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否認,人口問題是中國經濟的頭等大事。
中國“世界工廠”的美譽,仰仗的是龐大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以及大量非農產業人口的轉移。但現在,隨著人口老齡化、生育率下降,中國的人口紅利即將消失。在人口結構轉折的十字路口,諸多問題由此而生。
與改革開放前鼓勵生育的政策相反,當下持續的低生育率已經導致中國勞動力人口的缺失,而老齡化又引起社會負擔加重。在可以預計的未來,中國人口總量很可能出現負增長。面對這樣的處境,還沒有富裕起來的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所長蔡昉看來,“這個轉折點來得太快,給我們做反應的時間太短”。
兩個拐點的時間大考 《英才》:一邊是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一邊是民工荒,你如何看待當下的人力資本問題?
蔡昉:中國大學畢業生很多,潛在的技能水平高,但是我們的產業結構升級速度不夠快,還停留在產業鏈的低端。因此,對農民工需求非常大,進而出現了民工荒、招工難。但是大學生從事此類工作卻毫無優勢,也沒有意愿。能為他們提供崗位的高技能、具有創意性的第三產業發展緩慢。這就造成了結構性失業問題,人力資本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不匹配。
《英才》:你認為“民工荒”不必擔憂?
蔡昉:我認為這個問題不必過于擔憂。雖然“民工荒”造成勞動力成本上升,過去的競爭優勢就會下降。但如果我們在這個時間段上,逐漸用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去替代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價值鏈上不斷攀升,進而使產業走向比較發達的程度,這對就業壓力是一種緩解。
《英才》:那我們應該擔憂的是什么?
蔡昉:我擔憂的問題是中國的事情來得太快。與勞動力成本、經濟發展方式相聯系的有兩個轉折點:一個是“劉易斯轉折點”;一個是“人口紅利消失點”。中國的這兩個指標基本上是同時到達的。勞動力短缺發生在2004年,迎來劉易斯轉折點,隨后是人口撫養比降到最低點開始上升,這個點預計在2013年出現。
2004—2013年,只有9年的時間讓我們做反應。而日本和韓國這兩個拐點相差了三四十年,他們有足夠
長的時間進行產業升級和增長模式轉變。中國的經濟發展比別人快,生育率下降比別人快,人口轉折點也比別人快。我們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做反應,因此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對中國的潛在挑戰是非常大的。這個挑戰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有可能踏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英才》:反應時間的長短,會帶來什么樣的問題?
蔡昉:日本在人口紅利很強勁的時候,經濟發展的速度年均達到9.2%,但當它的人口撫養比降到低點,不再有很明顯的人口紅利時,經濟增速就降到了3.8%。在1990年以后,日本人口撫養比呈現上升的趨勢,即人口不是紅利而是負債的時候,日本經濟至今的年均增長速度是0.85%。
這種情況我們承受得起嗎?日本出現經濟停滯的時候已經是高收入國家了。如果我們陷入那種狀態,就叫“中等收入陷阱”。
當前,中國勞動力短缺,成本上升,傳統產業的比較優勢馬上要喪失了,但我們現在是一個未富先老的國家,還只是中等偏上收入,仍然沒有獲得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優勢,遠遠不在技術創新的前沿。所以處在很尷尬的境地。
《英才》:為什么中國的這兩個時間節點相差這么短?
蔡昉:這是我們的生育率下降特別快造成的。與計劃生育有一定關系,不過,生育率下降歸根結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前所未有,加上生育政策的效果,生育率下降比較快。
不會覆轍日本衰退 《英才》:對中國來說,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蔡昉:當中國不再是二元經濟(即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工業和技術落后的傳統農業同時并存的經濟結構)的時候,其增長的傳統源泉和引擎就沒有了。人口紅利沒了,單純地靠投入資本,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帶來的增長效應會越來越少。
現在,中國越來越接近新古典經濟增長,即唯一的增長來源就是技術進步帶動的生產率的提高。因此,我們必須轉到生產率提高的路上。雖然經濟減速是必然的,但我認為中國不會出現類似日本那樣經濟停滯的狀態。
《英才》:提高勞動生產率,政府和企業應該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蔡昉:這是最重要的問題所在。要提高勞動生產率,通常有三種途徑:一是提高勞動者素質,人力資本的貢獻任何時候都需要,但是相對來說貢獻比較小。因此,另外兩個途徑就很重要。
二是提高資本對勞動的比率,企業多買機器少雇勞動力,資本投入快于勞動的投入,這在指標上反映為資本勞動比率提高。政府出臺大規模的產業振興規劃、刺激方案,這些都是資本密集的產業投入。然而,這種途徑具有極大的不可持續性。在勞動力開始短缺后,不斷投入資本就會帶來報酬遞減現象。也就是說,連續不斷地投入物質資本,并不能保持生產率的持續提高。
第三個,就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依靠技術進步、體制改革和更好地配置資源。一個值得思考的案例就是日本。在人口紅利消失后,日本走了一條資本投入加快、重工業化的道路。結果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中,資本勞動比率的貢獻占到了94%,人力資本的貢獻也是正的,但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是負15%,沒有進步反而倒退了。因此,從1990年到現在,是日本失去的20年。
改革需要創造性毀滅 《英才》:在資源配置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經常會出現低效或無效率的現象,今后應該如何改革?
蔡昉:唯一提高效率的辦法,是讓有效率的企業活下來,讓沒有效率的死去。優化配置的結果是優勝劣汰,要有創造性毀滅的環境,使全要素生產率提高。
如果以就業、國有企業、維持GDP、保障稅收等作為借口保護一些該被淘汰的企業,造成經濟體中這種“僵尸企業”占比太高,有效率的企業就會相對減少,整體經濟的健康水平就大幅度下降。
政府要做的事,不是替企業提高資本勞動比率,而應該營造一個創造性毀滅的政策環境,真正讓有效率的企業活下來。只有微觀上的優勝劣汰,才有宏觀上效率的提高。從經濟邏輯上講,沒有競爭就不可能有效率,我們的出路就是不斷引入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