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千億俱樂部”里的央企相比,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科)的規模實在算不上顯眼,其2011年主營業務收入只有700億元。
相比之下,與它在同一棟大樓里辦公的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子),同期收入達1700億元。
不過,比較這兩家企業的凈利潤率,中國電科的盈利能力則高的多。
七年前,時任中國電科副總經理的熊群力從樓上搬到樓下,出任中國電子的董事長;六年后,熊群力又從樓下搬到樓上,擔綱尚未建立董事會制度的中國電科的總經理。
概括而言,兩家企業的運作思路不同。中國電科偏重加強產業集中度,中國電子著力提升產品品質。相同的地方,兩家企業都是科技型企業,科研成果如何產業化,是領導者必須面對的一道難題。
現實狀況是,中國電子身處競爭近乎肉搏戰的電子領域,而中國電科則占據電子信息高端領域。很大程度上,這得歸功于中國電科殷實的“家底”——47家科研院所。
在其10萬余名員工中,科技人員的比例高達55%,其中有1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65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集團旗下有1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研究應用中心、9個研發中心、20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在剛剛完成的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的對接中,中國電科的交會對接激光雷達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事實上,從“兩彈一星”、“載人航天”、“預警機工程”到“探月工程”,很多國家重要軍民用大型電子信息系統的工程建設,重大裝備、通信與電子設備、軟件和關鍵元器件的研制生產中,中國電科都扮演著主要的角色。
這些數字和榮耀,一方面給中國電科戴上了“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利潤率”的光環;另一方面,“技術唯上”的思路和氛圍,卻也可能成為其市場化路上的束縛。
2010年底,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聯合發布《關于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的若干意見》(業界稱為“37號文”),“軍民融合”和軍工科研院所資源的整合均是此文中應有之義。
有業界人士將“37號文”比作中國軍工行業“最后的晚餐”,認為“國家對軍工企業的改革大政方針已定,軍工行業相對封閉的格局必將被打破”。
的確,在當前市場環境下,“軍民融合”是軍工企業的大勢所趨,而科研院所的進一步整合則是軍民融合的一個必要基礎。
不僅在中國,世界主要軍工企業都在不斷向民用領域擴張。無論是洛克希德·馬丁、諾思羅普·格魯曼、還是波音防務、空間與安全集團,近年來都紛紛開始投資能源、電子、網絡安全等領域。
靠軍工積累技術,靠民品獲得市場,是國外軍工企業的普遍生存之道:通過國家對軍工產業的投資(或者是國防部的慷慨訂單),生成強大的核心技術,形成品牌效應,進而再把技術和品牌拓展到民用領域,做大規模、得到高技術附加值帶來的豐厚利潤。
全球軍工老大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CEO鮑勃·史蒂文斯曾說,軍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在于能用兩種不同的智慧和運作手法去平衡軍工板塊和民品板塊。
對于軍民融合的“平衡之道”,中國軍工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現在有些軍工企業的民品收入已經占比很高,但其中有部分僅僅是為了一個“好看的產值數字”,民品業務缺乏拳頭產品和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從10年前組建伊始,針對民品規模小、各研究院所單打獨斗的局面,中國電科就謀求實質性轉變,10年過去了,其民品收入已近400億元,旗下的一些研究院所也壯大到了幾十億,甚至近百億級的規模。
但在熊群力看來,規模并不能完全說明作為國內唯一幾乎覆蓋整個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的中國電科的實力。2011年5月,熊群力重返中國電科在做新的戰略規劃時,他將此前確定的收入目標調低。
有人批評他保守,但熊群力認為,對中國電科來說,如何通過集團層面的戰略統籌,形成更強的合力,將前沿尖端的技術,在為軍服務的同時轉化為能夠適應和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更為重要。“我們先要梳理好自己的業務,梳理清楚之后,規模是很自然的事情。”
上任一年,熊群力在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坦言:“對目前的中國電科來說,內部工作比外部工作要難做得多。”
在一個核心團隊大多是專家,不樂于也不擅長談市場、談銷售的企業里,技術產業化、市場化要如何推進?
在一個組建僅10年的企業集團里,其下屬科研院所卻大多有著幾十年光輝歷史。想在更高的層面,通盤考慮資源配置的問題,要如何跨越“先有兒子,后有老子”的歷史遺疴?
軍工企業內部的科研院所的整合梳理,涉及到多種利益的重新調整,一直是敏感話題,備受外界關注。一系列的信號顯示,軍工領域的更深層次變革已經漸次朝著軍民融合的大方向演進,中國電科也不例外。
融合的命題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曾對若干項軍用技術的經濟開發效益進行跟蹤調查,結果顯示,技術轉讓費與技術應用后利潤之比為1: 9。
當然,這只是一個美好的理論數字。并非所有軍工技術都能順利地應用到民品市場,如何把集中了高端人才、高端科技的軍工成果向民品產業轉化,不是一門簡單的功課。
在4月舉行的重慶高交會上,熊群力特別談到了從軍民結合到軍民融合的轉變:“‘結合’強調的是在開發形成一種產品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