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季平是我國著名電影作曲家,曾為50多部電影和數百部(集)電視劇作曲。自1984年為電影《黃土地》作曲以來,為《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烈火金鋼(上下)》、《菊豆》、《孔繁森》、《霸王別姬》、《活著》等影片作曲,所作音樂多次在國內和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影片《黃土地》講述了陜北農村的女孩翠巧自小由爹爹作主定下了娃娃親,她無法擺脫悲慘的命運,只能借助“信天游”抒發內心的痛苦。八路軍顧青是一名延安的文藝工作者,他了為采集民歌來到翠巧家。通過一段時間的生活和勞動,逐漸產生了感情,翠巧一家把這位“公家人”當作了自家人。
這期間,顧青大哥給翠巧講述了很多延安婦女爭取婚姻自主的故事,翠巧聽后,向往之心油然而生。善良又愚昧的爹爹要翠巧在四月完婚。顧青眼看著要離去了,翠巧偷偷在路上等候,她顧大哥帶她去延安,但顧青一時無法帶她同行,只好與她依依惜別。他答應會再回來,回來接翠巧一起離開,但是翠巧等不到那時候了。
四月,翠巧在完婚之后決然逃出夫家,駕上小船冒死東渡黃河,去追求新的生活。河面上水流湍急,一會便不見了小船的蹤影……
《黃土地》悲劇色彩濃厚,落后、貧困、閉塞、愚昧……世世代代束縛著這片土地上的男男女女,他們聽天由命,又怨恨自己無能為力,無奈只能按照老規矩去過。藍天黃土,千溝萬壑,莊嚴沉默,所謂人,在這片厚重的土地上顯得是那么渺小與無力。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這片貧瘠的土地用多么濃重的色彩都難以勾畫,用多么豐富的音樂語言都難以言喻,說它是真實地記錄,不如說它是寫意地潑墨,不僅形似,更氣韻生動。無論是畫面的捕捉,還是音樂的烘托,都自然醇美,形象豐滿。在寫實當中,追求內涵的表現,獨到地抒發內心、表情達意。天之廣漠,地之沉厚,命之薄賤,這正是人們對這片黃土地多年來的認同。影片又從另一個側面表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和人們從原始的蒙昧中煥發而出的吶喊和對光明的渴望與追求。其中所有的音樂都是圍繞著一首歌而展開,那即是《女兒歌》。
《女兒歌》是趙季平專門為《黃土地》創作的一首插曲,也是《黃土地》整部影視作品的音樂主題,在劇中由翠巧演唱?!杜畠焊琛穼儆趩味壳剑珹-B結構,共分三段歌詞。前奏由蘆笙突強后弱、漸強的長音引出,緊跟著管子悲涼、滄桑的旋律,二者搭配,立刻勾畫出了西北貧困地區壓抑的生存環境與翠巧孤獨、凄涼的人物內心世界,這正是作曲家的獨到之處,以往我們所理解的陜北音樂,特色的樂器當屬嗩吶,但嗩吶的奔放在這里是不太合適的,音色過于爆烈,悲情色彩較管子稍遜,故取此而棄彼;進入演唱,夾敘夾議的歌詞兼敘事與抒情,純樸自然、娓娓道來,尤其是結尾句“不想我的那親娘在想誰,在想誰!”仿佛主人公在追問蒼天,逼問命運,無奈之情,耐人尋味,久久不能相忘。電影中為翠巧配唱的是我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馮健雪老師,演唱中并沒有多余的做作與矯情,馮健雪老師掌握了科學的發聲方法,但在演唱民族歌曲時,她始終把民族、地域風格放在第一位,這樣的聲音具有超強的親和力;配器上使用傳統的民族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