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高師公共音樂教育的現狀出發,找出了一些存在的問題,同時也為高師公共音樂教育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并從學科建設方面談了一些個人體會。
關鍵詞:高師;公共音樂教育;問題;策略
一、高師公共音樂教育的目標
高師公共音樂教育是與專業音樂教育相對應的音樂教育方式。它不以掌握專業音樂藝術技能為目的,培養的不是音樂藝術的從業者,而是音樂藝術的高水平受眾。其教育目標是為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學生,提高未來社會勞動力的素質與能力,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二、高師公共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對公共音樂教育缺乏重視
公共音樂課被許多高師院校看成是可有可無的公共課,甚至有些學校根本就沒有開設或者停止開設公共音樂課。由于缺乏重視,導致教授這門課程的教師信心缺失,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挫傷。高師公共音樂教育的首要目標是揭示和培育學生對音樂的需要。這種需要要以激活心理動力、培養音樂審美興趣和審美態度為切入點,以培養主體的音樂審美樂趣為關鍵點,以主體形成對音樂的熱愛為歸結點。用一句簡單的話說,就是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樂趣和志趣。公共音樂課可以提高非音樂專業大學生的藝術的審美能力,提高個人綜合素質。
2、教材標準不一,沒有顯出區域特色,沒有形成科學的教學體系
我國地域寬泛,民族眾多。從西寧到上海,從烏魯木齊到三亞,從哈爾濱到昆明都有高師院校,但這院校卻缺乏統一的公共音樂教學體系和教材。在教學中,由于高師公共音樂課缺乏統一的教材,造成連鎖效應,相對也沒有統一的教學體系,更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造成學校之間、學生個體之間音樂素質差異大。信息社會資訊發達,課程資源豐富多彩,這為音樂教學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照。但是,作為公共課程,音樂教材應緊密結合學校地域、民族等特點,適應學生的智力與情趣。但在教學中多數學生在接受音樂教育后體會不到音樂給自己生活帶來的樂趣,更不用說形成審美能力。因此,應逐步形成內容穩定充實,并能結合和適應學生智力和情趣,顯示出明顯地域、民族特色的公共音樂教材。
3、課程教學內容基礎化,達不到大學音樂教育提高音樂素質、審美能力的需求
由于我國中學階段應試教育的壓力,許多中學雖然都開設了音樂課程,但事實上很多學校將教學計劃中音樂課程的時間讓路給其他文化課。造成了許多大學生在中學階段幾乎沒有認真接觸過音樂,部分學生的音樂素質不足,于是在上大學后的音樂課就變成了補習課。給學生補基礎的音樂知識,使課程內容基礎化。學校無法針對大學生的智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年齡特點和音樂素質的特點設置課程,也就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差,作為公共選修課的學校選課率低,達不到提高大學生音樂素質、審美能力的目的。盡管當前公共音樂課課程體系的已經有了形成文字的成果,但傳統的公共音樂課程體系往往強調知識、技能的傳授,要么教授音樂理論知識,要么就純粹進行音樂欣賞。對音樂在啟迪學生心靈、激勵、感染與凈化等作用的關注不夠,這就很難實現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真正目的。
4、教學內容與時代發展不完全適應
高師公共音樂教學,幾十年如一,授課模式還是以填鴨式教授為主。隨著時代的發展,針對中學階段教育,教育部近幾年出臺的了新課標來貫徹實施符合時代性的教育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但對于高校課程與教學,沒有相對應的新課標一說。但結合初中等教育的新課標,高等教育從中也可以吸收一些有益的內容。例如以學生為主體,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策略,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等等。所以,高師公共音樂教育也應該注意到與時代結合,良好的接軌新課標下的中學音樂教育,讓公共音樂教育真正做到有軌跡可循。
5、課程設置呈散點狀
全國高師院校,一般都開設了音樂專業院系。所以在高師公共音樂課教學中,任課教師都是由音樂院系專業教師擔當,基本沒有專業的專職從事公共音樂教育的教師。高師音樂課程的設置要按教師所擅長的專業來定,基本上是教師擅長什么就開設什么,課程之間顯得系統性不強。比如管樂老師會偏重西方樂器的欣賞,民樂老師則會偏重民樂作品的賞析,他們雖也會有涉及到音樂基礎理論知識的教授和其他類型的作品賞析,但缺乏內在聯系,涵蓋不全面,缺少循序漸進的層次。
三、在教育策略方面的思考
筆者結合自身曾經從事過公共音樂教學的經歷,對高師音樂發展有以下幾點思考:
1、在院系專業設置上要留有高師公共音樂教育的一席之地
在高師音樂專業院系中設立公共音樂教育教研室,配備專職的公共音樂課教師,可以讓教師專心開展公共音樂課的教學與研究。只有讓教師心無旁騖的專心對公共音樂教育進行全方位研究與規劃,才能讓這門課程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
2、合理選擇、整編教材,結合地域和民族特色進行教學
我國有五十多個少數民族,大多數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很多民族除了有特色的語言,更多是民族特色鮮明的藝術形式,歌和舞就是其中最顯著的代表。民族地區,比如藏族、維族、滿族等聚居地區高師院校可以在公共音樂課教學中加入注重當地民族音樂舞蹈的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擴充和延伸。不僅在課堂,這些民族歌舞的實踐活動還可以延伸到課外。藏族的鍋莊、土家族的巴山舞、鄂溫克族篝火舞等等都是集體參與性較強的舞蹈。在課外,讓學生參與有地域、民族特色集體舞蹈的排練與演出,不僅能推廣民族文化,還能增強大學生之間的凝聚力,增進友誼,提高高師公共音樂課的影響力。
3、通過科技手段,傾聽學生的聲音,課上課下均可互動
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今天,讓世界流行的眾多高科技產物迅速來到我們身邊。現在網絡流行的是用微博、Facebook聯系和交流,科技產品流行的是3G網絡支持下平板的PAD,還有智能的3G手機,有了這些產品,我們可隨時隨地的高速登陸網絡,交流與下載。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直接互動,課下可以利用學生都廣泛參與而且喜歡的微博等形式來互動,將自己對公共音樂課程的意見和建議可以不實名制的提出來,對教師改善教學方法,找到學生感興趣的切入點有不小的幫助。
4、基礎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并重
音樂基礎理論課是包括了樂理知識、樂感訓練、視唱練耳、音樂欣賞等內容于一體的綜合課程。其作用不僅在于豐富學生的綜合知識面,更在于對學生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有益。高師公共音樂課教師要通過認真講授,嚴格把關來保證學生具備扎實濃厚的基礎專業知識,同時密切結合當今社會的需要,重視實踐課程,讓學生在社會生產實踐過程中,參加藝術實踐活動,鼓勵學生求異、求新,不斷培養學生敢于創新的意識,勤于創新的思維,提高善于創新的能力。
5、課程內容和進度安排合理,不能讓課程太淺顯也不能讓課程太專業化
現在進校的都是上世紀90年代后出生的大學生。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人民收入水平的增加,許多學生或多或少接觸過樂器或者舞蹈,都具備了一定的音樂基本素養,有的學生甚至還具備較高的水平。在公共音樂教學,要兼顧音樂基礎較好的學生和音樂基礎一般,或者很少接觸音樂的學生,讓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夠結成對子,在進行舞蹈、器樂或者其他音樂實踐活動時能互相幫助,共同完成。因此,要注意課程如果內容太容易,一直都是教授眾所周知的內容,會讓有較好基礎的學生覺得無趣;課程如果太專業化,又讓基礎一般或者沒有基礎的學生接受不了,要注意因材施教,合理調整教學計劃。
在高師音樂公共課教學中,必須設置好公共音樂課程的內容、建立課程內容的與時俱進的更新機制、多開展學生廣泛參與的實踐課程、注重與地域及民族相關的課程內容設置、探索教育教學方法、傾聽學生的聲音與需求,才能提高非音樂專業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為創造全面發展的高水平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事實上,公共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音樂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