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教育改革在不停地進行,自上個世紀以來,中國教育改革已經進行了十幾次之多,每一次的教育改革在理論方面確實是越來越完善、全面和科學,但是,中國教育的改革主要還是體現在學校教育改革中,或者說,中國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學校教育體制改革。其實,對于一個人來說,所受到的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給予的,因為一個人的一生,有約為20年的時間在學校里度過,而其他的時間都在社會中,而這20年當中,又有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里度過的。也就是說,一個人一生所接受的所有教育中,學校的教育只是一個人受教育的很小一部分而已,更大的部分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比學校教育持續的時間長而且大。家庭教育作為一個人受教育的起點,社會教育作為一個人受教育的目的和歸宿,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個人看來,這兩個方面的教育要比學校教育重要的多。人類學家林耀華先生認為:“現代的人們總是把眼光對準學校,以為學校就是教育,學校的改革就是教育的改革,這顯然是不全面的。”①林耀華先生的這段話,給我們的啟示非常大,我們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教育并非只是學校教育,教育的含義和內容是超越學校教育范圍的。而在更寬廣的教育范圍中,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自上世紀伴隨著學校教育改革的同時,中國人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環境有沒有根本性的改變呢?
許多現代教育的改革者認為,今天的中國教育無法教育學生具有創造能力,可是,在上個世紀更為“落后的教育”中,中國不是出現了像楊振寧、錢學森世界級大科學家嗎?難道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教育不比現在的教育差嗎?可是為什么那時能夠出現世界級的科學家而現在不行了呢?其實,縱觀這些科學家的人生就會發現,在他們的早年都有受到正面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且社會環境的教化功能在他們的身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個人價值觀、社會價值觀和世界觀。相反,他們在中學里的教育則是一波三折。就拿楊振寧先生來說,他的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都沒有完整地修完,當時的中國教育的中心由于戰爭不得不從北京天津移至西南聯大,這樣的遷移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當時的學生難以得到系統和完整的學習。但是我們也看到了,也正是他們這一代人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直到現在還在讓我們為他們而驕傲。
從以上的分析,我個人認為,中國的教育改革中有很大的偏誤,即好像學校教育改革好了,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當然不是。平心而論,許多的西方教育改革家都認為中國的學校教育是很好的,因為這種現行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學生在幾年當中就可以得到非常系統的知識,這一點在西方的學校教育中很難看到。因此,我也希望中國的教育改革能夠從家庭教育開始,并且延伸到社會教育中,讓社會能夠承擔起教育的職責。
相對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怎樣的特點和獨特作用呢?
首先,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是一個人受教育的起點和歸宿。任何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首先接受到的就是家庭教育,而其他的各樣類型的教育,如社區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等都與家庭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任何形式的教育都離不開家庭這一基本環境,即便是有特定教學場所的學校教育,也在現代化教育的變革中,更多的與學生的家庭情況密不可分。可以說,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中心。孩子從自己的父母那里接受最初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而這些價值觀和人生觀,最后必然要在社會環境中得到檢驗,應該說,社會教育中的價值觀念有著巨大的作用,它可以改變一個人從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所習得的所有價值觀念,從某種程度上說,社會教育中的價值觀念可以成為一個人最終的價值觀念。
其次,家庭教育是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的教育oc9uzi3k4RDlBRFTiG0O2Q==,多元化和個性化是社會教育的追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了解孩子,可以根據孩子的性別、個性、年齡等等特征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它擺脫了具體而統一的教育模式和手段,對挖掘受教育者的個性有巨大作用,這非常有助于孩子個性的發掘和形成,而家庭教育所體現出的個性化這一特點,也是孩子創造力的來源。盡管“因材施教”這一教育口號在學校教育中也呼喊了多年,而這恰好證明,學校教育在這一方面是缺乏的,這種缺乏和學校教育的特點有關系。學校教育有它自身的教育場所,這一場所與家庭和社會是分離的,而現在有更多的封閉式教育或半軍事管理教育等,這一類型的教育更加加大了學生與家庭教育環境和社會教育環境的分離。相反,現在缺少的是開放式的、與家庭和社會聯系更緊密的學校教育。而對于社會教育來說,由于現代社會的多元化和個性化趨向,也要求人的多元化和個性化,而不是單一的如學校教育追求的“考試性”人才。
再次,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是一種“生活智慧”的教育。雖然知識本身也可以轉化成智慧,但是這一轉化必須要以生活作為中介才能實現,而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這一方面有它們天然的優勢,即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就是在真真正正地實現生活中進行的教育,這一點學校教育無法企及。學校教育是以知識教育為主體的教育,盡管學校教育在教育口號中經常提出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價值觀教育等,但是,這些教育內容在實際的學校教育中是被弱化了的,而更多地追求知識的記憶、理解和考試。
教育應該進入到受教育者的經驗系統中,實現具體知識向智慧的轉化。“經驗是個體精神生活的巨大源泉,也是間接知識轉化為個體精神財富的中介,是構成個體認識結構的重要因素。”②經驗感悟是認識論的基本方法,也是本土教育的基本方式。現代教育多“重知識傳授,輕生活智慧”,但是,如果知識本身得不到個體經驗的認同,再多的知識也不能轉化為智慧,只能成為沒有價值的信息。
最后,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是一個人在受教育過程中社會化的自然展開,容易使人形成健全人格,而學校教育加快了人的社會化,它在人的人格形成中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打破的人格形成的自然發展狀態,容易造成人格的非良性發展。應該這樣說,在經濟發展中,我們可以追求跨越式發展,而在教育的發展中,應該避免跨越式發展,而更應強調教育的自然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一時的功利性追求,都是對教育的破壞,尤其是小學教育,在一個人的人格形成初期,小學教育有著關鍵的作用。然而,現在小學教育中的極強性的應試性教育,完全忽略了孩子在自然狀態下的發展情況,在對孩子的加速性社會化過程中,孩子也失去了自由與天性,這是小學教育,或者說是學校教育應當深刻反思的。
注釋:
①林耀華:《致讀者》,此文出現在莊孔韶所著的《教育人類學》一書中。莊孔韶:《教育人類學》,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②肖川:《現代化教育的特征與目標》,載《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6期。
參考文獻:
[1].林耀華.致讀者[J].此文出現在莊孔韶所著的《教育人類學》一書中.
[2]莊孔韶.教育人類學[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肖川.現代化教育的特征與目標[J].載《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6期.
(作者簡介:謝琴玉(1971-)女,甘肅臨洮人,八里鋪學區王家磨小學小教一級教師,主要從事小學教育研究。陳化育(1951-)男,教授,青海西寧市人,青海民族大學政治學院,主要從事文化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