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國務院轉發八部委《關于加快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指導意見》,專門強調“穩步推進金融國際化”。
個人之見,要實現金融國際化,主要有四個方面的重大挑戰。
在思想理念方面的挑戰,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國銀行金融要不要走出去,實施跨國經營?政府決策層、學術界和銀行界有些人認為,現在國內錢好賺,外資都爭先恐后要到中國來賺錢,干嘛要丟掉肥肉跑到國外去?再說國外經營非常困難,何必去受那個“洋罪”?這種思想意識不僅金融業存在,其他行業同樣存在。
要改變這種認識,就必須放眼世界。全球化時代的競爭本身就是既要努力占領國內市場制高點,也要去占領全球經濟制高點。你不走出去跨國經營,別人卻早就闖進中國來和我們競爭了。
最重要的是,人民幣要真正成為重要的國際貨幣,中國要真正成為國際貨幣金融的主導者,沒有銀行金融業的國際化是根本不可能的。曾有一個外國朋友和我討論到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時問我:你們是否真心希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這個問題的答案絕不簡單。要真心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就必須義無反顧的走出去和引進來,就必須全力實施中國銀行金融的全球化和跨國經營,同時將國內金融市場真正開放成為一個全球性市場。
第二個挑戰既是思想理念方面的,也涉及到制度方面的問題。那就是國際化、走出去、跨國經營能不能允許失敗,愿不愿意交學費?銀行和金融企業走出去,或者別的企業走出去,不可能立馬成功。然而,我國的銀行金融企業,不管是大銀行,還是小銀行,絕大多數都是政府控股,政府是大股東,董事長、行長和高管,都是國家干部,都有行政級別,本質是政府官員。他們領導的銀行金融企業走出去跨國經營,如果面臨巨大損失,政府主管部門能夠容忍嗎?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看看花旗、高盛、摩根和其他許多跨國金融企業,董事長和CEO上臺,都會給他一段時間的試驗,虧損也可以允許。1980年代初期,日本企業海外擴張,曾經提出過“三年不賺錢”。不僅不賺錢,還準備虧錢,以便理解和培養海外市場。我們有沒有這樣的心態準備?有沒有這樣的制度機制?有沒有這樣的容忍態度?
還有激勵機制,如何吸引和留住國際化人才的挑戰。當年日本銀行和證券公司到全世界各地擴張,都是以高薪吸引當地人才。譬如他們在紐約設分行,就請退休的紐約聯儲主席當行長,基本工資就是1000萬美元。到倫敦設分行,就請英格蘭銀行退休高官做行長,年薪數百萬英鎊。
我國銀行和金融業走出去,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建立激YDUwJ4xt04kyRDUtTP9mkYfN0/wTQdORbrbwZxmKP14=勵機制吸引國際性人才。一個優秀的金融人才在華爾街的年薪是百萬美元級別,如果我們聘請他擔任中國某家銀行的紐約分行行長,至少要付同樣的工資。否則,你怎么可以吸引到人呢?然而,現在國內金融業高管的工資與國外差距太大。董事長和行長不過百萬人民幣,還飽受非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夠大規模海外經營,讓海外員工特別是高級員工都拿數十萬乃至數百萬美元的年薪嗎?
如何培養一大批忠誠國家利益、又具有國際戰略眼光和人脈網絡的銀行家,同樣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挑戰。金融企業要走出去,最急需的是復合型金融人才。中國進出口銀行的董事長李若谷曾經說,銀行金融業走出去的關鍵是如何讓本土人才中國化,中國人才本土化。這確實非常困難。譬如,我們從國內派一些人到倫敦和紐約去,他們不僅要懂英語,還要熟悉當地的法律、風俗和經營環境,還要建立當地的人事網絡。
概括起來,銀行金融業走出去面臨的最核心挑戰就是一個字:人。具體一點講是理念變革和機制創新。沒有這些準備,中國銀行金融業跨國經營就是一句空話。
(作者系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本文只代表個人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