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對比中韓兩國的端午淵源以及端午文化傳承現狀,對中國端午節的民俗傳承過程中的欠缺之處作了深刻反思。
關鍵詞:韓國江陵端午祭;中國端午節;淵源;文化內涵;對比
一、韓國江陵端午祭的源流
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精神博大寬廣,影響深遠廣闊,對其他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影響,韓國申遺成功也引起我們深層反思,我們不得不坦然接受我們對傳統文化保護的缺失。
很多學者認為:無形遺產屬于全人類,韓國申報成功并非壞事;捍衛傳統文化僅靠“嚴防死守”遠遠不夠,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對許多亞洲國家同樣有很深的浸染,這無法以國界劃定。
首先,韓國端午祭很可能是從中國的端午節延伸而來。很多韓國學者表示:一方面,端午祭是韓國現存的規模與影響巨大的鄉土神祭;另一方面,端午祭是中國的重要節日流入韓國后本土化的結果。①韓國的端午節在公元八世紀中葉從中國傳入,江陵端午祭中沒有半點紀念屈原或伍子胥等人的痕跡是因為韓國的端午祭只是借用了端午節的名稱和時間,并把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放到這個節日里,替換了原來的內容。②有韓國學者也表示,江陵端午祭是大型的祭祀活動,毫無意義可言。因此,韓國人申請的“江陵端午祭”是一個特殊的民俗活動,而非端午節節日本身。
其次,韓國的社會是中國古文化的縮影。韓文中至今還保留著不少漢字,據統計,韓文讀音65%與古漢語讀音極為相近。韓國傳統的道德觀也極有影響力,他們仍守著等級秩序中的長幼尊卑,信守著女子的三從四德。我們且不論這些文化正確與否,而單就韓國人對古文化的重視程度我們便可看到他們對傳統的繼承和重視程度。
二、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有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是傳承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也稱“端陽”、“蒲節”、“解粽節”、“天中節”、“詩人節”、“龍船節”、“地臘節”、“女兒節”、“重五節”等,與春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的三大傳統節日。
端午節最初形成于戰國,經漢代的傳承、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趨于定型,有了吃粽子、劃龍舟等活動,并增加了紀念歷史人物的內涵。唐代以后,端午節主要按著魏晉南北朝的樣子傳承下來,并且沿用了“端午”之名。“端午”一詞的最早記載見晉人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④端午節的由來,說法不一。
其一,紀念英雄人物。最普遍的說法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如清代同治《巴縣志》所說:“至設角黍,鬧龍舟,吊屈平,楚俗也。”⑤還有紀念伍子胥說,紀念孝女曹娥說等等,無論哪種觀點,都反映了文化的人文積淀特征。
其二,圖騰祭說。吳越民族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其三,夏至的演變。端午節在許多地方又稱端陽節。可是,從其原來說,端陽節應該是源于夏至。⑥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記載有夏至食粽的習俗,隋人杜臺卿的《玉燭寶典》亦云龍舟賽為夏至節的主要活動內容。
另外,原始宗教的植物崇拜說,夏商周三代的蘭浴說也廣為流傳。都體現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精神,和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積淀。
三、端午節的習俗及保護策略
(一)我國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習俗活動多種多樣。其一,纏掛各種端午索。其二,用符圖驅邪。其三,廣泛采用菖蒲、艾蒿。其四,飲用藥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黃酒)。其五,吃粽子。其六,賽龍舟。湖北競渡亦十分壯觀,袁宏道《午日沙市觀競渡》詩中描寫了荊州沙市競渡的盛況。“金鱗折日天搖波,壯士麾旄鳴大鼉。黃頭胡面錦抹額,疾風怒雨鬼神過。渴蛟飲河貌觸石,健馬走阪丸注坡。傾城出觀巷陌隘,紅霞如錦汗成河。”⑦其七,姻親交往。端午突出的社交功能是姻親交往,因此許多地方又稱端午節為“女兒節”。
端午節豐富的習俗活動,同樣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避瘟保健與追念先賢是端午節傳承至今的節俗傳統。端午節在仲夏時節,疾病瘟疫流行,人們將五月五日看作是毒氣流行的惡月惡日,采取各種措施,“以禳毒氣”,全生避害。科學的發展消除了人們的“迷信”,但我們可以適應現代社會對其調整、創新,是其更好的為我們服務。江紹原先生在1926年提出了“公共衛生說”,就是極好的創新與發展。⑧只有這樣才能為傳統文化的復興提供契機與動力。
我們在梳理我國歷史悠久的端午節民俗活動的過程之中認識到,傳統的端午民俗對我們今天的民族文化建設仍然具有重要意義,需要我們的傳承與發展。
(二)中韓端午的文化內涵對比
2008年起,政府有關部門規定,端午節放假3天,人們自然記得吃粽子,卻再沒有什么值得親自參與的民俗活動了,隨著中國政府對傳統節日的日益重視,很多節日慶典正在悄然興起,而這些慶典能否喚起群眾的參與興趣也還有待探討。
韓國的端午祭,申報成功是因為他們的文化內涵是韓國民眾自發的民俗活動。中國的節日慶典民眾參與的環節還相對較少,這的確不利于端午節民俗文化的繼承與進一步發展。大部分百姓參與傳統節日的方式只是吃相應的食物,而未曾體會其中應有的文化或是傳統中優良的民族品格。
對此,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深刻思考:
1.政府應進行有效地管理和規劃
政府的意識和態度在民俗傳承中將會給予人民大眾以重大影響。這種影響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部分,但我們也應看到江陵端午祭中的“江陵農樂”等從瀕臨滅亡到復興繁榮的變化,1967年,韓國政府就將江陵端午祭列為國家重點文物第13號文件來進行保護,使這項民俗活動獲得傳承與創新。我們也看到,韓國每年的傳統活動,都有民俗學者積極介入。這種學術參與,也為傳統文化保護注入有益的智力支援,促成了積極健康的發展。這便是政府有效管理和規劃的成功例證。有他國的經驗在先,我們也應結合國情予以借鑒。
2.緊隨時代脈搏使民俗融入百姓生活
“端午祭”是韓國民俗學會前會長、中央大學教授任東權先生提出:積極開拓“保護”空間即“保存“以“存”為目標;“保護”以“養”為目標,這是對對象生命系統生態整體的保養與呵護,著眼于民俗生命的延續與發展。江陵政府和人民既用心守護“端午祭”的生命之根,又主動從現實吸取滋養,不斷開拓新機,最終實現了傳統的持續發展。
中國百姓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隨著時代的發展早已有了新的思路,這些都應作為民俗發展考慮的要素,歷史在不斷演進發展,有些民俗形式被拋棄已經成為必然,但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如何融入新鮮的、利于民俗傳承的新東西也是我們的政府和人民都應該認真思索的另一層面。
注釋:
①黃崇浩.中韓端午節祭之關聯性論略[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②劉石林.汨羅端午習俗與韓國江陵端午祭探源與比較[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
③鄒函奇.從中韓端午之爭談中華文化觀的樹立[J].中華文化,2010(6).
④中國地方志資料匯編(西南卷上)[M].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⑤陳久金,盧蓮蓉.中國節慶及其起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⑥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⑦江紹原.端午競渡本依靠.晨報副刊[C].江紹原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白琳(1991.1-),女,天津市人,本科,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李妍(1989.9-),女,吉林省通化市人,本科,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