。
2.2 設備
有制冷、通風、噴霧、光照四種主要設備。各室配備1臺5HP的制冷機和1臺40M2的吊頂冷風機。催蕾出菇室內安裝2盞40W日光燈,房頂安裝有半自動噴霧裝置。各室安裝2臺排風扇,以利于栽培室的通風換氣。
3 栽培技術
3.1 栽培料配方(干料100 kg中的比例)
(1)棉籽殼30%,木屑50%,麩皮或玉米粉18%,過磷酸鈣1%,石膏粉1%;(2)棉籽殼50%,木屑37%,麩皮或玉米粉10%,過磷酸鈣1%,石膏粉2%。
3.2 裝袋與滅菌
按配方稱料,先將棉籽殼預濕,讓它吸水吸透,再與木屑、麩皮、過磷酸鈣、石膏粉等料混合拌勻,調節培養料含水量至62 %~65 %,即可裝袋。機械裝袋,中心打孔,栽培袋采用17 cm×33 cm的聚乙烯或聚丙烯薄膜袋。每袋裝料500 g左右,裝袋后要及時上套環和棉塞。置于耐高溫塑料筐(16袋/筐)。采用常壓滅菌,100 ℃,10~12 h。滅菌后栽培袋要置于冷卻室冷卻至袋溫30 ℃以下。
3.3 接種與培養
將滅菌好的料袋,料溫降至30 ℃以下移入接種箱(室)進行無菌操作規程接種。接種后的栽培袋可以直接移到發菌室內以墻式排疊法進行排放。栽培袋在控溫條件下培養,一般發菌階段,室內的溫度控制在22~25 ℃,不需要光照,空氣相對濕度不要超過75 %,濕度過高時,容易造成雜菌污染。發菌期間,要適當通風換氣,以促進菌絲生長。培養30~35天左右菌絲可長滿袋。
3.4 松袋催蕾
杏鮑菇栽培袋的菌絲長滿整個料袋,菌絲由營養生長階段進入生殖生長階段,這時就應將栽培袋從發菌室搬至催蕾與出菇室進行松袋催蕾。方法是:去掉袋口的套環和棉塞,使塑料膜與袋口料面產生一個小空間,形成既能通氣又利于保濕,便于菌絲扭結現蕾的小氣候,此時菇房應采用噴霧的方式增加空氣濕度,每天噴霧2~3次,并通風換氣1~2次,每次30 min左右,保持空氣濕度在80%~90%。
3.5 開口催蕾生長
割掉袋口的時間應把握在原基轉化成小菇蕾時,原基形成小菇蕾后進入了幼菇生長階段,此階段要保證有良好的通風使菇蓋迅速長大,促使菌柄分化,形成幼菇生長優勢,同時制約袋內過多原基形成,如果此時通風尾不足,將造成原基多次分化形成球狀畸形菇。濕度要控制在90%左右,噴水時采用半自動霧狀噴水裝置進行,盡量不要讓菇體上積水,保持空氣濕度在85%~90%。溫度控制在14 ℃~17 ℃,不用增加光照。
3.6 子實體生長控制
菌柄分化后.進入生長期,生長期要適當增加通風,如果通風不夠,將會產生畸形菇,失去了商品價值。同時溫度要保持較低水平,因為在低溫條件下可延長產菇期,細致潔白。光線以散射光或弱光為主,強光會影響菇體的色澤和質量。空氣濕度保持在85%左右,根據長成的子實體的變化靈活掌握噴水次數和時間,使子實體能夠夠正常的生長。當菇體充分長大,將要符合采摘標準時,以控制室內的濕度為主。濕度過大,容易使成熟的菇體發生病害。
3.7 采收
杏鮑菇的子實體在七成熟時采收較適宜,此時菇體外觀致密有彈性,菌蓋邊緣內卷呈半球形,菌褶還沒有形成。菌蓋平展、菌褶形成、接近成熟時采收,會使品質下降、儲存期縮短。一般從現蕾到采菇10~20天,控溫栽培只采收一潮,轉化率為50%左右。采后按大小分級分裝,并用低溫保鮮。
參考文獻
[1]陳士瑜.珍稀菇菌栽培與加工[M].金盾出版社,2003.
[2]嚴鴻.名貴珍稀菇菌栽培新法[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