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一詞系我國政府,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認定和采用的官方名稱。我國西北地區的青海、甘肅、寧夏同屬秦隴文化區域,自古以來,就是具有獨特風格色彩的各種“花兒”的生成傳播之地,“花兒”屬于非物質文化的原生態民族民間演唱藝術。比較物質文化遺產而言,“花兒”更容易受到時代發展變化和新潮文化的沖擊而缺損或衰微,所以更突顯其保護傳承之重要和緊迫,“花兒”現在所處各種環境和面臨嚴峻形勢,不得不讓我們冷靜下來進行思考。究竟如何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保護與傳承?除了要充分認識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形勢、新任務,從而把保護工作列入寧夏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與構建和諧社會與多元文化并舉的時代相適應,更重要的是尋求保護和傳承的有效方法與措施,本文就這一問題談一些個人的認識和看法。
人們常說,昨天是今天的歷史,而今天也是明天的歷史。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我們應從“以我為主”、“世界一體化”的大文化格局考慮,認真執行“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既定方針。中國合唱協會在這方面算是很有眼光,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