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形式,是眾多教學環節中的最重要的一環。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課堂結構的優化,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要注重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有機結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尤其要巧妙設疑,命名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思維焦點凝聚到有待解決的問題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重導入,創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能否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調動學習的興趣,導入是關鍵。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上課后,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難于集中。我常常以學生的好奇心為課堂教學導入的切入口。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我設計這樣的導入:如果汽車的車輪是正方形、三角形、橢圓形,汽車能開動?請想象坐在這樣車輪的汽車的感受。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圓的認識”的學習中,七嘴八舌談論著坐汽車的感受……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氛圍,一石激起千層浪,觸發了學生探索知識的熱情,激發學生學習“圓的認識”知識的興趣。
二、重直觀、形象,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是低年級的教學,恰當地利用課本的插圖和實物,不僅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能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深厚的興趣,又分解教學的難點。如在教學減法的初步認識時,除了指導學生觀看插圖外,還利用實物作直觀演示,幫助學生理解“拿走”、“吃了”、“剩下”等詞語的含義,從而認識了減法的意義。
三、重操作,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小學生教學思維能力應以具體形象和直觀教育為主,注重操作,概念感知。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地使用適當的實物、教具引導學生觀察和操作,獲得更加具體的感情認識,為概念感知建立打好基礎,使學生有明確的感知。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周長》時,讓不憲政拿出先準備好的長7厘米,寬5厘米的小棒各2根,讓學生把這4根小棒圍成一個長方形,然后讓學生求出這個長方形周長。接著以六人小組為單位,根據自己的操作,討論怎樣求出這個長方形周長。學法:(1)7+5+7+5=24(厘米),(2)5+5+7+7=24(厘米),(3)5×2+7×2=24(厘米)(4)(5+7)×2=24(厘米),教師再予以歸納,小結,分析。最后引導學生優選出最佳、最簡捷的方法。通過操作、觀察等,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再通過討論、分析,從而加深了長方形周長的理解,也懂得了如何求長方形周長。
四、重課堂練習,靈活多變,提高教學效果
設計開放性的練習,對培養學生的審題和解題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大有好處。在教學中,教師要減少機械重復的產,適當增加一些開放性的練習。例如:在兩步應用題教學中,適當增加一些開放性的練習。例如:在兩步應用題教學中,教師只給出一個條件和問題,讓學生補充條件再解題,或只給兩個條件,讓學生提出問題再解答。例:西紅柿重225千克,比南瓜重150千克,只要學生補上一個問題,就能列出個確定的算式,求出一個確定的答案來,這樣補充的問題彈性較大,各層次的學生都根據題意進行思考,符合因材施教原則。如補上:(1)南瓜有多少千克?(2)南瓜比西紅柿輕多少千克?(3)西紅柿和南瓜共重多少千克?(4)西紅柿的重量是南瓜的幾倍?這樣設計,把知識教學和發展創新思維融成一體。雙如:我設計了一道樣的題目:根據所學知識,用“20、5、4”這三個數說一句話,比比看,誰說得多,說得對。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回答:“4個5相加是20”;“5個4相加是20”、“4的5倍是20”、“5的4倍是20”;“5乘以4是20”、“4乘以5是20”、“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把20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5”等等。通過學生思考、分析、理解,讓學生理解數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體現了教學的民主性,留給學生選擇余地和探索的空間,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課堂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城區河濱中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