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湛江市海水養殖業的特點與現狀及其存在的環保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了適合湛江海水養殖業環境綜合整治的對策。
關鍵詞:海水養殖業 環保問題 整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b)-0143-02
湛江是一個海洋大市,全市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1556 km,含島線可達2226 km,居全國地級市之首。近年來,海水養殖業蓬勃發展,養殖面積不斷擴大,由此而引發的環保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為進一步了解湛江市海水養殖業的特點與現狀及其存在的環保問題,筆者多次到各縣(市、區)養殖場(區)進行調查,收集有關資料,并進行分析研究,找出了湛江市海水養殖業的環保問題及產生的原因,提出適合湛江市海水養殖業環境綜合整治對策。
1 湛江市海水養殖業的現狀
據統計,2011年全市海水養殖面積62913公頃。其中,淺海養殖面積達15361公頃,淺海利用率只有4.0%;灘涂養殖面積達32544公頃,灘涂利用率達32.8%;陸基池塘養殖面積達15008公頃,每公里岸線擁有陸基養殖面積28.3畝,總產量67.9萬噸。全市養蝦面積為29051公頃,養殖產量為14.2萬噸,分別占海水養殖總面積、總產量的46.2%和20.9%。海水養殖業為湛江市提供了30多萬漁業勞動力就業崗位,使12萬多漁民脫貧致富,創造產值83.5億元。湛江市海水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不僅帶來了種苗、飼料、加工、流通等相關產業的興旺和市場的繁榮,促進了湛江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也面臨著矛盾和挑戰。具體表現在:一是養殖種類單調;二是海水養殖仍處于資源消耗型的生產模式,養殖模式和淺海灘涂增養殖技術落后;三是不注重養殖布局和養殖模式的優化,加上水產養殖企業自身環保措施及水域灘涂養殖開發管理不完善,對自身和周邊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四是缺乏總體規劃,見縫插針式開挖蝦塘,頻頻出現毀林養蝦、毀田養蝦,無序、無度開發高位池養殖,導致部分海區水質污染嚴重,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有的海區水質已出現嚴重的富營養化,乃至出現赤潮現象。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已成為多年來制約海水養殖業自身發展的重要因素。
2 湛江市海水養殖業存在的環保問題及原因分析
2.1 海水養殖業對淺海水質造成環境污染
隨著海水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海水養殖污染源對海洋尤其是海岸帶造成了嚴重污染。有機物、氮、磷等物質的大量排放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破壞了生態環境。海水養殖中,投入的餌料,部分未被魚蝦貝蟹攝食,它們與魚蝦的糞便及其它排泄物一起沉降到水底,造成養殖池自身污染,而且施放化肥等養份入養殖池增加水中浮游生物量,用石灰、高錳酸鉀、硫酸銅等化學物質清池消毒,形成的殘餌、殘藥未經處理排放入海,造成近海尤其是港灣、河口區域水質下降,對生物資源、海洋生態以及沿海居民生活環境和身體健康帶來損害。經調查,目前湛江市陸基海水養殖業只有恒興養殖、中聯水產養殖等幾家規模較大的養殖企業對養殖廢水進行處理后再排放,其余的養殖企業(場)的養殖廢水均未進行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污染近岸海域水質。據統計,2011年全市已有海水養殖面積62913公頃,COD排放總量為7933 t,總氮排放總量為772 t,總磷排放總量為346 t,其中池塘養殖(含陸基養殖)面積23643公頃,廢水排放總量為23.3億立方米,COD排放總量為2899 t,總氮排放總量為355 t,總磷排放總量為41 t。這么大的污染物排放量對環境的污染不可小視。
2.2 陸基海水養殖使農田和地下水鹽堿化,污染糾紛時有發生
陸基養殖是利用海水高潮線以上土地進行海水養殖的一種生產方式。由于一些高位池防滲設施不完善,部分土池出現污水滲透現象。有的因為選址不當,養殖廢水隨意排放;有的在取用海水和排放廢水時,管道存在滴漏;有的淡化養蝦需要消耗大量的淡水,而養蝦用淡水基本上都是抽取沿海淺層地下水,由于過度開發淺海養殖業,長期大量抽取沿海表層地下水,造成海水倒灌,導致沿海表層地下水的咸化。正因為如此,引起一些地方農田和地下水鹽堿化,引發受害地區群眾投訴。調查表明,湛江市多次出現海水養殖污染農田、地下水的糾紛,至今仍有部分尚未解決,如遂溪縣江洪鎮大路村委會海坎、坡塘、大路仔、下城、干涸等自然村農田鹽化問題。
2.3 無序、過度開發沿海養殖,破壞沿海生態環境
由于缺乏總體規劃,毀林養蝦、毀田養蝦的無序、無度開發破壞了海岸景觀和海防林,使一些地方的海岸景觀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旅游開發受到影響。例如:在養蝦最集中的東海島,旅游度假區幾乎被高位蝦池包圍,許多沙灘上,抽水泵林立,污水泡沫橫流,沙灘板結變黑,海水渾濁,沙灘地貌異變,空氣被污染,讓游客望而卻步,破壞了當地的旅游資源。由于高位池養殖污染使東海島、南三島、吳陽等旅游海岸帶沙灘黑化嚴重,昔日黃金沙灘黯然失色。且無序、無度開發還導致許多地方的農田和海防林被毀,嚴重影響了海防林的防護功能,造成沿海生態環境嚴重破壞。
2.4 海水養殖環境監管相對薄弱、不到位
由于海水養殖有淺海、灘涂和陸基養殖,其環境管理職能分屬海洋、環保等行政主管部門,湛江市相關職能部門對海水養殖的環境監管都相對薄弱,目前,湛江市水產養殖項目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并報有關部門審批的非常少,同時,由于沒有一個相應的污水排放標準,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目前能做的就是通過發放養殖證來控制蝦塘的數量和地域分布,對其排污問題難以控制。
3 湛江市海水養殖業規范整治對策
3.1 編制規劃,規范審批
科學規劃、規范審批是關鍵。湛江市應從實際出發,修訂《湛江市水域灘涂規劃》,并編制全市陸基水產養殖的詳細規劃。該規劃要與土地利用規劃、海洋功能規劃、生態功能區劃、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海防林規劃、旅游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等專項規劃相銜接。科學規劃水域灘涂功能區,設立淺海灘涂生態環境保護區。海水養殖項目必須符合規劃規定要求,各有關職能部門才能給予審批。科學確定養殖密度、合理開發使用淺海灘涂,是淺海灘涂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水域灘涂的開發規模要符合環境容量要求,通過合理分配水產養殖空間和資源,做到規劃用海、集約用海、生態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加強海洋資源環境保護,確保海洋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促進水產養殖業與環境保護相協調,保持水產養殖業綜合開發可持續發展。
3.2 強化監管,禁止亂開發
要控制海水養殖業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必須加強海水養殖業的監督和管理,禁止亂開發。(1)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的規定,所有水產養殖項目都應該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凡是網箱、圍網等投餌養殖,涉及環境敏感區的必須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其余的必須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報有關部門審批。同時,認真執行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三同時”制度。各級職能部門必須加強監測和監控,隨時掌握高位池養殖的環境影響狀況,并采取有針對性的監管措施。要加強高位池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污染治理技術研究,建立高位池養殖廢水治理示范工程,推廣經濟、有效的高位池廢水治理技術,特別要研究開發利用養殖底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2)加強海域使用權證和養殖證的管理,嚴格海域使用確權發證和養殖證的核發工作,做到養殖項目必須符合環保要求才能發放養殖證。(3)要從實際出發,嚴格征收水產養殖的排污費,加強征收使用管理,并將部分收入用于高位池污染整治。
3.3 加強研究,推廣生態養殖模式
要調整養殖品種,優化養殖結構,通過改養優質魚或魚蝦貝輪養、混養等,并在部分養殖密集而環境容量較小的區域實行定期休養制度,降低養殖密度,減少環境壓力,改善養殖環境。實施生態化養殖示范工程,加大先進養殖技術推廣力度,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養殖模式。目前,水產增養殖業面臨產業的升級,陸上工廠化養殖可擺脫傳統水產養殖業占用大面積水域資源、易受到自然災害影響的缺點,而且便于集中處理養殖業產生的污染,體現出環保、高效、資源節約的特點。水產養殖業向工廠化方向發展,也是解決水產養殖自身污染問題的根本出路。
3.4 加大力度,全面清理整治現有陸基養殖池
建議政府成立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同時從人力、財力、物力上給予保障,大力度清理整治占用農田、林地等無證養殖場及破壞生態環境的養殖場,退池復耕、復林等,恢復生態平衡。具體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1)要限期關閉在特殊保護林帶和自然保護區內的高位池;對在旅游區和旅游規劃區內以及不符合規劃要求的高位池,要根據實際制訂關閉時間表,實行逐步關閉。(2)對沒有履行環評手續的,要限期補辦手續,并完善環保設施。(3)對污染沙灘、海水,影響地下水和農田的,要責令停產治理,治理效果達不到要求的,必須改為淡水養殖或者填復。(4)制定扶持對蝦養殖合作組織政策。目前,湛江海水養殖業的主體是分散的個體經營,與大市場經濟不相適應,污染治理投入過大,高昂治污成本遠超出養殖戶承受能力,需要改變養殖戶的小農意識,將連片的小規模、單家獨戶的經營方式聯系起來,組建海水養殖合作社。建議政府每年拿出一定資金作為海水養殖合作社扶持引導資金,推進片區養殖廢水治理,降低治理成本。
參考文獻
[1]王金樂,李建光,向燕,等.貴州省水產養殖環境問題及其污染防治措施[J].貴州畜牧獸醫,2011,35(6):64-65.
[2]陳清華,彭海君,劉明清.基于最佳管理實踐的規模化水產養殖污染管理[J].環境污染與防治,2011,33(10):90-9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