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度報道是一種系統反映重大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深入挖掘和闡明事件的因果關系以揭示其實質和意義,追蹤和探索其發展趨向的新聞報道方式。本文從多樣化的話語功能、以勸服性修辭作為組構話語策略和如何建構視角三個方面,對以深度報道為代表的具有復雜結構的新聞,從敘事及其功用方面進行了話語分析。
關鍵詞:深度報道;新聞;話語分析
作為一種信息的傳達機制,話語承擔了兩種類型的溝通功能:一種是描述外在的事物和種種景象,法國理論家熱奈特稱之為“顯示”;另一種是表達說話者的主觀態度,熱奈特稱之為“講述”。就新聞的敘事話語來看,盡管兩者不能截然分開和對立,但是,具體的話語活動通常有所側重。總的來說,敘事話語可以劃分為“以敘述事實為主”和“以表現情態意念為主”兩種向度。
從新聞話語分析中不難發現,第一類的描述性話語以敘述事實為主,它的功能是“顯示性”的;而第二類的建構性話語和第三類的暗示性話語則有明顯的主觀性,是一種以表現情感意念為主的話語形態,其特征是“講述性”的。
一、多樣化的話語功能
深度報道之“深度”,既來源于事實本身,也離不開記者對事實的開掘。前者要求以客觀、公正的原則,陳述事件,列舉數字和細節,其話語形式通常是“描述”;后者則強調記者主體傾向的滲透,在立場與視角的統攝下,以情感意念涵化事實,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和價值判斷,因此其話語形式是“講述”。一般來說,真正優秀的深度報道其話語形態往往是多元而豐富的,參差、變換的話語風格能夠反映記者的筆力與才情。
深度報道在敘述中基本上采用引述與闡釋、陳述與議論、主觀與客觀等不同話語交替轉換的筆法,也就是描述性話語與講述性話語輪換展開的敘事方式。正是因為這種“轉換”或“輪換”,使不同的話語功能得以發生,并構成了行文生動、奇崛多變的審美效果。
二、勸服性修辭:組構話語策略
新聞的勸服,需要借助必要的修辭。從方法論來說,新聞修辭不僅限于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相反,它還包括為增加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合理性、正確性、精確性和可信度而使用的策略手段。這意味著,勸服性修辭涉及話語分析的所有層次。
新聞的勸服性修辭告訴人們:為了讓受眾注意、理解、再現、記住、最后接受,以至與他原先的認知體系融為一體,新聞話語本身就需要作進一步的組織。這種話語組構也有一定的策略性手段,譬如,解釋性報道中,為增強新聞的勸服力,記者經常運用的修辭策略包括:大量使用數據、選擇消息來源和實證材料(抵觸性內容被貶低或完全忽略)、描述事件時采用與意識形態一致的視角、有選擇地利用可靠的、官方的、廣為人知的,特別是有較高可信度的個人、媒體和機構的觀點、介紹相近而具體的細節、引述目擊者或直接參與者的話以及描述情感反應或進行情感吁求。而在調查性報道方面,央視《新聞調查》的經驗是:主題具體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細節化,“用個性化的人物講故事,從故事中反映事件,由事件揭示內涵”。
三、建構視角:呈現文本的“召喚視野”
所謂“視角”也就是一部作品,或一個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敘事角度是一個綜合指數,一個敘事謀略的樞紐,它聯結著誰在看、怎樣看、看到何人何事何物、看者和被看者的態度如何,要給讀者何種“召喚視野”等問題。由此看來,視角,實在是敘事理論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詞。
深度報道中,由于記者的社會立場、情感態度、觀照方式、敘事手法等差異,文本中的視角也會呈現出各自不同的差異。它不作明言,卻又無所不在,期待讀者能夠通過各種透視角度綜合發現文本的意義,使之進入某種召喚性的結構之中。因此,無論哪種深度報道的寫作,記者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建構和調動視角,借助具有表現力和暗示力的敘事謀略,以展開一種獨特的視鏡。僅從敘事角度看,視角操作至少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視角定位。視角作為敘事理論中的重要問題,也是如此——內容與形式、目的與手段已完全融合成一個有機體。
(2)視角切入。也就是做哪個“點”和從哪個角度突破的問題。當記者開始敘述的時候,實際上面臨著許多“點”和“角度”的選擇,但其中只有一、二個點的切入才是最有效和合理的,這就需要記者做出明智而有創造性的遴選。
(3)延伸視角。主要通過層層疊進、開拓視角實現,目標是達到話語的綜合大于局部話語之和,構成所謂“弦外之音”、“題外之旨”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參見梵·迪克.作為話語的新聞[M].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