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的大背景下,社會對文化人才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同時在對傳統文化的延續和轉型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藝術院系在文化藝術人才、文化藝術創造力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如何提升自身藝術價值、如何更好的參與社會文化事業建設將是高校藝術工作者的重要研究方向。
關鍵詞:高校;藝術院系;社會藝術實踐
藝術實踐是高校藝術院系自身體系建設和參與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引導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合格藝術人才應該是藝術院系自身環境建設的重中之重,同時,在促進社會文化建設大繁榮的國家文化建設大背景下,作為國家文化人才培養的前沿陣地——高等藝術院校,更應該勇于實踐探索,努力將藝術教育的理論知識通過社會舞臺運用到社會文化發展中去,將高校高質量的、豐富的藝術資源轉化為促進社會文化繁榮的重要力量。藝術實踐作為藝術理論知識轉化為藝術行為的最重要方式,必將是各高校藝術院系認真研究的前沿課題之一。
一、社會藝術實踐的目標與動力
政治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經濟是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過來又促進經濟基礎的發展。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基礎得到了空前長足的發展與進步,國民經濟出現了舉世矚目的欣欣向榮景象。這就給上層建筑領域中的文化藝術提出了適應其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就深化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研究問題進行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在時強調,“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一定要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胡總書記為我們的工作確定了明確的奮斗目標,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高校藝術院系是先進文化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寶庫,是傳播先進文化的生力軍,它責無旁貸地承擔起用先進文化去教育人、感染人,去推動經濟基礎更好更快向前發展的責任,而藝術教育則是各種教育活動中最為直接且能滿足社會精神文明建設需求的教育方式。所以高師院系藝術實踐是實現傳播先進文化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必由之路。
只有用好了社會藝術實踐這個重要手段,師生們才能有效的投身到火熱的經濟、文化建設第一線上去,才能增強與人民群眾的感情、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國情民意、才能吸收到更豐富的社會營養、才能在國家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中樹立自己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并確立自己的發展目標,同時更能激發不斷學習的動力 ,進而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服務于社會主義經濟、文化建設的先進文化產品。
二、社會藝術實踐的作用與功能
高校藝術院系無論在藝術素質、藝術層次、還是藝術資源、藝術氛圍等諸多方面,都具有其它非藝術院校無可比擬的獨特優勢。社會藝術實踐則可以使他們這一獨特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是推動我國基層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基層文化藝術事業,隨著經濟基礎的強勁提升,雖有了相應的發展,但畢竟還是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下里巴人”文化占據主要地位、扮演主要角色。這與日漸溫飽、逐步小康的人民大眾對更高一步的精神生活的期盼與渴求相距甚遠,因為大眾不再滿足于“下里巴人”而向往“陽春白雪”這是隨著時代發展出現的一種新的精神需求。
高校藝術院系精神產品的產出與基層文化生活的需要之間,其實就是一種供求關系。我們的目標是實現供求平衡。社會藝術實踐,就是實現供求平衡的橋梁。“供”,應當積極主動,服務大眾,而不能讓人民大眾處于被動,乞求的地位;“求”,是需求,猶如我們需要衣食住行一樣不可缺少。一切種類的文學家、藝術家,一切種類的藝術院校,有責任、有義務去滿足我們的衣食父母——人民大眾這一正當需求。只有認真做好“供”的工作,我們的藝術院校,我們的藝術家才具有存在的意義,才能夠實現其存在的最大社會價值。
做好“供”的工作,一方面是將“陽春白雪”奉送大眾欣賞、品鑒,使人民大眾得到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則是承擔起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下里巴人”藝術品的提升指導工作。做好“下里巴人”向“陽春白雪”的轉化工作、使人民大眾所創作的作品在教育意義上,藝術品位上都能得到全面的提升。對基礎文化藝術事業的健康發展起好強力的推動作用。歸納起來就是技術上的指導作用于用精神產品為人民服務的功能。
三、社會藝術實踐的實施方法
上世紀下半頁,曾有針對教育領域的一個說法,叫“開門辦學”。我們無須去對它進行歷史評價,但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希望擺脫學校是唯一教育空間的傳統觀念,是具有開拓性的積極意義,值得肯定。
高校藝術院系的社會藝術實踐,則與之說法有點不期而遇、不謀而合。它就是拓展學校教育空間的重要途徑。
大學,在智力資源、理論存儲、技能培訓、設備設施、知識交流等方面無疑是重要的場所。但它又有其局限性,與廣大的社會空間相比,則無可比擬。社會藝術實踐這一舉措,則可以突破狹小的校園空間,而使師生邁向廣闊的社會大環境。在這個環境里,不僅可以將自己所掌握的理論知識、技術技能用來服務大眾,接受人民大眾品評、檢驗,而且可以零距離地接觸工人、農民、軍人、學生等,從他們的身上接受教育。體驗生活、感受民情、了解民意、采風學藝,吸取養料、艱苦奮斗等,這些構建學子們崇高精神境界的無價之寶,只有在廣闊的社會環境中才能獲得。這也更進以一步說明了,高等師范院、系運用社會藝術實踐這一舉措,拓展教育空間,其意義是多么重大。同時還說明了,學子們想要使自己所學得的知識實現社會價值最大化,要想創作生產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精神產品,不沖出狹小的校園,邁向廣闊的社會大課堂,顯然是不行的。
四、社會藝術實踐是高校師生提高專業能力的重要平臺
高校藝術院系師生所擁有的知識和創作的藝術作品,在沒有走上社會大舞臺,在沒有與人民大眾相結合之前,就不能體現它的價值,也不能確認它的好壞優劣,更談不上發揮它教育人民、喚起大眾投身火熱的社會發展的作用。而社會藝術實踐,不僅可以完成從學校到社會、從課堂到生活的轉變,而且可以完成藝術作品由精神變成物質的跨越,還可完成由死的理論轉變到活的使用價值的飛躍。
通過師生的社會藝術實踐,他們可以在人民大眾的“考場”上,發現自己在做人上、思想上、觀念上、情感上與大眾的距離,還可以發現自己的作品與人民大眾的期許之間存在多大的距離。這些發現將會使師生們在“德藝雙馨”道路上方向更明確,對他們政治思想和專業能力的提高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社會藝術實踐是高校藝術院系師生提高專業能力的重要平臺。這個平臺,不僅為他們將自己的產品進行千錘百煉提供了機會,而且能夠使他們從人民大眾火熱的生活中找到自己藝術創作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源泉和靈感。
五、社會藝術實踐是全面整合高校藝術資源、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高等院校中蕓蕓學子,并不乏具有藝術天賦和藝術愛好的學生,他們由于各種原因并未就讀藝術專業或沒有機會參加各種藝術活動。其中多才多藝、愛好廣泛、天資不錯的學生,因缺乏系統的藝術專業學習與訓練,而不無遺憾。盡管如此,由于現代傳媒技術的高度發達,使他們在學習本專業的同時,也能夠從不同渠道獲取他們喜歡的藝術知識與能力。我們并不難發現許多非藝術院校畢業卻有著不錯藝術造詣的年輕人,活躍在演藝界的舞臺上。這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藝術資源和社會財富,是不應當被忽視或被遺忘的人才資源。
綜上所述,高校藝術院系通過藝術實踐這一平臺,不僅加強了自身藝術方面的建設,同時也能夠利用其具有的文化藝術優勢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中去。這是一種學習的方式,更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發展模式。只有不斷的加強高校藝術實踐活動,才能將理論與實踐牢牢的相結合,才能更加主動的思考高校藝術院系發展的新路子。
參考文獻:
[1]侯新蘭.高師音樂教育實習的改革與實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
[2]陳勝國.試論高師院校音樂專業學生藝術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D].湖南師范大學,2007.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