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學風正確與否的風向標,是學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環。新升本科院校要努力推動、促進校園文化的繁榮和活躍,為優化學校人文環境、引導大學生人格的全面健康發展、陶冶師生的情操、規范大學生思想行為提供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新升本科院校要正確把握校園文化的主旋律,積極引導校園文化健康發展。
關鍵詞:本科學校;升本;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大學校園人文精神的全面體現,是校園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大學文化、精神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近年來,隨著高等學校教育體制的深入,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在不斷地得到提高,很多的專科學校經過了評估的考核,升格成為了本科院校。專科學校升格成本科院校,不僅僅體現在辦學規格的提高,硬件設備的齊全,還應要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經歷一個成長和發展的階段。
一、校園文化對學校教育的作用
1. 何謂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按其本質來說,是社會文化的衍生品。是指在學校這個特殊環境下,由學校的全體師生長期共同創造的,以有利于學生成長和學校發展為根本宗旨,相互交融下經過不斷的揚棄而取得的各個領域的優秀精神和物質成就的總和。校園文化是社會先進文化的基因種子、重要源頭,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承擔著育人的職責,也承擔著引領社會文化的重要任務。
2. 校園文化對教育的輔助作用。校園文化能增加師生對學校的認同感。相同的文化背景能夠凝聚人心,共同的目標能夠使師生相互吸引、相互理解。從而“見賢思齊焉”,即產生相同或相近的思維和外在行為。校園文化所產生的集體榮譽感能促使全體師生形成一種極大地向心力、凝聚力。
校園文化能促使師生行為規范化。校園文化中的制度文化表現為校風、校紀、校規、校訓等,它是全體師生共同認可并自覺遵守的,蘊含一定的制度性和約束性,對全體師生的思想和行為起到一定的規范作用。
校園文化具有天然的教育性。能提高師生的民族文化修養,還是學術研究、人格錘煉、思想創新的動力。業務課程的學習將會提高學生為社會服務的知識技能,而在此基礎上積累起來的深厚的文化底蘊,逐步形成的成熟、健康、向上的人格特征,能使學生較全面地具備生存競爭和開拓創新的條件。
校園文化的火種作用。校園文化是一種種子文化,它不是單純地只能在校園環境下生存的溫室文化,而是會通過各種途徑與家庭、社會發CO4pITymWw7ASUFjIHzl7c+FyqMR1Qcz4Nr1nvfieBM=生千絲萬縷的聯系,繼而產生良性的互動,隨之影響社會文化。
二、新升本科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的優勢
1. 新升本科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定位上的后發優勢。校園文化是一種衍生文化,是社會文化的特殊形態,在校園環境內發生,以校園內的師生為活動主體,其核心是校園精神。特有的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人文“名片”,反應著學校的特點、面貌和個性精神。
我國的高等教育機構主要劃分為綜合性大學、專業性大學、學院、專科學校、職業技術學院和函授等。各個大學在辦學宗旨、培養目標和辦學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在此基礎上所衍生的大學校園文化也千差萬別。校園文化建設既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等物資形態,還包括學校的校風、校訓、學風、集體價值觀等意識形態。
從實體的校園建設景致到展現學子精神風貌的的學風活動,無處不在的校園文化,渲染著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新升本科院校不僅要在上述物質形態上有所提高,創造優質校園文化孵化器;還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學校定位,選擇構建適合自身的文化體系。新升本科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應該繼續發揮自己的優勢與強項,同時借鑒其他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的成熟經驗,以求突破。
2. 信息技術的發展助推校園文化的全面覆蓋。校園文化在新升本科院校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的助推。信息技術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現代化手段,拓展了校園文化發展的空間和渠道。使新升本科院校的校園文化發展踏上快車道。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新升本科院校共享最新文化理念提供可能。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使網絡成為了一座包羅萬象的圖書館、一座學術氣氛濃厚的大學校園、一座取之不竭的資源寶庫,學生可以在網絡上直接共享其他大學的校園文化,在這種虛擬的校園文化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學校發展的需要,有選擇地對其他大學的校園文化進行取舍。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新升本科院校交流校園文化建設新得提供便利。隨著網絡即時通訊工具的飛速發展,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都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交流溝通,不必拘泥于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同時,即時通訊工具還能及時傳達校園文化的動態消息,緊密聯系每一位師生,真正達到和諧校園,師生共建的美好局面。
三、新升本科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揚棄
新升本科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必然要對原有的專科校園文化進行揚棄,才能形成新的、符合本科院校身份的校園文化。專科院校由于學校規模小、辦學層次低、科研條件和能力較弱、學校品牌意識不強、聲譽不高等條件的限制,很難將自己校園文化的品位提高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高度,反映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上時,定位比較狹隘,主要表現在把豐富活躍課余生活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宗旨,把以文化娛樂為主的實體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主要內容,把校園文化等同于學生的課外活動。忽視校園文化與校園文化活動的區別, 忽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忽視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的統一,產生簡單世俗的傾向。在這個揚棄過程中,一方面是對原有專科校園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一方面是對其的否定和超越。
1. 揚科學規劃全面統籌之長,棄臨時拼湊漫無目的之短。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校園文化建設對于高等學校來說要成為常態性和制度性任務。
要通籌規劃。規劃是總領,是事業發展的路標。要樹立文化育人、文化興校的觀念,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辦好學校、完成培養人才根本任務的重要條件,給予高度重視。要制定校園文化建設實施綱要,并納入學校總體發展規劃。 在制定和完善規劃時,要把握三點:一是要堅持著眼長遠與立足當前的統一,既要體現戰略性,又要體現緊迫性;二是堅持量力而行和盡力而為的統一,既要抓優勢環節,又要抓薄弱環節;三是堅持強化領導和合力推進的統一,既要發揮學校的作用,又要發揮師生的作用。
培育學校特色,提煉學校精神,這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新升本科院校要提煉與辦學特色相符、充分體現學校歷史積淀和個性特征的學校精神。注重培養學校蘊含的品位和師生的內在素質。要認清學校的優勢,找準定位,保持個性,不跟風,不趨同,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打造文化品牌,樹立質量意識。品牌是大學的名片,是實力的標志。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品牌活動,要有四個特征或衡量標準,即思想的先進性、活動的獨創性、參與的廣泛性、時間的持久性。
2 . 揚上下結合搭建文化載體之長,棄生校分割各自為政之短。校園文化建設不是一人一力可以完成的,要全員參與。樹立師生共建校園文化的意識,培養師生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感,充分挖掘他們的積極性和主人翁精神。廣泛發動每位師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并從中接受陶冶、塑造,形成獨特的文化意識和文化品格。充分發揮共青團、學生會、學生社團等社團組織的作用,將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各有關部門日常工作中。要按照服務師生的要求,加大學校對校園文化設施的投入,為全體師生參與和享受文化生活創造良好條件,讓他們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中享受和美生活。
加大投入力度。高校要完善文化設施,如大學生活動中心、學術報告廳、校史陳列館以及其他文化娛樂活動場所等;加強校園景觀建設,充實文化標志,通過名人畫像、名人警句、藝術作品的點綴,體現校園精神文化,打造人文校園;通過廣播電視、校報學報、宣傳櫥窗、校園網絡的建設,占領主陣地,拓展主渠道,擴大覆蓋面;采取積極措施和政策導向,加強隊伍建設。抓好學生隊伍。大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主體力量中最積極、最熱情、最有生氣的力量,是校園文化最廣泛、最直接的參與者和建設者。
校園文化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它需要合適平臺的承載才能長久持續發展。新升本科院校應在如下幾個方面努力搭建文化載體。
創新載體,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動力。校園文化的載體是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發展變化并應運而生的,每一個載體的內涵和外延也是不斷豐富和擴展的。在實踐中,要緊扣時代脈搏,密切關注大學生的活動特點和消費熱點,找準切入點,創新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
活動載體。活動是校園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東西,既承載和體現著校園文化的內涵,也傳承和發展著校園文化的內涵。要在學校中廣泛開展高品位的科技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師生的業余生活,促進師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新升本科院校的校園文化活動不能僅僅停留在一般的趣味性與感官的愉悅上,應結合科學特色、專業特色開展較高層次的學術文化活動,提倡有品位、高格調的文化活動,不斷提升師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使校園文化活動更多地體現學術性、創造性和娛樂oUmC0/LYh/S1gc9goEknx85OEDy9TuuH0zs3OlSC6O0=性的統一。
社團載體。學生社團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建設一流校園文化的重要任務。學生社團的發展狀況往往標志著校園文化的水平和高度,同時,學生社團又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窗口,集中展示和突顯了校園文化的特質和追求。學校要把社團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載體緊抓不放,建立一批能夠滿足大學生多元化需要的著名社團,使他們成為學生活動的種子,校園文化建設的亮點。
媒介載體。主要包括校報、校刊、校內廣播電視、校園網等傳播媒體。在信息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特別要加強對校園網等新興媒體的建設,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要積極利用網絡開展正面引導,如網絡博客、網絡征文、網絡DV大賽、網絡視頻等等,用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占領校園陣地;
標識載體。即在學校的歷史和現實中對校園文化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人物、事件、器物以及校歌、校訓等,要充分發掘其文化含量和文化價值,賦予其與時代要求和學校發展相適應的新的文化內涵。
環境載體。校園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包括校園內的樓、橋、路、館等生活、學習、工作和娛樂設施以及地形地貌、山水植被等自然條件,雖然都是物質性的東西,卻都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的。校風、學風、教風以及學術氛圍、人際關系等學校軟環境,是學校在長期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校要根據學校實際,建設和利用校園人文和自然環境,發揮其育人的重要作用。
總之,我們要正確理解校園文化的內涵,認真思考新升本科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優勢與不足,把握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點,選準突破口,找準著力點,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從本質上切實提高新升本科院校人文環境和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基金項目: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于石家莊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
參考文獻
[1]王若杉.大學校園文化與創新教育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