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播音有聲語言創作內在表達技巧之一的情景再現在實際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只有充分調動創作主體的多樣的感受器官,利用心理學中的概念通感,才能多層次、多角度的實現對創作文本的深刻理解、對創作客體的較全面把握。
關鍵詞:情景再現;同感;互相溝通;深刻理解
作為播音有聲語言創作內在表達技巧之一的情景再現在實際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播音主持教材中,談到情景再現時基本上都是在強調創作主體視覺動態上的效果。比如,目前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的《實用播音教程》中對情景再現是這樣定義的,“情景再現在播音中具有特定含義,即:在符合稿件的前提下,以稿件提供的材料為原形,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場面、景物、情緒;在播音員腦海里不斷浮現,形成連續活動的畫面,并不斷引發相應的態度、感情,這個過程就是情景再現。”這個定義側重于從時間、因果的角度揭示情景再現的內涵,很明顯體現更多的是縱向、動態的特點。而在現實的有聲語言創作中,從橫向、靜態的角度入手常常能發掘出事物更為本質的特點,展現事物更為細膩豐富的內涵。那么,從橫向入手如何調動內心感受,憑借什么具體手段實現情景再現呢?筆者認為,只有充分調動創作主體的多樣的感受器官,利用心理學中的概念通感,才能多層次、多角度的實現對創作文本的深刻理解、對創作客體的較全面把握。
什么是通感?百度百科中這樣的定義。“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一、有通感才能使情景再現更深入、更接近本質。
下面就以一些具體的實例來鋪開分析。
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郁、語言洗煉,文筆清麗,極富有真情實感,他以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征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他的主要作品之一《春》。
其中有一段寫道:“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我們可以看到樹上花團錦簇,枝頭上盡是紅的、粉的、白色的各色花兒,還可以感受到,想象中枝頭上已經掛滿了累累碩果。春天的景象是繁花似錦的。
但如果我們再運用通感,我們就不僅只看到了滿枝頭的花兒,我們可以感受到它們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不停地想要努力地向前向前再向前,我們不僅看到紅色的桃花,更能感受到火一樣,炙熱、旺盛的,像火一樣散發出光和熱;粉色的梨花像霞光一樣,我們仿佛看到了日出、日落時天空及云層上因日光斜射而出現的彩色光象或彩色的云;白色的杏花兒像潔白的雪,靜靜地,成片成片的。一陣春風吹過,花瓣隨風落下,樹上、地上全都是各色的花,讓人不禁發出“那花兒多美啊”的感嘆。
“花里帶著甜味兒”,我們不僅看到了花兒的顏色(視覺),我們更聞到了甜(嗅覺),我們仿佛就聽到了有人在頌唱《春之曲》(聽覺)。“閉了眼”(器官,身體的行為),用心去靜靜地感覺和想像,“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樹上的花已經變成了秋天累累的碩果,大大地水蜜桃、黃色地飽滿地杏兒還有肉質細膩、多汁兒的大鴨梨。這些都是春天帶給人們的無限美好地感覺。
再看另一段:“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吹面不寒楊柳風”,當春天的陽光照臨大地,楊柳吐出了新綠,微風輕拂,吹到人們的臉上(觸覺),是那樣溫暖柔和(身體的感覺),已經感覺不到一絲的寒意了。接著朱自清擷取了一個生活化的令人倍感親切的比喻“像母親(視覺)的手撫摸著你”(觸覺),寫盡了春風的氣韻神情。
在上一段文章當中,我們不僅身體能夠感受到風吹到臉上的感覺,而且還有觸摸到身體之后的感覺,——溫柔地,是一種很舒服地感覺,這是春風特有的輕柔和溫暖,仿佛我們看到了自己地母親,慈祥地母親,眼中帶著笑意,花白的頭發在春風的吹拂下搖曳著,坐在家門口的陽光下,用她那長滿老繭,略顯粗糙的手,輕輕地、一遍遍地摩挲著孩子的頭發和臉頰,那種只有孩子才能感受到的、特有的、母親的愛撫,靜靜地仿佛回到了童年時光,不知不覺,在母親的撫摸和春光的照射下,即將進入夢鄉。
播音者通過情境再現,再結合通感,通過身體、聽覺、嗅覺等細膩的感受,通過合理的想象,將難以狀寫的春風的感覺表現的神韻透徹。
二、情景再現中的通感能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更鮮活
“感受是關鍵,是由理解到表達的橋梁。”是情景再現中重復強調的一句話,人的各種不同的感官,只能對事物某些特定的屬性加以認識,因此在人們從感覺、知覺到表象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各種感覺器官相通的過程。人類藝術活動的“通感”實際上就是人們的認識活動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通感,就是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使各種審美感官,如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互相溝通,互相轉化。錢鐘書先生說過,“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線……”。可見,通感廣泛的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象你看著滿園的春色,會哼起《春之歌》一樣。現實生活的文字的印記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記。
如果播音員平日里對于生活的觀察更為細致,更為豐富,那么,他對事物的感覺也就會越完整,通過他的感覺,受眾感受到更加豐富的事物和更加鮮活的人物。下面舉一個例子做更進一步的說明。
如《扁擔的故事》里,“說著,她放下擔子,脫了鞋,朝田埂上一擱,“嘩啦嘩啦”地淌進了泥水汪汪的稻田里。”我們可以看到單黎英的一連串動作,一邊說著話,一邊向稻田里去的情景。
如果我們再運用上同感,不僅能夠聽到單黎英的問話(聽覺),看到性格直爽,干活麻利的她很迅速的把鞋拖下,彎腰放鞋(視覺),“嘩啦嘩啦”(聽覺)淌進(觸覺)泥水汪汪的稻田里(視覺)。除此之外,還要了解這件事情發生的地點,和時間。再過過自己的感受,這樣在表達的時候,賦予稿件更加具體、豐富的色彩和真切、生動的形象產生。
要做到以上所說,就要求播音員要擴大知識面,注意感受和理解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自己的觀察力和分析力。同時作為播音員要有大量的閱讀和豐富的生活的體驗。任何體驗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是一種經歷,一個成熟的感知敏銳的播音員必然在全息的再現表達中最能于細微處見精神。在理解文字稿件內容的基礎上,使自己主動接受刺激,積極產生內心反應,這就是同感,使之融化在播音語言當中。
(作者單位:陜西廣播電視臺新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