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輟筆”雜感
我決意要輟筆,但這不止是我一人,連許多大手筆也起了七仙女的“凡心”。原因難以贅述,最堂皇的一點理由是:生花之妙筆現今也太多太濫,連涂鴉之作也可稱為上乘,也曾“洛陽紙貴”。近聞有個別很有名望的作家不甘甩兩袖清風,做斗室中的君子,紛紛做買賣去了。現今豈止這幾個作家腦袋里幻想著金燦燦元寶的影子!
大凡寫小說吐納胸中塊壘、胡謅幾句詩聊以自慰之人,自提筆起,那金燦燦的影子便一直鬼魅般附在筆端。你看見過甘受辛苦而分文不取的作家嗎?
現今中國的文人大致可重新劃為三流。一流:面對外洋,拼命擠入出國大潮,欲做個黑眼睛黃皮膚的“洋人”;二流:在追求自我的時候猛然悟到了自我,見風使舵撥轉馬頭經商去了,欲賺它一筆過舒坦日子;三流:堅守陣地,靠社會主義的工資安度一生。我屬三流,但近來思想也有了小小的變化,一是深感筆墨生涯之苦,二是不甘于“安貧樂道”,且身旁又有“二流子”們的游說,漸漸也萌生了念頭,準備做一個“準二流子”,一試自己的福氣財運。“二流子”,過去是愧于人前的,現今卻也大搖大擺闊于人前了。實羨!實慕!
我真不敢相信這就是我!有人說,你不明白的還多得多。北京人直爽,管這轉軌行為叫“發”,聽了就叫人舒坦。而今飯館餐廳,有人的地方都在說“發”。不管現今究竟有多少人“發”了,這是全社會的行動,是“全民經商意識”的覺醒。也不知那些經商的作家能不能“發”,也沒統計過有多少文人才子“發”了。但有一點,爬慣“方格”的先生們若要“發”多數似是在做“白日夢”,若是一幫掌握印把子的人去“發”,恐怕定不會失敗。當然,這是說利用手中權力去“發”,如果“輟權”去發,大抵也是水中撈月。
我想了許多,又不愿意當那個“二流子”,假如一旦……熊瞎子掰苞米就是一訓。我想輟筆,又不敢輟筆。我……還是文人氣!于是,就有了這點雜感。
饕餮藝術之斷想
商代以祭祀為風,現存的青銅禮器以沉郁厚重表征其風格之凝重、儀禮之肅穆。獰厲神秘的饕餮紋飾,這種由原始的宗教神圣發展而來的美學特征, “如同給人以恐怖效果的希臘悲劇所渲染的命運感,體現一種歷史必然性和力量,而成為美的藝術一樣” (李澤厚),是藝術審美的古標本。現代人類很難想象遠古蠻荒的人們怎樣把超脫的理性和向往,寄托并凝鑄在這樣一種獰厲的美中,但思想家會認為這是人類童年命運交響曲彈出的孱弱而又膽怯的音符。
“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呂氏春秋》)。也許這正是饕餮之為美的原因。如果它身首俱生,真不敢有用審美自覺去欣賞去評價它的崇高膽識了!隋代,士大夫中有人視“鐘鼎為祟”,提出“悉毀無余”。驚駭的理由是饕餮紋飾恐怖獰厲,實際上,有的是以“毀惡”來粉飾當朝;有的意在“毀”一幫臨朝當政、魚肉百姓、奸佞無道的“活饕餮”。
饕餮作為藝術,一旦釀成災禍,便是現代西方社會的一大癥結。近年來,西方風靡“健美熱”,許多貴婦闊老節衣縮食,以運動為生命的所在,以健美為人生之榮耀。而在這同時,一種稱為“神經性食欲過盛”的病癥也與“健美熱”并駕齊驅,成為精神病學家和社會學家深切關注的又一大社會問題。在法國,比餓狼尤甚的食欲,使數萬計的人傾家蕩產,有的自縊身亡,有的鋌而走險。據統計,美國70%的死亡人數中,有20%歸于暴飲暴食。人們驚詫地說:“真是禍從口入!”“健美”與“暴飲暴食”奇跡般地同時出現在西方社會,也許這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
饕餮在我們社會現實里,卻有了驚人的變異,再不是“有首無身”、猙獰可畏,而以有首有身、面目和靄,出現在會議的餐桌上、招待所的客廳里。他們每到一處,彬彬有禮,派頭十足,以檢查、驗收為其名,以吃喝玩樂為己任。因是姓“公”的招待,便無傾家蕩產之慮,少則一餐,多則數頓。一回不盡興,下次尋了名目再來“補課”。因是有目的而來,先前也松了褲腰帶,不愁“暴死”,更顯得風度翩翩,有潛力可挖。據悉,某一千人的企業,一年要花去十萬余元,以招待許多“饕餮”(有的還慕名而來),企業對這種“橫向經濟聯系”真是深惡痛絕!
“饕餮之風”愈演愈烈,這說明什么問題?真想編一冊《中國現代名饕餮錄》,匯集八方的吃客,再就“饕餮藝術”做一深入的研究。
但不知研究公共關系學的專家們做何斷想?
閑話“廁所”
大凡寫精美文章的先生,雖和普通人一樣要上廁所,但卻不寫廁所,落筆多是紅墻綠樹、佳肴香饌,因這惡臭之地是不得入大雅之作的。犯“文諱”的事,如今也不算羞辱,寫床上艷情、女人大腿的都不犯,發幾句上廁難,也許不會犯“諱”到多嚴重的程度。
上廁所難,這問題似乎是老生常談了。幾年前還常碰到馬路上打問廁所的人,那稱呼滿親熱的,是文明還是生理激發?這樣總比氣急敗壞地亂竄,見巷子就鉆要體面得多。怪不然,有人說:“現在的人真橫,尿憋找廁所那陣可就大禮了。一口一個師傅,憋出來的文明禮貌。”近幾年少碰了,原因是的確建了幾所新廁所,原先“內部使用”的也開始“對外開放”,根本的是,廁所與錢臭氣相投了。
廁所身價漲了。一是修建得富麗堂皇,且裝上了自來水,設施進步了;二是一張門票2分(有些廁所賣到3分),具有了價值。廁所賣門票歷史悠久,有幾十年了,最早見于上海。中國人的習慣是什么事都得援引舊例,既有先例,自然效法起來特別的快。“公共廁所”,這一概念在今天大概也注入了新的內涵,所以,人們上街,突然發生“憋慌”,不是徑直跑進去,先是摸兜掏錢。“水火不留情”,花錢也要進,但也坑了一些沒有零錢鋼镚的。一張“大團結”,找給你一把碎票子,心里直往上 ,鬼曉得沾上什么菌?文明不衛生。這真是苦了承包了的“廁老板”們。一個鋼镚一個鋼镚收來的錢卻被視為不干凈,而古羅馬時期的尼祿皇帝卻不顧惜這點,廁所征稅從不放過的。也許,有味道的錢也是錢吧!
上廁所有新難。一是要破費,這是迫不得已;另外,暑天夏日其臭熏人,三九寒冬其冷砭骨。水沖勤了費用支出大,灑香水,還沒到那種高級的地步。冬日生火費勁又費錢,索性由它去!但最令人難堪的是廁所墻壁上野文人野畫家的即興創作,有人稱之為“廁所文藝”。文筆拙劣,形象丑陋,不堪入目。也曾辨認過如是作品,其低級下流似曾相識。左思右想,認定在某一部書某一冊雜志中見得。再一細想,雖低俗,但與環境還大抵相配,倘若躺在絲絨棉被里看書中雜志中的惡臭,且又是從廁所里“挖”來的,說是一種對人類的褻瀆,還文雅了點,實在不知心中是何等滋味,又如何去評說?閑話廁所,倒使我悟得書攤上那些廉價低質載體,以及它們“妙筆生花”的創造者們,其源泉原來如斯。
真令人厭惡,那書刊里的“廁所”。
洗浴的學問
洗浴這件事本不是一樁非常的大事情,但在“文化泛濫”的今天,有必要冠以“浴文化”,并加以高度重視。
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不同環境、不同條件,洗的過程、浴的目的有各自的屬性,更有思想標準、物質標準以及道德標準。別看一副“臭皮囊”,真要講究起來,確也深奧。難為那諸多“浴文化”的開拓者、踐行者、受益者了,是他們共同創造了這一輝煌的事業。
其實,最初的洗浴絕不像今天這樣經典或叫豪奢,假如有了一池碧水,那就是浴盆,就是絕好的澡堂子。殷紂王的澡盆是貼金鑲銀的嗎?只聽說紂王有一大池子美酒,他是在酒池里洗自己的國家,終于洗掉了一個王朝。華清池很有名,那里面的“貴妃浴”想必也不陌生。楊貴妃的浴池占地不大,但用上好的牛乳洗女人身體上的污垢,大唐王朝奢侈得可以,唐明皇死也難忘與貴妃同浴的快樂。
帝王之享,帝王之樂,至極也。
洗浴的方式很難探究,各人有各人的情況,完全屬個人隱私。其內容則豐富得多,冷水浴、溫泉浴、藥水浴、桑拿浴(又叫蒸汽浴)、牛乳浴、香草浴、日光浴、沙浴、泥浴、鹽浴等等。孫犁先生講文學的人物刻劃,引用了一首順口溜,很是形象:
“大雪紛飛落地(文人),
都是皇家瑞氣(官僚),
再下三年何妨(財主),
放你媽的狗屁(叫花子)!”
文藝作品是有階級性的。賈府里的焦大不是看不上林妹妹,親不親,階級分,有賊心哪有賊膽!就是到了新社會,也要講個門當戶對,分個三六九等,不是嗎?物質文明不是“大鍋飯”,洗什么樣的澡,也要人民幣說話!
做夢也想六七十年代的洗澡堂,四五十米見方的大池子,地道的公共浴室。那才叫洗浴,一律的精光,不分高低貴賤;一樣的做法,泡、搓、洗、沖。碰見個熟人,相互幫助,各得其所,其樂融融。大澡堂子升騰的是社會主義的熱浪,充溢的是革命精神和情懷,在那個特定的環境中,每一個赤身裸體里都涌動著健康的鮮血,決無半點卑下的念頭和野性的沖動。尤為令人追懷的還有那洗搓身體污垢時的狀態,認真負責,一絲不茍,像是革命家進行的一場批評與自我批評相結合的科學實踐。
大池子的被逐步淘汰,是普通百姓洗浴事業的一個悲哀。但對那么些富有者來說,這是改革開放,是一次革命。
家庭浴室(實際上說應當叫衛生間)的普及,冷落了公共浴池。記得二十世紀90年代,某事業單位為職工分配了新房,由于洗浴空間和設施的不統一,流傳開一個順口溜——“廳級干部躺著洗,處級干部蹲著洗,一般干部站著洗”。洗浴時的身體形態反映出等級差別,這使得洗浴文化的內涵敏感起來。盡管如此,仍然有喜歡洗“革命澡”的,買一塊錢的門票,湊“大公無私”的熱鬧,其中不乏“躺著洗”的主,但更多的是“站派”。
桑拿(一種浴式,源于芬蘭)與小姐似乎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一經引進,便中國現代版了。起初,它被許多國人所排斥,原因是有與女人染指的嫌疑,所以,“洗桑拿”成為大款們的專利。小姐原指有錢人家的女兒,未婚和年輕女子也這樣稱呼。而與桑拿互為表里,小姐一詞發生了徹底的變革,成為那種行當里那一角色的代稱。聽說“傍大款”的小姐也分級別,有“處級”與“副處級”。乍一聽霧水一頭,經介紹才明白這純屬戲說,那“處”是“雛”的諧音。至于“傍大款”,不止是小姐在“傍”,許多官員也在“傍”,且職級更高。
說到官員,有那么一部分也經常出入于這種洗浴場所,與大款們共享著桑拿帶來的快樂。他們中大多數是那種“基本不用”類,自己家里的浴盆拒絕動用,說是為了創建節約型家庭。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他們主動走入市場,桑拿、按摩、足療……豐富、刺激、神秘、享樂,且又不掏自己的腰包,或公款或人請,沉湎于“浴文化”之中,何樂而不為!對于這些日理萬機的官兒們,洗澡也是一項很勞累的作業,難為他們高舉“浴文化”的大旗,壯大了洗浴的隊伍,使得這個產業日益繁榮昌盛。
洗浴在今天的商品化社會中,其傳統意義上的東西,如潔身去垢,蓄養精氣等,已被一系列項目和內容所淹沒,成為一種文化,一種奢侈的生活享受。
自然,對于廣大工薪階層,花幾百元去完成一個與收入不對應的消費,的確很困難。既便是為了“開洋葷”硬去搞一次文化實踐,想必也是很難為情的,起碼要有膽量和勇氣,以及思想觀念等方面的準備。何況“以國家之財,洗我身之垢”,并非等閑之輩可以輕松實現的,其高度、難度、厚度也非一般人所具備的。
問題并不在于洗浴文化本身。為國出力,為百姓謀利,夜以繼日,廢寢忘食,使原本白凈的膚發有了垢痂,很有清除的必要。有了講究衛生的權利,但不可濫施手中的權力,尤其是公款除垢萬萬使不得。據經驗人士介紹,許多浴場的服務有層次,更有延伸,幾十元、幾百元、幾千元不等。不去追究所謂深層問題,如果洗浴不單是為了去垢,而是為了超出一般去追求人欲的最大化,那么這個浴場也應當考慮重新起一個名字了,因為你為這種不潔凈的交易提供了場所。
“浴文化”的研究還屬起步階段,洗浴作為服務行業中的“快船”,對于它的興盛人們褒貶不一,有些很值得更多的學者去討論。不管其走向和結果如何,但就對一個具體的人來說,洗刷自己藏垢的身體,目的是有意識地再一次將它弄臟,這種行為究竟是為了什么?有人認為這的確有些滑稽,但也許這正是其文化內涵所在吧!
洗刷是為了骯臟自己。這在邏輯上有些問題,在行為上似乎“完美無缺”,但其目的性徹底背叛了初衷。也許初衷就是徹叛。
譴責洗浴真無聊,但有一點百思不得其解:
——滿身汗臭,但靈魂純凈,這為何?
——膚發潔凈,但靈肉污染,這又為何?
兩個世界
人類在太空中苦苦尋覓著另一個能夠生存的空間,因為腳踏的這塊土地越來越不牢靠。地球是有些衰老,海嘯、地震、臺風、沙塵暴、火山噴發、干旱、熱效應、各種疾病、能源短缺等等。作為地球上最高級的物種,人類遲早將逃離這個曾經的美好家園,這也許不是危言聳聽吧!
有一首歌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真無奈……實在說,人們所向往的世界和存在的世界紛紛擾擾,千姿百態。為此,許許多多的人不惜將自己弄得很勞累很難堪,關鍵是不安于現狀,甚至叫做不安份。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人類世界與動物世界……總之,存在以外的時空都可以稱之為外世界或理想世界。我們每一個人都存在于屬于自己的一個世界,同時向往并感知著另外的一個或幾個世界,這是人性使然。至今沒有哪位動物學家關注過動物對于人類社會的真正態度,但從人類獵殺馴養動物的過程和結果看,動物們寧愿把人類作天敵,而決無半點與人共享咖啡和面包的奢望。
人類向往一切,人的欲望永無止境。
男人與女人是兩個世界,而《情愛論》的作者則認為男女本是一個整體,上帝將他們分開,并讓他們在混沌世界里彼此尋找自己的那一半,最終組成一個家庭。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寫的就是男女關系,精彩的是描寫了現實世界的陰差陽錯。小說中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努力尋找到的那一半,并非真是自己的那一半,追求愛情婚姻往往成為一場很酸楚的人生游戲。盡管如此,兩個世界結合以后,家庭仍然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具有著特定的生活內容和人生價值。所以,又有人說,失敗的婚姻仍然是一種婚姻。
都市與農村是兩個世界。在整個社會還沒有全部實現城市化之前,廣闊天地里的農人投向高樓林立都市的目光,仍然是羨慕和渴望。農村尤如雞蛋,先于雞而存在。但是,成長壯大的城市逐漸與農村拉開了距離,產生了鴻溝,并在地位上形成了兩個世界,這是事實。由于歷史,一部分農人從不同的途徑進入到城市世界。其中的一些有條件和機會,終于融入到城里人的行列,而另一些卻未能如愿,成為了“農民工”。工作生活在都市,而戶籍關系仍在農村,他們的身上印著兩個世界的銘記,代表著兩種文化的共有。
有這樣一群人,俗稱“站大腳”。他們年紀輕輕、精力旺盛,家距城市不遠,屬郊縣的農民。在固定的市場或路口,每天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大多攬一些出力氣的雜活,又由于活計不保證,很像過去說的“短工”。“站大腳”盡管是出苦力的,但他們在同一個問題上的滿足感并不比城里的男人差,這就是欣賞美,欣賞每一位從自己視線范圍內晃過的女人。由于城里人已不滿足于距離產生美感,而他們又決無真抓實干的財力,于是對于美的發現、欣賞便由他們這一群沒受過美學教育的人來承擔,這倒使那街景有了一幅很生動的構圖。白天對那些稍縱即逝的時髦女郎評頭論足,晚上在麥草的氣息中緊抱自己的尕媳婦,著實有些浪漫。但是,他們從不厭煩這兩個世界里的尤物,從容而愉悅,樂觀而瀟灑,因為什么?他們為得到而滿足,他們也同樣為得不到而滿足,因為他們擁有著兩個世界。
《新京報》的一則消息說,某大學一著名的垃圾處理與對策專家,為了調研垃圾問題,曾經混入“丐幫”,被奉為上賓。堂堂教授混跡于下流社會,與精英世界的傳統規則背道而馳,可謂“另類”。什么時候我們的學術研究被束之高閣,理論與實踐分道揚鑣,學術貴族凌然于人民群眾之上了呢?在這里有一個更復雜的問題,即“丐幫”的現實地位和存在意義。丐者乞丐,是靠討要過活的人。在現今社會里他們屬于哪個階級或階層?顯然只能給他們一個“另類”的描述,而無法確定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有一點,“正統”與“另類”是兩個不同的社會形態,在這兩個世界之間有著現實距離。教授先生的違規,具有了特別的新聞價值,而由此引起的討論則更有深度,不是嗎!
魚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但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一些“兼得者”。一頂官帽、兩肩重權、三重利益、四射魅力,再加上高級職稱、專家榮譽、政府津貼、人民代表等等,可謂十全十美,超級圣人,大福大貴,紫氣罩體。他們如同神話傳說中的大仙大圣,天馬行空,呼風喚雨,主宰三界,但其真正的“能量”卻是滿紙荒唐,一副嘴臉而已。
有時候同處一個世界里的人,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里生活,或暗或明、或黑或白,很難說清楚。尤如豪華櫥窗里擺設的名牌與黑市地攤上的假貨,本是同根生,但卻有了天壤之別的處境。從一個世界走向兩個不同的世界,這是命數,有人叫機遇。讓我們開始相信命運吧,不管是男是女,不管是喊“蕎麥地里打死人”的城里娃,還是給都市抹下一道風景的“站大腳”,更有被稱為“另類”的“丐幫教授”,難道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的信仰和主義嗎?
回答只有一個字:不!
女人衣裳男人煙
總以為正常的生活平臺上,明白人與糊涂蛋是絕對的兩極。明白人只做明白人說明白話干明白事,糊涂蛋盡是糊涂蟲說糊涂話辦糊涂事,像兩條平行線路上的兩只輪子,永遠不會交叉。
大多數女人是這個世界上公認的明白人,尤其是在生產消費領域,她們贏得的口碑使得她們成為商家最大的利益同盟,更是拉動消費品市場的主力軍。盡管她們屬于那種品頭論足、百般挑剔的購物群體,但她們卻是永遠瞪著好奇目光,成為具有巨大潛在購物能力的一族。她們與生俱來的購物癖往往像龍卷風,會在短期內聚集成勢不可擋的購物狂潮。當然,最不能忽視的是,她們的錢包里還裝著為兒女、丈夫、老人及整個家族制定的消費計劃書。
有人形容女人們的購物像是趕赴天堂的眾仙,肩負的是花錢的使命,完成的是沉重的勞役,釋放的是久積的虛榮……難怪店家都標榜自己為購物天堂,絕不提“地獄”二字。
作為這個世界上最積極的消費群體,女人最大的抱怨卻在于自我消費的無奈。有位觀察細膩的男性作者在文章中以最有力的同情這樣說,女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打扮自己,拼命地去采購,大包小包,疲于奔命;但面對數十上百的衣物,她們永遠在抱怨沒有一件是合體的。
該說男人了。這里決不提那些為消費女人而出手闊綽的男人,只說一般男人的正常消費,比如對“尼古丁”情有獨鐘的那些男人的消費。
有些男人對香煙的牌子很在意,有些只喜歡味道和質量,有些很執著地去吸一種牌子,有些換來倒去很雜……有的僅是為了追求風度,感覺夾著煙的手姿與身份會協調出什么似的;有的是實在的“癮君子”,生命皆寄予了它……當然,還有論級的,有煙有火是一級,有煙無火是二級,有火無煙是三極,無煙無火是四級。至于那抽“二平煙”的,煙民們認為他們不入級,是級外品。
吸煙又叫抽煙,感情吸的是“尼古丁”,那抽決非將“尼古丁”抽去了,終極目的還是要進入到呼吸系統,抵達肺葉。但就是這么一件極明白的事情,在消費領域卻變得不明不白了。
人事調動、職務升遷、子女就業等等人生大事,要巴結權勢者,就要請吃請喝外帶重禮。送什么?不外乎名煙名酒、港幣美鈔、古玩字畫等等。一般地送,也得兩條煙搭橋,兩瓶酒開道。巴結權勢者,送去400支“尼古丁”,你安的什么心?
大凡買名煙名酒的人,不一定就是名煙名酒的享受者。所以,聽說有人專門為送禮人供應假冒的,價格低廉,一般人也辨不出,反正是送給那個權勢者的,抽死活該!
大凡收受名煙名煙的腐敗者,不一定就是名煙名酒的享受者。為什么?與時俱進,許多官員開始進入新世紀新生活,注重生活質量,強調綠色健康,戒煙忌酒,玩紙牌、泡桑拿。那“名煙名酒”又到哪去了?又是聽說,都讓那些收購名煙名酒的販子們收去了。再上哪去了可就不知道了。早年也是聽來者,某領導收了條名煙,自己沒這個嗜好,送給下屬抽。那下屬打開盒子,一疊一疊的“大團結”,真叫天上掉下餡餅。不知道那些收名煙名酒的主們,是否受到這個故事的啟發,恒心于瞎貓碰上死老鼠呢!
在女人購物的品牌認定方面,男人尤其那些“癮君子”們也絕不遜色。時下,煙卷不僅五花八門,而價錢低到幾元一盒高至百元一盒,懸殊驚人。早年有一句俗話“寧舍千軍萬馬,不舍紙煙把把”,可見煙與煙民的血肉關系。過濾嘴的出現盡管使傳統的吸煙有一個質的飛躍,但對于“尼古丁”的現實需要似乎更大量了,不知道這究竟是誰之過。花幾十上百的錢,目的是為了熏黑自己的肺,為了在損害自己健康的同時也損害別人的健康,是自殺也是他殺。從這個角度看問題,男人的這個嗜好似乎不再是一個毛病,實實在在地要算是一樁罪過了。但我們看到的卻是越來越大的罪過,以及越來越多的罪人,甚至還有更多的女人和孩子們的加入。
時過境遷,那許多美事已經成了神話傳說,比如名煙名酒的笑談以及不痛不癢的“請勿吸煙”。還是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那么女人的一半是什么呢?男人在吞云吐霧的煙靄里思考,女人則在穿衣鏡前的抱怨聲里尋找答案!
“666”的反響
“今天是06年06月06日,一個世紀才擁有的大順之日。在此借上天賜予的特別吉祥日,祝你:六六大順、順順利利、平平安安、幸幸福福、健健康康!”
以上是我在2006年6月6日收到的一則社會上熱發的短信。
三個“六”同一天出現,很特別,算來需要100年,日歷上才能形成這個數字。這百年一遇的特別日子在一般人來看,沒有值得大驚小怪的必要,大都認為是數字運轉使然。而在另外一些人的眼中,“666”則有著某種象征和隱喻。
不同文化背景和信仰習俗的人群,對于某些數字的理解和解釋各不相同,由此形成的反響也不同。中國傳統文化對于一些數字的禁忌有很多,而對于另一些數字的吉兆則倍加重視,甚至刻意追求。漢語大寫的“六”為“陸”,“陸”即“路”,陸路則指旱路。古代人常把“一路平安”作為對出門遠行人的祝福,“六”則有了平穩安全的隱喻。走旱路有祝福語,走水路也有“一帆風順”的祝福語,都是希望旅途安安全全,不發生任何事故。有個人要出行,旱路水運都要走。聰明的古人為了簡捷,把兩句祝福合成一句——“一路順風”。“六”在這里又有了順利無礙的隱喻。
旅途安全平穩,借用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又都順順利利,進而“六”更有了幸福吉祥、健康長壽等喻義,終于成為吉祥數字。兩個六被解釋為“六六大順”,三個“六”則因為其更加特別,是否可以說成大順之順了呢!
“六”,是五加一所得數目。“六”與其他詞組成的合成詞、詞組很多,如“六字真言”(崦、嘛、呢、叭、咪、哞),則是藏傳佛教信徒口中吟誦的,據說這和捻佛珠一樣可以積功德。兩個“六”的如“六丁六甲”,指道教中的十二位神,他們受天帝指揮,行風雷、制鬼神。在江湖上,道士們也用符錄召請“六丁六甲”來祈禳災禍,驅趕鬼魅。三個“六”,如“三六十八”,只表示“三”的乘積,沒有其他意思。江南民間有一種樂曲叫《三六》,又名《三落》、《梅花三弄》,常于喜慶場合演奏,以渲染歡快的氣氛。實際上,“六”、“落”、“弄”是一個意思,都是指該樂曲的三個段落,由于江南方言中“六”、 “落”、“弄”發音幾乎沒有明顯區別,所以在記錄和整理曲譜時有了文字上的差異,這也不足為怪。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三個“六”的同時出現,在有些國家的有些人群當中,卻激起了不同反響。據報載,荷蘭一基督教團體竟然公開號召世界上21個國家的基督教徒,在“666”當天進行24小時不間斷祈禱,用以抵抗“666”的魔力。同時,在“666”到來之際,國際互聯網上許多網站論壇掀起了一個對“666”的大聲討,甚至大肆宣揚世界末日論,傳播說一顆魔鬼流星將撞擊地球。一時間,西方世界被恐怖所籠罩,特別是一些孕婦,她們害怕倘若這一天孩子出生,將會烙上魔鬼的印記,所以,千方百計想躲過“666”這個災難的日子。
據說,對于“666”的詛咒和恐懼,在一些國家已經持續了兩千年,究其原因,問題出在《圣經》。而專事抵擋上帝,并與上帝為敵,誘惑人類犯罪的惡魔——撒旦,則是主兇。《圣經·新約》最后一章講到世界末日時,提到了一只野獸。“它像羔羊一樣有兩只角,說起話來像巨龍……強迫所有的人,不分高低貴賤、貧富、自由人或奴隸,一律在右手或前額上加蓋印記……印記包括這只野獸的名字或代表名字的號碼……這號碼代表一個人的名字,它的數字是‘666’”。文中說的這只野獸,則是撒旦的象征,是惡魔,而人們最懼怕的是被打上印記,尤其在這一天。
嗚呼!到現在也沒有得到“666”這一天來自西方的噩耗,地球仍然按照軌跡運行,人們依然我行我素,順心順意。也許,一位天主教神學家之前的一段解釋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圣經》中的許多話,往往具有神秘的隱喻,不能按照字面去理解。按照古老占數術,WWW其實就是‘666’,那么……”。
樂觀于吉言吉兆與恐懼于數字默示,這便是兩種文化面對同一事象的不同認識和態度,這就是文化差異。
我突然又想到了國內一位研究《圣經》的學者。盡管他石破天驚地提出中國人的貞操觀、敬老觀來自原始猶太教;盡管他指責中國人對于西方的祖先失去記憶……但我要問的是——
“‘666’與你迫不及待地尋根,是否也有一個叛逆的漫長歷史過程?”
“666”,再等一百年!
子產放魚新說
在中國古代諸多忠臣賢相中,春秋戰國的鄭國有一位稱得上賢中之賢的臣相,他就是子產。在那個禮崩樂壞、群雄并起、風云際會的時代,子產猶如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塵沙,獨標高潔、兩袖清風,成為一代賢相廉臣,令后人贊嘆不已。
說到子產的為相廉潔,史書中皆以“子產放魚”為典。故事大致如下:
一天,有人送給子產一尾活魚。依照慣例,子產將魚交予管理池塘的下吏,讓他“池養之”。下吏是個奸佞之徒,不但沒有放魚,索性將魚兒“烹而食之”。事后,下吏稟告子產說,活魚入池,剛開始還有點無精打采,一副要死不活的樣子。過了一會兒便又搖頭擺尾起來,然后就游得遠遠的,終于不見了魚的影子。
子產聽了下吏的稟告,沒有產生任何疑問,高興地說:“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事過后,下吏在背后得意地說,子產身為賢相,人云聰明過人,我看不然。我把他的魚吃了,他還一個勁地“得其所哉”呢!
“子產放魚”聽著饒有興味,但細嚼之,體味出了子產的些許迂腐,反倒叫人悲不自勝。
“子產放魚”其目的和結果,有些讓人思考的地方。首先,作為一國之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官高權重,卻被下人鉆了空子,謊報了“魚情”,的確荒唐,也反映出子產身上嚴重的官僚作風。事不親躬,工作有布置,事后無檢查,才使得“魚命”被草菅。
其二,用人不當,輕信讒言。以小見大,足見子產為官雖清廉,且做事太昏聵。
然而,一尾活魚,區區小事,何以見得?“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此乃白璧微瑕。當有人這樣講述。
而問題不在于對與錯、然與否。“子產放魚”作為典故,恰恰也是子產聲名的記錄和評說。假如子產交辦給“下吏”的不是一尾魚,而是一條人命,結果又是如何?
退一步說,如果子產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一位勤政廉潔的賢相,他事必親躬,善于布置工作,且又勇于抓落實,不僅池塘中會增加一條活魚,而且衙門中也會少一只“惡狗”。
所以,“子產放魚”應從另一種角度去分析。有人會說,“下吏”烹魚而食之,許是附會的內容,不必較真。以筆者來看,這個典故之所以為典,其實質和精彩處正是這“附會”的部分。“子產放魚”是子產一貫的做法,不以為奇,而“下吏”烹魚而食之,進而哄騙成功,子產一口口“得其所哉”,正是為典之故,成典之妙。
子產12年為卿相,在鄭國實行改革,從土地、稅收、法律、教育等多方面實施新政,給鄭國帶來了新氣象。古語云,不以一眚掩大德。今人評說古人,只能從文字記錄,而僅靠這些又不能準確評價。盡管如此,筆者仍然不懷疑子產的賢廉,只不過就典而論,純粹是一種挑剔,是為了提出問題。古為今用,假如我們能從中感悟到為人為官的道理,就不會犯與子產同樣的錯誤。
憑藉手中的權力和地位,很難斷言我們的高官給“下吏”交辦的僅僅是一條活魚,也許是成千上萬的國家財產,甚至是成千上萬的生命……
以史為鑒,以典為戒。
新魅力的呼喚
文學藝術欣賞活動作為一種目的性行為,與人類的社會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今天的現代化生活進程中,它仍然起著人類從現實世界邁向藝術世界的橋梁作用。但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有力地叩響了文學藝術殿堂的大門,人們歷來認為互不相融的藝術——“情感的產物”和科學——“理性的產物”奇跡般地融合起來了。一個新的藝術世界正在拓展,這不能不給傳統的藝術欣賞模式帶來新的危機,提出更新的課題。
貝多芬的《第八交響曲》從寬闊的舞臺步入醫院的病房,當作治療情緒不定的“藥品”,病人在優美、明快的音樂旋律中轉壓抑情緒為亢奮。曾被視為禁忌的電子樂器竟然與傳統的民間樂器京胡、琵琶等混合,演出了一臺南腔北調大雜燴。電腦創作的文學作品把文字符號和藝術形象立體地表現在屏幕上,既無蘸唾液掀動書頁之勞,又能更深刻地溝通讀者與作者的心境。雕塑也開始由小型向大型、由室內向室外擴展,構圖的探索、新材料的運用,使日常生活作為十分重要的成分納入形象本身,豐富了欣賞者的感受和思考……藝術開始向多層次、多功能探索和前進。
文藝的縱向發展已成為舊的話題,它的橫向融合、擴充,更使它本身占有了更多的時空。二十世紀宇宙音樂會——洛杉磯露天激光音樂會,以聲光電構成巨幅的音樂畫卷,一改傳統的音樂欣賞為聽覺和視覺互動的欣賞活動。這一科學和藝術的創舉,為人類欣賞藝術開拓了一個新天地,同樣,也是對傳統欣賞觀念和欣賞心理的挑戰。
想不到藝術產生了如此奇妙的效果:“對牛彈琴”已被當作提高奶牛產奶量的科學手段;面對西紅柿播放樂曲,竟有一個出人意料地長到兩公斤。藝術還被迎進每一個家庭,成為喜愛的日用品,如音樂門鈴、音樂賀年片、音樂牙刷、音樂筆……生活藝術化、藝術化的生活。
藝術與科學的融合,將進一步表現在藝術的多樣化、新奇性和復雜性上。據有關專家分析,文藝的門類已從先前的六個擴展到十幾個,原來被認為不屬于藝術的門類,如烹飪等,開始作為藝術登上了大雅之堂,說不定,將來還要向更多的門類邁進。
同樣,藝術與科學的“雜交”將優生出更多的藝術作品,甚至出現更為新奇的藝術。這就使得文藝本身具有了更為復雜的結構、更為紛亂的藝術現象,這同樣為欣賞者帶來了深度和難度。
面對藝術呈現的紛繁圖景,作為欣賞主體首先應改變已經過時的傳統欣賞觀念和心理,樹立新的欣賞觀以及新的價值觀,克服欣賞中的三性,即自私性、封閉性、狹隘性,充分調動自身潛在的能動性和創造力。這樣,才能給欣賞帶來自由,從而感悟到生命的價值意義,以及真正的藝術魅力和創造勞動帶來的歡樂。
孔夫子登泰山而小魯,作為欣賞者,應當加強登山的功力,頑強地登高,真正領略藝術魅力之所在。
困惑的藝術
十年動亂,封建文化專制登峰造極,隔絕了我們同西方文學藝術的交流,閉塞還導致了人們觀念的僵化、呆板。改革開放后,一時間多種藝術流派、人物、作品紛至沓來,良莠并存,魚目混珠,的確叫人眼花繚亂、難辨優劣,尤其是現代派藝術,形形色色,麻麻亂亂,情勢最為復雜。
二十世紀后,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一些藝術家,為社會政治和現實生活所迫,消極避世,沉溺于個人主義的“象牙寶塔”,進而以探索和追求新藝術形式、與傳統藝術徹底決裂為名,給一批毫無藝術真實感、虛幻怪誕的藝術作品冠以“最新現代藝術”,并大肆渲染、極力推崇,一時捧為“人類最新精神產品”。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一塊經飛機噴氣,潑灑上成桶油漆的畫布,竟然賣價八百美元;一名胡涂亂抹的青年“涂鴉客”,一躍成為大畫家、百萬富翁;兩位“有錢在身”的中彩者,混入舞蹈隊伍,張牙舞爪,用銅臭褻瀆藝術;還有人讓顏料從管子里流到畫布上;有人讓黑猩猩用畫筆在紙上涂抹;有人讓女性裸體著色后在畫布上打滾……這些都被稱為“現代派”藝術。
近些年,耳濡目染了許多流行名詞,什么野獸派、立體派、表現派、未來派、超現實主義等。常也聽一些推崇“洋玩意”的人,開口“現代派”,閉口“超現實”。他們對西方的寫實藝術嗤之以鼻;對東方歌舞伴奏無爆炸式的旋律、無袒胸露腹的表演反感,稱之為“土氣”、“低格調”;對中國畫不用焦點透視法表示遺憾,說是“低俗”、“不科學”;對語言藝術中缺少性描寫、性暴露深感可悲,說這是受了傳統的束縛……不一而足。
列寧說過:“只有確切地了解全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只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的文化,沒有這樣的認識,我們就不能完成這項任務。”新的正常的藝術,并非是偏離藝術客觀規律而產生的。在超現實主義大畫家畢加索的創作過程中,可以明顯地找出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影響的痕跡。他的藝術創新猶如他“體內的太陽的每一道光芒,曾經在不同時間從不同的方向放射出來”。他創作的《少女們》,是直接受到非洲黑人雕塑的影響,有些作品又不同程度地受到亞洲藝術的影響。畢加索對傳統的、原始的、民間的藝術從沒有盲目排斥過。藝術是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逐漸形成并發展的,任何一個藝術工作者,都不能簡單地畫地為牢、自掘鴻溝,更不能盲目地、隨心所欲地去搞所謂“創造”。
現代派藝術作為一個復雜的文藝現象,自然會使我們產生許多聯想和疑問,甚至感到困惑。對待這種藝術,我們既不能囫圇吞棗,也不能患“滯消癥”,而應當了解它的主張和實踐活動,否則便會在復雜的藝術形式面前感到困惑,要么僅僅滿足于幾個現成的概念、幾個派別的名稱、幾個有影響的人物,并不會有一個完整的、正確的理解。
黑格爾說:“藝術的真正職責就在于幫助人認識到心靈的最高旨趣。”形式,并非一切藝術的目的。藝術家不能單一地去追求形式的創新,也不應撇開傳統藝術中的優秀部分,重要的是要探索和掌握藝術的規律,這樣,才能吃透現代藝術的發展和現狀,不至于被其所迷惑。我們應當認真地對具體的流派、人物和作品做出具體分析,經過比較和鑒別,豐富自身,才能邁出堅實的創新步子。
流向 選擇 接受
縱觀人類漫長的歷史演變,繪畫作為人類自覺意識的創造,形象地反映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如果說,墓坑石穴里發現的原始器物,以粗略線條、抽象符號,表現了史前藝術稚拙質樸的特點,體現出原始先民們的精神、情緒和意識,反映出原始社會的社會結構和生活狀況的話,那么現代的巨幅彩圖,則表現出人類發展史上空前的繁榮和興旺。繪畫藝術是流動的、發展的,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它表現得更加明顯。
斑斕的色彩、多變的線條,繪畫藝術已不愿意在這個屬于自己的“圈子”里翻“筋斗云”了,盡管它也曾是深宮閨閣里的“嬌娃”,但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科技面前,早已失掉了那副窘態和羞赧。聲光電子等現代科技邁著大步走來,一捧捧鮮艷的花束獻來,與藝術擁抱、聯姻,科技力圖從中界定本學科的歷史和未來,藝術,則一心想探得一條嶄新的路徑。于是,就有了電腦繪畫、聚丙烯畫、電子控制的“震感雕塑”、“光效應藝術”等等。繪畫打破了傳統的工藝手段,新工具、新材料脫穎而出,有的竟然從天體物理學、太陽物理學、星際研究、地球電磁層研究等現代宏觀科學中得到啟示,創作出“宇宙畫”。法國巴黎街頭的“噴泉音樂”,則是運用現代電子控制技術創造的可聽可視的典型藝術綜合……
于是,繪畫這種藝術再也不是一個封閉的單元了。它毅然地選擇了創新,一反傳統繪畫藝術“視覺形象體現確定對象”的含義,開始向純意識、心理構成、情感表現,甚至向更抽象地表現物質結構定義過渡,遠遠超出了繪畫理論劃定和涵蓋了的特殊定義。有人說過這是一種悲哀,也有人說這是藝術不失為自己的發展尋找到了一個新的契機。
繪畫藝術的流向是必然的,選擇也是痛苦的。塞尚、高更、梵高等印象派大師,大膽擺脫單純的設色設光,在畫中追求一種精神和意蘊,而我們傳統的中國繪畫也沒有畫地為牢。近年來有人試驗出冰雪特技,有人采用丙烯涂料,有人從繪畫觀念的轉變上痛苦思索……
“西來風”和“傳統”共存于今天的藝術天地里,確也給審美主體帶來了許多焦慮。中國人傳統的審美習慣趨向于寫實和絢麗典雅,現代繪畫藝術或以透視為主或以裝飾為重,對這些形式和內容不確定的作品,作為審美主體的欣賞者怎樣接受,如何接受呢?
由于心理障礙引起厭棄,更甚者,給予理性的排斥,藝術史上不乏這樣的悲劇;而盲目接受,囫圇吞棗,也不足取。黑格爾有一句話:“美可以有許多方面,這個人抓住的是這一方面,那個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美學》一卷)接受,萬不能強人所難。
接受,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自我問題,它是創作與欣賞中的傾向化,反映著一定時期文藝理論的要求。
我們期待著吧!
藝術中的時空對應
現實生活中,人們常用“差之毫厘,謬之千里”來形容某些人或事的相去甚遠,指出這種時空意義上的非對應性。自然,這種非對應性是指邏輯上的距離,也包含事理的內在差異。但是,在許多文藝作品中,這種非對應性卻成為一種可能,即藝術的夸張變形或叫非理性想象。以至,有的作品被演繹得似悲似喜,忽東忽西,甚至出現無主題或多主題的情形,更有稱之為魔幻、超現實等等。
實際上,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進而進入高科技時代,就影視藝術領域發生的突飛猛進般的變化,的確令人驚詫。而現代舞臺早已擯棄了舊的舞美程式,聲、光、電的運用,構成了非常的舞臺空間。舞臺表演也已跨出了傳統的劇院,依靠現代舞美及各種藝術合成,絢麗、立體的舞臺唯美效果親和地環繞著觀眾,不管是悲劇、喜劇還是正劇,既超幻,又現實,既形象感人,又虛無縹緲,沉浸其中,不能不為舞臺藝術的創新之美所打動。
說到時空,網絡虛擬世界的以假亂真,往往把“近在咫尺,遠在天邊”的效果顯露無遺。以至,許多人匪夷所思,辨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究竟是何?
現代藝術的跨越年代、超越時間,以及跨越地界、超越空間,與傳統藝術中在一個原點上自由發揮的表演相比較,更具有了新的藝術張力和審美價值。這種調度現代科技手段和人類新興思維的藝術,往往是藝術主體的大跨越,亦是欣賞主體的大超越。它一改傳統的藝術創作定勢和藝術欣賞模式,創新出了一個四維的立體藝術存在。比如舞臺表演,觀眾更多的是在音樂、動作、燈光、舞美等多點刺激下,產生精神上的振奮和情緒上的愉悅,與傳統的主題灌輸相比,是藝術欣賞功能的升華。
唯有了如此的共鳴效果,才有了更多的美學思考,才有了我們一直所忽視的藝術美和藝術結構的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受到特定歷史條件下特定思想的影響(甚至是主導),許多藝術門類都是在一種思潮的席卷下,機械甚至簡單地把藝術元素處理成為黑白關系和正反關系,甚至連藝術主題與形象處理得非常傾向化。思想先行、思想大于形象、突出政治成為時髦,而此刻的藝術美只能耳提面命,結果是千人一面、萬人一腔,美被窒息了。
藝術的返璞歸真,摒棄了簡單直白的對應關系,更講究和注重藝術的結構美和藝術的表現力,給予了藝術魅力的散發和藝術張力擴展以可能,唯美不再是“阿Q”頭上的“疤”,而忌諱唯美已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笑柄。所以,絢爛的色彩、優美的形態、娛樂的大眾化,為更多的欣賞者所歡迎,而藝術家們的表現欲和創造天賦不再被束縛和被動,一個更積極、更廣闊、更深邃、更美的藝術時空展露無遺。而旺盛的藝術生命力不僅與時代共唱和,而且空前得令人激動,終于有了一個繁榮的大市場,一個美好的前景。
曾經很不經意地看過六場歌劇《咫尺天涯》,先不說劇名本身的時空對應,就舞美的象征手法,海天一色、山水空濛、場景的不確定等,把“咫尺”與“天涯”意味得神秘而華麗,給人以恍若天外,又身臨其境般的美妙感覺。而思鄉之曲如歌如訴、時近時遠,既超然度外,又親歷如境……意遠與情近、明亮與朦朧、虛幻與真實……相應相諧,的確給人一種獨特的藝術感染。
藝術是人民的,藝術更是時代的。只有當藝術在一個更為開放的社會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取向,迎合了廣大欣賞者,才是真正具有了生命力的藝術。(未完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