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們的消費結構已經到了一個很狹隘的范圍,所以有必要改變這種結構。要想改變,就要改變消費主義的張揚的過度消費與短缺消費、非生態消費、奢靡消費與低俗消費等反倫理、反生態的消費結構,是消費結構適度、適宜、適道,大力提倡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和文明消費。只有在生態文化視野中科學技術對消費結構才能可持續消費。
關鍵詞:生態文化視野;科學技術;消費結構
一、科技進步影響消費結構的發展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消費結構作為生態文化研究的焦點,備受關注。科學技術作為人類創造幸福的手段,它必須從根本上與社會的發展相一致,這就要求消費結構必須符合規律性和目的性的存在。科學技術推進消費結構是生態文化對消費結構的要求,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新的消費結構。正如法國經濟學家薩伊所說:“把消費限定在一個過于狹窄的范圍,就會使人的不道德的資產所允許的滿足;相反,過多的豪爽的消費則會侵蝕到不應該濫用的財富”因此,把握好消費的度至關重要。所謂過度消費是指現實經濟條件與合理需要不符合,過分地追求感官滿足,超出了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費。主要表現為變態消費、揮霍的消費結果是浪費。過度消費之所以這樣大眾化、普遍化是由其內在根據的,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過度的消費傳遞著虛榮的信息,導致資源浪費、環境破壞,阻礙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過度消費的視野中,傳統社會所提倡的節約、儲蓄等美德在消費觀眾被認為是不利于刺激市場的生產發展,而這種過度消費不僅的到政府部門的鼓勵和支持,而且也是促進經濟繁榮的根本手段。成為經濟擴張的助推器,因而也就獲二代經濟上的價值合理性;從心理學角度看,過度消費使貪婪的心里表達。人和動物一樣,欲望是無窮無盡的,在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人不在根據生活的實際需要來確定消費數量,而是根據物欲來消費的,使人的欲求在心里得到畸形的滿足。從倫理學角度來看,過度消費被認為是幸福的象征,消費成為人的尊卑、貴賤、榮辱的衡量尺度,花錢和享受、炫耀和時尚變成人生價值實現的標志,以至于過度消費成為一種新的道德信仰,這就為過度消費培養起來一批不健全的消費主義人格,造成人與人之間不和諧,影響社會穩定,而且還為怎個消費時代的盛行提供了倫理支持。從發展角度來看,過度消費以犧牲人的全面發展為代價,只會造成人格組員和社會的巨大浪費。
二、消費結構合理需要科學的正確引導
技術的危害來自于對人們對科技的過度樂觀與膨脹,在近代技術進展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人們總是依賴新技術來解決技術造成的各種問題,卻造成更大的問題。人們現在已清楚地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給社會帶來的不都是福音,也會帶來許多消極的后果。科學就其本身目的而言,是一種求真活動,科學技術本身并不涉及怎樣從事科學研究、怎樣發展科學技術才有利于人類社會發展,不負責如何運用科學技術才是正當合理的和有價值的,即科學技術本身是無所謂倫理價值的。人類基于自身的需求,過度利用和消費自然資源,不但改變了地貌與水文環境,造成土壤、水和大氣污染,也造成生物棲息地的分割、劣化和消失,我們要由人類中心的利我想法,轉化為以自然為中心,強調人和自然必須共存共生,自然環境是人一部分,保護環境是自我實現的要求。以尊重合理地消費結構來角度來考慮,科學的引導需求與目的,才是一個正確的做法。工業革命后消費至上的觀念主導人類的行為,人類追求快速、方便、舒適、精美的天性,加上技術推波助瀾,讓消費市場更加活躍,消費于是加劇,社會快速生產,人也因此變得更繁忙。但是這種不合理的消費已經觸及到我們需要找尋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使人們的生活過的越來越沒有激情,基于這樣的情況,消費結構需要科學的正確引導,所以必須顧及效率、公平和永續性,考慮社會、健康、和環境后果,讓生活簡單純凈。滿足個人的需求,亦能確保技術社會的永續發展。
三、消費結構在科學技術影響下的價值訴求
生態文化對消費結果的要求,簡言之就是要促進消費思維生態化、綠色化,所謂生態化、綠色化的消費結構就是指我們人類對自然生態結構,無害的消費結構,是在滿足人本身的基本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基礎上、以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為前提的一種可持續的消費結構。它建立在對地球資源、環境、生態等所能承載力有限性的科學認識上,以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為時間取向,而不是對前工業文明時代的原生態型和生態維護型的消費結構簡單的認同與回歸,而是對工業文明時代生態破壞或者反生態型消費結構的揚棄與超越。為此,要批判和抵制 工業文明時代消費主義的消費主張,是消費結構適度、適宜、適道,在社會大力推行適量瞎浪費、綠色消費、文明消費等可持續消費結構,實現消費的經濟合理性、生態合理性與倫理合理性。
參考文獻:
[1][法]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