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制度頒布至今已有11年的歷史,關于獨立董事作用的爭議一直沒有停止過。從各種實證研究看,中國的獨立董事制度并沒有為公司績效和公司治理規范化帶來實質性的正面影響。這意味著,中國的獨立董事制度有效行權的空間還很小。導致中國獨立董事難以有效行權的原因很多,但制度性因素是最應該引起注意的。
獨立董事比例過低。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的人數比例過低,他們就沒有表決權優勢,即使是明顯背離股東意志(主要是中小股東的意志)的議案,在非獨立董事(中國董事會的結構很復雜,除了獨立董事,還有執行(內部)董事、外部非獨立董事等)占多數的情況下,也很容易通過。盡管獨立董事制度已經建立11年,但1/3的人數比例仍然沒有突破。截至2010年底,中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的平均比例為36.89%,略超1/3。其中恰好1/3的公司比例達51.54%,低于1/2的公司比例高達94.61%,只有5.39%的公司其獨立董事比例超過1/2。很顯然,中國上市公司設立獨立董事還只是滿足于監管部門形式上的要求。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顯然不是為了科學的決策和監督而自覺和自愿設立的。
獨立董事設立目的不明確。獨立董事制度是美國人的創造,其目的是鉗制因公司所有權分散而可能引致的經營者過于膨脹的權力。中國公司的所有權結構是“一股獨大”,對于國有上市公司,大股東是國家(監管機構);對于民營上市公司,大股東是創始人或家族。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上市公司設立獨立董事的目的應該是制衡國家(監管機構)及創始人(或家族)的權力。同時,國有上市公司“內部人控制”非常嚴重,這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真正的國家股東(即公民)“虛置”而致。因此,中國設立獨立董事的目的又必須含有鉗制經營者行為在內。就是說,中國上市公司設立獨立董事的目的是雙重的,而難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獨立董事與監事會同設且職能重疊。英美等國家的公司只設董事會而不設監事會,設立獨立董事是要強化對決策者(執行董事和經營層)的監督;德國等部分歐洲大陸國家的公司由監督董事會進行決策和監督,管理董事會則在其監督下負責公司的管理事務,不再另設獨立董事;還有部分國家,如日本,則既有監事會又有獨立董事,但大部分公司,監事會和獨立董事是不會同設的,二者只能擇其一。顯然,只有在中國,獨立董事和監事會是同設的,而且二者的職能是重疊和沖突的,這種職能的重疊和沖突無疑會造成因各方希望“搭便車”而導致均不作為的問題。
獨立董事報酬無明確標準,其選任因董事市場缺失而不受聲譽資本的約束。中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的報酬一直沒有明確的標準,使得獨立董事的報酬高至幾十萬乃至上百萬的不在少數,還有很多獨立董事擁有公司股票,而且很容易變現。在這種情況下,獨立董事很容易變成公司高管的附庸而喪失獨立性。相比之下,美國的規定則非常嚴格。如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明確規定,如果獨立董事每年獲取的報酬超過10萬美元,董事會要對其獨立性進行評價,進而可能失去獨立董事職位。
在美英等發達國家,獨立董事大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其他公司現任高管,他們相對而言并不太注重報酬的多少,而是更關心他們的聲譽資本。聲譽資本會刺激獨立董事積極發現公司的問題并給予矯正,如若他們不能解決公司的問題,就很可能會受到商業新聞界、暢所欲言的股東(如機構投資者)的批評,使其聲譽大受傷害,進而很難再找到新的獨立董事職位和咨詢工作,甚至會影響他們現任的高管職務。研究發現,美國的董事市場是具有長期記憶能力的,即高素質董事的杰出表現會為他們帶來新的董事職位,而劣質董事離職后則不會被其他企業聘用。對于獨立董事同樣如此。當然,這里有一個前提,即董事和經理人市場的發育和健全。另外,高知名度的獨立董事不太注重報酬,并不意味著他們不要報酬,相反,給予與其知識價值相應的報酬是合理的。不過,在中國的現實條件下,這種報酬的給付者不應是經營者,而應通過股東大會討論后強制性執行,這樣可避免經營者滲入其中,從而影響獨立董事的獨立性。
總之,中國獨立董事制度的規范化還有較長的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