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克萊銀行被曝光操縱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短期內該行數名高層辭職,并將英國政府官員拉下水,同時引發了三大洲10余家監管機構對于20多家可能涉案的銀行展開調查,全球金融市場一片嘩然。
“暗示”與“誤解”
6月27日,因交易員卷入Libor操縱案而被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和美國司法部調查,巴克萊同意支付約4.52億美元達成和解。7月2日,巴克萊董事長Marcus Agius辭職,次日表示Agius將留任直到物色到新的董事長后離職,CEO兼董事Bob Diamond辭職,COO辭職。
隨后,巴克萊在英國議會委員會針對此事召開的聽證會之前發布了一批文件,將英國政府官員拖入丑聞的漩渦。文件包括Diamond保存的2008年10月29日他和時任英國央行主管市場的執行董事Paul Tucker(現任英國央行負責金融穩定事務的副行長)之間的通話記錄。Tucker向Diamond暗示說巴克萊無需將借款利率的報價(這一報價會被用來計算Libor)定得過高,Diamond向時任巴克萊投資銀行部主管del Missier轉述了這段談話后,del Missier“誤解”了Tucker的“暗示”,認為英國央行下達了指示,從而下令巴克萊員工降低Libor估算值。
事實上這一事件并非新近發生。四年前,《華爾街日報》的一系列文章對Libor可能受到操縱提出質疑。巴克萊近期承認,早在2005-2007年,該行向美國、歐洲、日本和加拿大等三個大洲多個國家中設定Libor和歐元區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的銀行小組提交報價數據時,曾把該行及其它銀行衍生品交易員的請求納入考慮范圍。
巴克萊是目前唯一出面解決有關操縱Libor利率指控的銀行,但此事件迅速升級為全球性事件,三個大洲的監管機構同時對參與Libor設定流程的逾20家銀行的行為進行調查,陸續發現了一些銀行曾通過不當方式尋求操縱Libor的證據。監管機構稱,在此次金融危機前,巴克萊銀行交易員就試圖操縱Libor以幫助獲利;在金融危機爆發初期,包括巴克萊在內的一些銀行曾提交過經人為調低的報價數據,來掩蓋自己在財務上遇到的問題,安撫恐慌的投資者。目前已知的受調查銀行包括花旗集團、德意志銀行、匯豐控股、摩根大通和蘇格蘭皇家銀行。UA51tvYtDY4f889fT0+IzJLSMlAgYS0gZJIemJY8Wm8=
被濫用的復雜性隨意性
Libor是全球350多萬億美元借款合約條款的基準,是800萬億美元的借款和衍生品確定利率的基礎。它是根據16家大型銀行每日上報的各自對期限不同、幣種不同的貸款所確定的借款利率水平計算出來的,衡量的是銀行相互拆借資金所需付出的成本。只能根據上報利率來確定Libor是因為,Libor每天產生150個利率,覆蓋10種貨幣和15種期限,上報利率的銀行對所有這些產品進行實際交易并依此確定一個利率的可能性都非常小。所以Libor的準確確定和調整都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即便如此,無論回購協議利率還是隔夜指數掉期都無法完全替代Libor,否則可能會導致利率被扭曲。
正是由于Libor編制方法的復雜性和隨意性,其制定過程多年間遭到很多銀行濫用。以巴克萊為例,它并不直接操縱Libor,而是利用自身偏低的報價去影響其他投行報價員對資金供求關系的判斷。具體過程如下:當某家大型投行報出一個低于預期的Libor時,其他人會以為這家銀行手里有充足資金可供拆借,不少會跟進調低Libor報價,讓自身融資成本更具競爭力。于是,Libor就這樣被“人為”地被調低。
批評人士認為Libor的編制和統計程序已過時且缺乏透明度。金融危機爆發前后,該指標的波動和有效性廣受質疑。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Libor持續下跌甚至低于聯儲基金利率本身,被認為是該利率受到操縱的一個可能證據。不少人指責Libor利率受到了人為干擾,遭到了較嚴重的扭曲,并不能準確反映市場利率,給投資人和機構帶來了誤導甚至造成巨大損失。2005-2009年,Libor受到多家銀行的操縱,這意味著數以百萬計的借款人就其債務支付過高或過低的利息。
銀行之所以長期暗箱操縱Libor,與他們遲遲不遵守中國墻(Chinese Wall)規定有關。所謂“中國墻”,是指一家大型銀行衍生品交易員和利率報價員不應存在信息交易與共享。不僅如此,不同投行利率報價員間如果存在信息交流的現象,也會引起操縱事件的發生。直到2009年12月巴克萊才建立“中國墻”。
更高要求銀行和監管機構
Libor操縱不是銀行業第一起價格操縱事件,但是性質最惡劣的事件之一。不久前摩根大通發生交易丑聞,對金融市場造成了強烈的震蕩,致使監管機構進一步強調加大對銀行的監督力度,并強令銀行提高透明度。此次Libor操縱案對銀行體系和監管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強化監管,完善Libor的形成機制。用來計算數以萬億美元抵押貸款以及為更大規模的衍生品確定價值的關鍵利率,其形成機制的確定和監管都掌控在一家協會(英國銀行家協會)手里,這種自律式的監管模式在此次事件中再次被證明暗藏危機。有人提出Libor不應繼續由英國銀行家協會掌控。由于設計上的問題,大幅調整Libor計算方式在理論上可能導致數十億美元合約失效的事實,表明Libor的形成機制需進一步完善。按照與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達成的協議,巴克萊同意了一項計劃,以“鼓勵”基準利率的發布者提高透明度和創建用于確定提交數據的嚴格方法,改進利率制定流程。此外,Libor及其他關鍵利率的基礎不應該是各銀行估計的自身拆借成本,以避免作假。
加強系統重要性機構內部風險管理和外部監管。這次事件暴露了銀行業高管一味追求盈利,而對公司內部風險管理缺乏關心。《金融時報》稱“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英美很多所謂的藍籌股企業,最高管理層不是看不到、就是未能制止大量極其惡劣的行為”。而行業監管者又過分信任高管的辯解說辭,在平常甚至事件初露端倪時,沒有保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來審查和處理。巴克萊表示,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曾就Missier與這些事件的關系展開調查,調查結束后該機構沒有采取任何法律行動。所以,“大到無法管理”和“大到無法監管”是十分緊迫的問題。由于本次操縱案全球十多家銀行涉及,人們懷疑這種有組織的市場操縱行為暗示了銀行業中存在卡特爾組織,銀行間正在結成正式或非正式集團合謀行事。監管者有必要重點關注那些缺乏價格競爭的領域,以及其他可能存在價格保護現象的資本市場業務,需要加強對高回報、低透明度的“暗池”的考察,并加強信息披露。
創建銀行內部部門間以及市場和政府間的“防火墻”。銀行內部部門間應創建“防火墻”,將利率提交者與交易員分隔開來,并由第三方對其利率制定過程進行定時審計。政府部門與市場間也應該通過制度設計來建立一座無形的“防火墻”。
對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的警示。從價格形成機制上看,Shibor與Libor大致相同。Shibor報價銀行團由16家商業銀行組成,報價銀行是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或外匯市場做市商,在中國貨幣市場上人民幣交易相對活躍、信息披露比較充分的銀行。目前,中國82%以上的拆借、回購交易都以Shibor為基準成交。這意味著,Libor形成機制的內在漏洞同樣存在于Shibor形成機制之中。因此,在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中國應該以Libor操縱案為戒,未雨綢繆,盡早對Shibor形成機制予以完善。
我國機構應提高對國際金融市場風險的防范。我國已有大量企業海外上市,部分金融機構開始在境外布點,多家機構持有海外金融產品。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也會通過各種渠道對這些“走出去”的國內機構造成影響。所以,我國機構應提高應對海外市場風險的能力,而監管機構也應在海外金融市場發生動蕩的同時對國內機構及時給予警示,應加強監管機構的國際間合作,加強信息交流,共同防范和應對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并遏制風險的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