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城市雕塑的規劃和建設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但是城市雕塑的藝術監督與管理則顯得嚴重滯后和不足。本文以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主題性紀念雕塑“忠魂頌”為實例,談談我國藝術監督與管理在城市雕塑建設項目實施中的創造性作用,尤其在城市雕塑前期調研,題材的選擇,空間表現,以及實施的過程中發揮藝術監督與管理的作用。
關鍵詞:城市雕塑;藝術監督;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忠魂頌”
一、城市雕塑與藝術監督
二十世紀四五年代后,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城市中出現了大量襯托和營造建筑周圍環境的雕塑和繪畫作品。城市雕塑藝術置于公共空間,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無形間對公民的審美水平產生積極的影響。城市雕塑藝術的功能不僅體現在妝點城市、改善公共環境、彰顯地域文化和時代精神諸方面,而且也體現在傳播美學、熏陶公民、普及美育諸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它也是城市靈魂的最好象征物,體現了雕塑藝術家在個性化城市文化背景下對城市、社會、藝術的認知和理解。
建國以后,我國經歷了多次規模較大的城市雕塑建設。我們需要建立一批紀念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的人民解放軍形象,雕塑無疑成為表現重大題材且富有藝術沖擊力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1982 年成立全國城市雕塑規劃組和全國城市藝術委員會以后,各城市紛紛興建大型雕塑作品,使城市景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鑒于此,城市雕塑藝術如何親近大眾但同時又不削弱其作品的藝術性,這便是擺在我們城市雕塑監督與管理者的面前迫切解決的問題。1982年2月25日,中國美協定稿《關于在幾個全國重點城市進行雕塑建設的建議》,并得到胡喬木、趙紫陽、古牧等中央領導人的批示和意見。該建議明確提出了城市雕塑的規劃單位主管部分為國家城建總局。同時,還給予資金的支持,并建議管理人員的組成、管理方式。藝術監督注重城市雕塑藝術質量的管理,從宏觀層面統籌中國城市雕塑的發展,結束了中國城市雕塑長期無序的發展狀態,推動著城市雕塑事業在良性軌道上迅猛、健康地前進。
二、大型城市雕塑的監督與管理——以南京雨花臺主題性雕塑“忠魂頌”為例
1.前期基礎資料的搜集與調研。為了使南京雨花臺主題性雕塑“忠魂頌”與“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這些歷史沿革與主題相切合,我們的城市雕塑設計、監督、管理者非常注重前期資料的搜集和調研。為了使得雕塑形象更加符合歷史,符合南京的文化,我們的雕塑設計、監督管理者翻閱了大量的文史資料,熟悉南京的文化,通過走訪烈士的家屬,座談等等形式,了解相關的情況,同時我們的監督團隊還組織實地考察當年烈士監獄的地點,就義地點等形式,獲得真實的感受和素材。
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韻,一部青史鑄千秋圣臺。六朝古都成為設計者們首先關注的離世文脈。從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這一帶傳禮授農算起,雨花臺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1927年以后,雨花臺淪為國民黨統治者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場。
2.城市雕塑規劃建設中在雕塑題材的選擇中的創新。藝術管理和監督者在協調題材、主題與城市文化內涵關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也使得我們能夠看到《忠魂頌》雕塑較為新穎的造型語言,藝術手法,材質等表達方式。
城市雕塑從題材、功能上有紀念性雕塑、趣味性雕塑、商業性雕塑之分,其中紀念性群雕在城市雕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主題雕塑“忠魂頌”則選擇了重大的歷史題材,用鮮明的語言、來緬懷故人。這座群雕讓我們了解南京城市文化歷史,增強城市的自豪感和歸屬感,同時也使我們對南京遇難烈士的沉痛緬懷和哀悼。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主題雕塑“忠魂頌”是一系列的歷史故事組成。《忠魂頌》浮雕,立于《思源曲》東西兩側,長20米,高3米。該主題雕塑各有5幅名為《忠魂頌》的大型浮雕,主題分別為“獄中斗爭”和 “刑場就義”,藝術地再現了英烈們威武不屈、悲壯卓絕的風采。
3.城市雕塑規劃建設中藝術監督與藝術表達和空間方案的確定。黑格爾在《美學》一書中指出:“藝術家不應該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慮把它擺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構思時就要聯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間形式及地方部位”城市雕塑設計管理和監督者要對大型城市雕塑的表現有一整套設計方案。
在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主題雕塑《忠魂頌》的表現上,藝術設計監督管理者選擇淺浮雕,高浮雕、主體人物甚至接近圓雕這樣一種表現方法,層次分明的表現了英烈們不畏犧牲的精神的畫面。淺浮雕,是一個個歷史畫面,高浮雕顯得張力十足,尤其使用大塊面使得人物的精神。整個浮雕上面有一條波浪形的線條,不僅讓人感受到人類歷史長河這樣一個發展的過程,一條圓潤的蕭條也使畫面得到的完整的統一。《忠魂頌》采用大理石作為材質,使得這樣的題材更有歷史的厚重感,但是藝術監督同時也提出雕塑的要用暖色調作為主題色,增加雕塑的感染力,整個群雕顯得渾然一體。這樣的整體性正如格式塔心理學派認為:“整體在先,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假如不能把握事物的整體或統一結構,就永遠也不能創造和欣賞藝術品”。
參考文獻:
[1][德] 黑格爾.朱光潛譯.美學[M].商務印書館,1986.
[2]劉先覺主編.現代建筑理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江蘇省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