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一直以來中國山寨文化盛行,但中國公司已經在調整思路,更加嚴肅地加入全球的創新競爭,并正在成為全球的創新引擎。確實,在當前宏觀經濟背景下,中國的公司幾乎毫無二致地進行著調結構、謀轉型的努力。在此過程中,企業發展戰略自然要適當作出相應的調整,而創新已成為企業戰略實施中被頻繁提到的關鍵詞,它將幫助公司贏得核心競爭力。
一項公司調查研究顯示,很多跨國企業認為,中國公司已經頗具創新能力。45%的受訪跨國企業表示,部分中國對手的創新實踐與自己相當,或已實現超越。在三類創新戰略中,需求搜尋者的盈利能力和企業價值始終高于市場閱讀者和技術推動者。因此,眾多中國企業在不經意間成為了最強大的創新者。38%的中國企業采用該戰略,高于跨國企業的30%和全球創新1000強企業27%的平均值。在世界其他地區,需求搜尋者數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只有硅谷。中國企業正在將研發活動從本土拓展至全球,在國外建立新的研發中心。近70%的受訪企業計劃在未來十年開展海外研發;約53%的中國企業表示,它們正在與國外企業合作,有40%的企業計劃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
上述數據表明,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與以往相比較,有了顯著的提升。可見,創新戰略在提升公司績效方面的有效性是非常關鍵的。然而,把持了全球年度創新前列的企業依然鮮見中國企業的身影。不得不承認,中國公司的創新之路依然任重道遠。中國公司創新還面臨著怎樣的短板?如何加速趕上國際領先企業?《董事會》記者與美國博斯公司全球合伙人范賀文(Steven Veldhoen)進行了交流。范賀文常致力于為汽車和消費品企業改善企業創新和運營能力,他還投身于對全球創新網絡的研究。
《董事會》:據你們的研究,中國公司的理念創新正在提升,研發投入也正朝著價值鏈的上游發展,請談談具體情況。
范賀文:中國企業正在加大對研發中心的投入,不管是國內的研發中心還是海外的研發中心都是如此。中國企業也正在越來越多地進行應用性研究和基礎性研究。同時,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量也在快速增加,這個數字也是研發進展的一個指標。
絕大多數的中國企業已經在計劃進行海外研發,大致的海外研發戰略有三種:與國外企業合作、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以及通過并購實現海外研發。在創新領域,由于中國競爭對手的加入,跨國企業在他們的本國市場將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和挑戰。
《董事會》:就目前的情況而言,中國公司的創新能力體現在哪些方面?
范賀文: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快速決策的能力、迅速捕捉市場機會的能力、市場解讀更精準的能力,同時與利益相關方的互動也比跨國公司更多。
當然,中國企業也獲得了更多地來自于政府的支持,但這并不是中國企業創新的護身符。盡管政府的大規模研發投入有利于國有企業——尤其是電信服務等封閉或受限制的行業,但是在那些進入壁壘較低的競爭異常激烈的已開放行業中,例如家電、消費品、電子產品、食品與飲料等行業,一些中國品牌已在眾多洋品牌中脫穎而出。
《董事會》:在你看來,中國公司創新面臨著怎樣的壁壘?
范賀文:對于創新面臨的壁壘和障礙,跨國公司和中國企業都認為人才的獲得和留任、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不斷增長的成本是三大主要挑戰。根據我們的調查,在未來十年中,企業面臨的最主要的創新壁壘是如何保留住人才。人才挑戰將持續困擾企業,因為民營企業和公共部門對經驗豐富的科學家及研究人員的需求不斷上升,同時成本也在持續增加。如果中國不能迅速提升研發能力,那么將在2020年左右面臨研發人才的嚴重短缺。
雖然我們沒有深入去探討民企和國企的創新區別,不能一概而論,但民營企業比國有企業在市場敏銳度方面確實更具優勢。
《董事會》:那么,如何解決創新戰略中的人才短缺及成本問題?
范賀文:為了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企業必須及時重建自己的創新戰略和人力資源戰略。通過改進的招聘策略,更好的企業形象,和具有吸引力、因人而異的薪資薪酬,企業應該仔細去思考如何才能吸引到合適的研發人才。對于留住人才方面,企業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幫助人才進行自我提升、提供更具競爭性的薪資薪酬,以及給予人才更多的企業歸屬感。
至于成本,很大程度上與員工工資相關。就現階段來說,避免在沿海發達地區建立研發中心是一個節約成本的方法。但是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是,他們如果希望獲取到世界級研發水平的人才,從某種程度來說就需要支付世界級的、相對較高的工資,這個情況在中國也是如此。
《董事會》:關于創新,你對中國公司的領導者有什么忠告?
范賀文:中國企業創新的成功關鍵在于,當他們在成長和吸取一些國際最佳實踐的同時,能否保持住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的響應速度。換句話說,現如今促使中國企業超越跨國公司的創新競爭優勢,面臨著有可能會失去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