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相區(qū)別的一個標志就是書聲瑯瑯。朗讀,既是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也是解讀文本的重要手段,朗讀水平,還是衡量一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高低的重要標準。新課標明確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新課改實施以來,語文課堂上難聞讀書聲的現(xiàn)象有所改變,教師逐漸關(guān)注朗讀,朗讀重新出現(xiàn)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這是一個可喜現(xiàn)象。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語文課上,朗讀僅僅是一種形式,許多時候往往是為朗讀而朗讀,沒有真正起到它應有的作用。
朗讀,不是有口無心式的“念經(jīng)”。新課標指出,朗讀的目的是“在誦讀中增加積累,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lǐng)悟。”從閱讀教學的角度看,學生一遍遍的朗讀,就是在與文本及其作者進行一次次的“對話”,一步步地深入文本所營造的世界。目前,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朗讀教學與文本解讀脫離,成了一種與閱讀隔離的課堂教學形式。朗讀教學過程中,以下幾種現(xiàn)象是值得我們關(guān)注的。
一、目標高位化,只注重朗讀技巧的指導
目標高位化,是針對朗讀目標的設(shè)定而言。關(guān)于朗讀教學的目標,我們在不少的教學預設(shè)中是這樣表述的:“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表述,表面上看是一個目標,實際上則是確立了朗讀教學三個層次的目標,即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常常聽到老師們的要求:“請大家有感情地將課文讀一遍。”這樣的要求其實就是將孩子們的朗讀目標直接從最低位垂直拉升至最高位,毫無過程和思維的支撐,顯然不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對學生的朗讀要合理地定位,適當?shù)仄莆弧?br/> 教師在朗讀教學中,往往只注重朗讀技巧的指導,朗讀和閱讀兩張皮,朗讀并沒有真正為閱讀服務(wù)。朗讀的好壞,不僅僅是技巧問題,朗讀是一種理解,朗讀是一種體驗,朗讀的感情產(chǎn)生于對作品思想感情的體驗和語言形式的感悟。
二、評價虛無化,缺乏有效的朗讀指導
評價虛無化,是針對于朗讀教學的評價而言的。在課堂實踐中,老師們對于孩子們朗讀的評價要么是不評價,要么是機械簡單的評價,要么就是不適當?shù)脑u價。
教師在朗讀教學中,往往缺乏有效的朗讀指導。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是一味地要學生“大聲地讀”,籠統(tǒng)地要求“讀出感情”。而怎樣才能讀出感情,既沒有明確的要求,更沒有合理的建議,巧妙的點撥,具體的指導和必要的示范,有的只是反復地讀,機械地重復。這樣的朗讀,學生并沒有用心,用情去讀,只是有口無心地念著經(jīng)。
由此可以看出,課堂朗讀教學,不是隨意地安排,想到讀就讀讀,而是要把它看作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精心設(shè)計和安排。課堂上教師不但要給學生足夠的朗讀時間,而且每一次朗讀都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要求,在反復朗讀中,不但要教會學生朗讀的方法,而且應該引導學生逐層深入文本,體味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