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機械復制”理論是本雅明現代藝術理論中的一個關鍵論題,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書中,本雅明集中闡述了攝影以及電影等興起的典型現代復制藝術,在藝術復制方式、藝術價值以及藝術接受等方面的轉變和革命性意義,同時還將理論研究擴展到大眾文化范疇內。深入理解本雅明的“機械復制”理論對我們理解現代復制藝術和大眾文化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本雅明;機械復制;光韻;大眾文化
瓦爾特·本雅明是西方馬克思主義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通過提出光韻、經驗、震驚、藝術生產等一系列概念對現代藝術進行了獨特的思考。他力圖使藝術保持政治性和戰斗性,其中他的“機械復制”理論是他的現代藝術理論中最富原創性、最為人稱道也是最受非議的一部分。
一、機械復制與藝術
要全面理解本雅明的“機械復制”理論,那就不能忽視他對現代技術中不同復制方式的區分。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本雅明首先區分了兩種典型的復制方式:手工復制和機械復制。一般來說,手工復制不僅需要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而且難度大耗時多,因為手工復制需要掌握相應的藝術技巧,最重要的是手工復制品與原作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正是這種差距使得再精確的復制品都無法超越原作的藝術價值。但進入機械復制技術時代以后,人們可以對藝術品進行大規模的精確的復制,原作在眾多的復制品面前已經逐漸喪失了它的神圣性和神秘性。
現代藝術的發展似乎印證了黑格爾的預言:“我們盡管可以希望藝術還會蒸蒸日上,日趨于完善,但是藝術的形式已不復是心靈的最高需要了。我們盡管覺得希臘神像還很優美,天父、基督和瑪利亞在藝術里也表現得很莊嚴完善,但是這都是徒然的,我們不再屈膝膜拜了。①”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哲學家認為傳統藝術諸如古希臘古羅馬藝術正在由中心走向邊緣,傳統藝術形式在當今社會很難再產生出經典作品。而本雅明則認為傳統藝術的衰落并不意味著藝術的終結,新的藝術形式如攝影、電影等等在豐富人們視聽的同時也同樣能創造出經典的藝術作品。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藝術從單純的手工復制方式到大規模機械復制方式的變遷歷程。本雅明一方面看到了復制技術給藝術帶來的深遠影響——改變了傳統藝術獨一無二的存在方式,另一方面他也不否認由復制技術造成的藝術品韻味的消失——使其由膜拜價值轉向展示價值。
二、藝術光韻的消失
對于傳統藝術來說,機械復制在增加其作品數量的同時,也在從根本上改變著其審美屬性。“即使在最完美的藝術復制品中也會缺少一種成分:藝術品的即時即地性,即它在問世地點的獨一無二性。”②正是這種獨一無二性構成了傳統藝術靈韻的審美性。本雅明指出,在機械復制時代,缺少的正是藝術作品的韻味。在他看來,韻味的消失有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距離感”的喪失。本雅明是從時空角度對光韻進行描述的,“在一定距離之外但感覺上如此貼近之物的獨一無二的顯現”③藝術品產生的特定時間和空間,還有其流傳過程,這些都會給欣賞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距離,可以引發人無窮的想象。但是通過機械復制而產生的作品,因其可隨時隨地欣賞而破壞了欣賞原作時的那種膜拜心理。
其次,傳統藝術的神圣性被消解。在機械復制時代,復制技術已經超越了時空的限制。無論是古希臘的雕塑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都可以通過復制技術隨時隨地的展現在欣賞者的眼前,攝影師可以將任何想要記錄的影像留存下來。
三、藝術大眾化
本雅明發現隨著技術的發展,現代的藝術已經逐漸喪失了其膜拜價值,而是在逐漸滿足現代人近距離把玩、貼近生活、展示自身的需要,攝影技術和電影就是最有利的證明。“由于日益強烈的‘萬物平等意識’,當代群眾渴望物體在人性上和空間上更貼近自己,因此強烈的接受復制品以克服其獨一無二性。”④本雅明預言一種新的文化即將出現,這便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大眾文化。
1.為接受者提供豐富的資源。伴隨著機械復制技術的迅猛發展,那些曾經只有少數人才有機會欣賞到的藝術,現在已經從神壇走下了廣場,人們可以盡情的享受藝術帶來的審美樂趣。
2.強化接受者對作品的主動解讀。本雅明認為傳統藝術的自我滿足實際上會造成主體能動意識的減弱,而在技術發展的時代,機械復制的技術則提供給了大眾更多接觸欣賞對象的機會,由于大眾所具有的人生經歷以及個人能力的不同,必然造成對不同作品甚至一件作品不盡相同的看法和理解。這種現象在整個藝術發展的歷程中是具有革命性力量的。
結語
總之,在機械復制時代,本雅明為我們構建起了一種新的觀念,這對我們對藝術本身性質和功能變化的研究是極富有啟發性的。著名學者王一川曾對本雅明做出這樣的評價:“本雅明力圖使藝術保持政治性和戰斗性,這種追求難能可貴,特別是在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反抗性日漸衰退的年代。⑤”
注釋:
①黑格爾.美學[M]第一卷.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②③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王才勇譯.南京:江蘇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