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手里有礦嗎?”“我在東方省有一個儲量幾萬噸的鉛鋅礦,在中蒙邊境的南戈壁省還有一個上億噸的煤礦。你可以先看看資料。”這是不久前,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的一家中資賓館里聽到的兩位中國客人之間的對話。每年,總會有一些中國人懷揣創業和發財的夢想來到蒙古國,這里的礦藏是他們的主要目標,但很少有人能找到心中的“金礦”。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蒙古國實行市場經濟,推行私有化政策。1993年開始向企業和個人發放礦產勘探和開采特別許可證。由于監管不嚴,虛假礦產證應運而生,這讓倒賣礦產證的人有了可乘之機。據在蒙礦產行業經營多年的某中資企業經理李先生介紹,許多中國人到蒙古國進行所謂的“投資開礦”,實際上就是倒賣礦證。主要手段有兩種:一是向蒙政府申請礦權,然后高價轉手;二是從私人手中購買礦權,進行勘探,補充一些資料后再高價賣出。記者認識一位在中國內地從事房地產業的老板,2006年來蒙古國,用5000萬元人民幣買了一個鉬礦,經過5年勘探補充了一些資料后賣給了另一家中資企業,獲利數千萬元。有些礦權經過多次轉手后,價格可以增加1000倍。在這個過程中,最后一個接手的人承擔著巨大風險。
真正開發礦產的人,能賺到錢的也不多。蒙古國法律不完善,加上礦產投資周期長,從買礦到見效益,最少需要10年時間,這都讓礦產投資者面臨著高風險。資料顯示,蒙古國目前探明的好礦不過60到70個,這些礦產對外國資本的進入有著嚴格規定,普通中資企業要想參與其中幾乎不可能。很多標榜賺大錢的礦,不過是別人挖好的坑。
蒙古國正元公司總經理、蒙古國中華總商會礦業分會會長郝獻晟向記者透露,2010年,一家新疆企業要購買蒙古國巴彥洪戈爾省一處金礦礦權,相關資料顯示,該礦黃金儲量超過100噸,賣家開價就是2億美元。當時買主資金已經到位,只是有些猶豫,后來找郝獻晟實地勘查,證實是個騙局。2011年,甘肅一家民營企業來蒙古國開金礦,蒙方的礦權資料顯示,這是個擁有一定儲量的沙金礦,合作模式是中方出設備、人員和資金,蒙方出礦權,利潤按中、蒙方六四開分成。這家中資企業隨即在國內集資近1000萬元人民幣,購進設備,招募工人,雄心勃勃地準備大掙一筆。但苦苦挖掘了半年后,竟然沒煉出1克黃金,無奈之下,他們想就此罷手回國,但合作方卻不允許,強行讓他們繼續在附近區域勘探開采,損失越挖越大。蒙古國中華總商會會長張春山曾多次告誡:“國內不少企業,特別是民企,膽子大、胃口大,來到蒙古國就想買大礦、賺大錢,別人一忽悠就掏錢,不少人吃虧上當傾家蕩產,乃至賠上性命。”
蒙古國政策的不穩定性也讓不少中資企業被抓住“把柄”,血本無歸。幾年前,中蒙幾家企業共同合作開發圖木爾泰鐵礦項目,投資了2億多美元。但就在即將投產之際,蒙方以違反環保等相關法律為由沒收了該礦權。我駐蒙使館多次交涉,至今毫無結果。此外,近年來,蒙古國擔心中國企業采礦會威脅其國家經濟安全,通過了《關于外國投資戰略領域協調法》等法案,提高了包括礦產業在內的外資準入門檻,使未來蒙礦業投資政策出現了收緊的趨勢。
蒙古國中華總商會秘書長商那拉圖認為,來蒙投資的中國人首先要了解蒙古國的政治制度、國情、風俗習慣,了解蒙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多聽取我駐蒙使館和蒙古國中華總商會的意見,最大限度地避免上當受騙。同時,要考慮礦區的地理位置,如果靠近中蒙邊境,則在運輸等各個方面降低成本;還要重視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因為這些在蒙古國的某些礦區幾乎為零,全部建設需要巨大的投資。來蒙古國“淘金”,風險與機遇并存,只有秉持慎重投資的態度,才會有滿意的收獲。
編輯:尹潔 美編:黃浩 圖編:傅聰
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