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2003年至2011年愚溪水庫、七浹河、吳界山三個備用水源地水質監測數據,用《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辦法(試行)》對水質進行評價分析。結果表明:(1)2011年度愚溪水庫、吳界山水源屬Ⅱ~Ⅲ類水質標準,水質狀況良好,七浹河水源屬Ⅳ類水質標準,水質狀況為輕度污染;(2)2003年至2011年三個水源地總氮、總磷、氨氮三項典型污染指標無明顯波動。此外,還分析了水質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備用水源地可持續發展的保護對策。
關鍵詞:備用水源地 水質評價 秩相關系數 對策
中圖分類號:X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b)-0141-02
愚溪水庫位于瑞安市區城北,三面環山,庫容量為35.5萬m3,1977年建成,其主要功能是向制水量10000 t/d的城關水廠供應原水。2011年5月市政府決定將水庫功能改為環城河的水源,并列為備用水源。
七浹河是瑞平塘河支流,屬地表水,河寬20 m,河西邊為江南水廠廠區,河東邊為飛云變電所,水量充足,1993年開始為制水量50000 t/d的江南水廠提供原水,后因屬微污染水質及吳界山泵站建成,2000年后改為備用水源。
吳界山水源地位于飛云江下游吳界山村,泵站于1999年建成投入使用,最大取水量可達6000 m3/h,供應江南、江北(制水量80000 t/d)兩水廠。溫州市歷史上最大的珊溪水利樞紐工程之一的趙山渡水庫位于吳界山水源地上游8 km處,2002年建成投入使用,由于水源地于為感潮河段,水庫大壩截流使得上游下泄水量減少和潮水上溯,對水源地水質有一定的影響。瑞安市水務集團為了降低吳界山單一水源所帶來的風險,于2006年在趙山渡水庫通往溫州市區的輸水渠道上引水,2010年10月改該水源列為備用水源。
上述三個水源在不同時期對瑞安市區40多萬市民的生活及社會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作為備用水源將在今后特殊的情況下,如趙山渡水庫發生突發性水質污染事件、水庫輸水渠道修理等等,同樣會起到非凡的作用。因此,筆者對市區三個備用水源水質進行了評價分析,提出可持續的保護對策。
1 水質評價、變化趨勢分析方法及標準
以《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辦法(試行)》(環辦〔2011〕22號)作為水質評價、變化趨勢分析方法,《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作為評價標準。
2 2011年度水質評價
2011年度三個水源地水質評價以《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作為水質評價標準,表1中除水溫、總氮、糞大腸菌群以外的21項指標為評價指標,采用單因子評價法,類別由最高的一項確定。
表1、表2是2011年度三個水源分別在平、豐、枯水期的影響水質主要指標的比較及水質評價情況。結果表明:(1)愚溪水庫在三個時段分別屬Ⅰ類、Ⅲ類、Ⅳ類水質,年均值為Ⅱ類水質,七浹河在三個時段分別屬Ⅳ類、Ⅳ類、Ⅴ類水質,年均值為Ⅳ類水質,吳界山水源在三個時段分別屬Ⅰ類、Ⅲ類、Ⅲ類水質,年均值為Ⅲ類水質,三個水源的平水期水質均優于豐水期和枯水期,季節性因素影響較大;(2)愚溪水庫、吳界山水源均符合飲用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標準要求,常規制水工藝的水廠均能處理,七浹河水屬輕度污染水質,若無預處理工藝,一般水廠無法處理達標。
3 污染物變化趨勢分析
3.1 主要污染物指標的確定
根據《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辦法(試行)》要求,選擇水質超過Ⅲ類標準的指標,計算超標倍數,取超標倍數最大的前三項為主要污染指標,進行分析。因此,對2003年至2011年9年間三個水源監測指標進行比較分析,三個水源均選擇總氮、氨氮、總磷作為水源主要污染物指標,見表3。
3.2 主要污染物污染變化趨勢分析
衡量環境污染變化趨勢在統計上有無顯著性,最常用的是Daniel的趨勢檢驗,它使用了spearman的秩相關系數,方法簡明扼要,精確度高。表3中的總氮、氨氮、總磷通過秩相關系數下式計算:
式中:rs為秩相關系數;di為變量Xi與Yi的差值;Xi為周期I到周期N按濃度值從小到大排列的序號;Yi為按時間排列的序號;N為樣本數。
將總氮、氨氮、總磷的秩相關系數rs的絕對值同spearman秩相關系數統計表中的臨界值Wp進行比較。
(1)愚溪水庫總氮指標rs=-0.18,氨氮指標rs=0.29,總磷指標rs=0.17;(2)七浹河總氮指標rs=-0.43,氨氮指標rs=0.17,總磷指標rs=0.29;(3)吳界山總氮指標rs=0.12,氨氮指標rs=-0.32,總磷指標rs=0.18,查秩相關系數rs的臨界值(Wp)表得N=9時顯著性水平0.05對應臨界值Wp=0.600,三水源的三指標的秩相關系數rs的絕對值均少于的臨界值(Wp),則|rs| 4 污染源的分析 水體污染源一般可分為自然污染源和人為活動污染源兩大類。而人為活動污染源又可分為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農業排放水等。因此,三個備用水源污染源分析如下。 (1)愚溪水庫緊靠市區,游人逐年增多,生活垃圾隨處可見;水庫上游2.5 km處的集云山水庫旁邊的康莊工程的修建,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及違章建筑和農家樂、養殖場、水庫游泳對水質造成了影響;水庫近50年的運行還沒有進行沉積淤泥清理而影響水質。 (2)隨著瑞平塘河水系周邊的工廠、居住戶的不斷地增多,七浹河水源受到嚴重的污染和破壞,河道自凈能力下降。其中水污染因素主要有:農業排放水污染、沿河工業污染、生活污水排放、畜禽養殖場排泄物、水產品網箱養殖等等。 (3)趙山渡水庫建成前后,取水點斷面流量變化很大,原流量(以吳界山取水點為斷面計算)為3481 m3/s,后來不足25 m3/s。另外,由于庫大壩導致上游下泄水流量減少,與飛云江上溯潮水對持力量減少,下游含有污染物的高濁度(3000 NTU以上)潮水在吳界山泵站停置時間從0.5 h/d增至2~3 h/d。 以吳界山取水泵站為中心,在上游7 km、下游3 km、沿江兩岸縱深50 m陸域內有村莊數個,人口3000多人,耕地2.26 km2和園地1.54 km2,無工業生產污染源,從氨氮、總氮、總磷、糞大腸菌群等指標的超標表明了主要污染源來自人們的生活活動、家禽的放養、農活耕作活動的污染[1]。 因此,水源地周邊人們的生活活動、家禽放養、作物耕種等活動的增加及高濁度的潮水,是水質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5 備用水源可持續發展的保護對策 5.1 確立憂患意識,依法劃定備用水源地保護區 供水企業沒有建立備用水源地,一旦飲用水水源地遇到突發性水污染事故,就會造成飲用水不足,引發社會恐慌;既使有備用水源地,無保護機制,而疏于管理,使水體受到污染逐漸地失去應有作用。因此,建議政府從戰略高度出發,確立憂患意識,將建立備用水源地列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依法規劃保護區,進行長效管理。 5.2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有效控制污染源 政府將備用水源地保護和建設資金納入財政預算,把備用水源和主水源地進行同樣規格的保護和建設,建立生態補償機制[2],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籌集資金,啟動生態補償專款專用,如生活污水的處理工程、畜禽養殖的搬遷以及保護與旅游開發的矛盾等,使備用水源周圍的污染源有效地得以控制。 5.3 建立相關部門統籌協調機制 水利、環保、農業、衛生及當地政府部門對備用水源地與主水源地一樣,負有相應的管理職能,應聯合建立水資源安全保護管理的專門機構[3],部門之間水質信息、各種風險源信息互通,共同處理各種不利于各水源保護的一切不安全因素,真正做到備用水源地長治久安的有序保護局面。 5.4 建立備用水源地巡查、水質監測制度 為防止水源受污染,需將備用水源地保護落實到實處。首先實行備用水源地巡查制度,加強各種風險源的監管力度,目的是了解備用水源地的周圍環境情況,發現問題及時通報有關部門;其次,建立統一的水質監測制度,定期水質檢測,分析水質變化、向有關單位通報備用水源地的保護情況;第三,及時制定應對措施,變被動保護為主動應對。 5.5 開展科普教育、增強全民水資源保護意識 從水利、農業、環保、社會發展、人們生活等不同角度著手,在全社會中開展水資源保護的科普知識宣傳,提高民眾水資源保護意識。設立水資源保護熱線,建立舉報獎勵機制[4],以達到備用水源地周圍生態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瑞安市環境保護局.瑞安市飲用水水源地基礎環境調查及評估報告[R].瑞安:瑞安市環境保護局,2008. [2]陳運權.珊溪水利樞紐生態補償機制研究[J].浙江省水電專科學校學報.2009,21(3):51-55. [3]鄭丙輝,付青,劉琰.中國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與對策[J].環境保護.2007(10A):59-61. [4]張大元,劉蘭玉.重慶市鄉鎮飲用水水源地安全評價及控制對策[J].水資源保護,2011,27(3):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