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孤兒作為社會和學校的特殊群體,加強這部分學生的德育教育,對于促進孤兒健康成長和發展意義重大。本文從自身工作實際出發,結合多年來積累的幾點實踐經驗,提出了幾點德育教育的建議,僅供各位同仁參考指正。
關鍵詞:孤兒;德育教育;建議
孤兒作為失去雙親的特殊個體,對這些學生開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意義重大。因此,在工作中我們應落實德育措施,研究孤兒學生個體差異和認識特點,研究特殊學校德育工作的特殊性,促進孤兒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保障他們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一、為孤兒創設溫馨的教育環境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因素,分為靜態文化與動態文化兩種。所謂靜態文化,主要是指校園內的建筑布局、固體設施等,而動態文化指的是文娛、科技、體育等活動因素。為了提高孤兒學生的德育素養,學校首先要在校園環境布局方面體現出一定的人文性與審美性。例如,在教學樓或公寓樓上提出永久性標語;利用各種校園活動、舉辦主題班會、影片觀賞、校園網絡等各種途徑增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美化校園環境,為學生創設清新、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校園中感受到家庭的溫馨。作為孤兒學校的教師,應像父母一樣關心、愛護學生,將班集體變成溫馨的大家庭,引導學生自己布置教室環境,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賦予教室青春與活力,讓學生在布置整潔、窗明幾凈的學習環境中健康、快樂的成長。實踐證明,創設良好的校園環境,有助于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孤兒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對他們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注重加強對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的關愛與呵護,使他們真正獲得充實而快樂的學習生活,久而久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感恩心態。
二、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心理狀態
作為孤兒的教師,應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基本的成長情況,包括他們的個性特點、生活習慣、家庭成員、情緒狀況等,并建立相應的檔案,針對每一位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相應的心理教育方案。只有真正了解學生內心的渴望,才能明確掌握學生的心理問題,并通過構建良好的溝通平臺,來增進師生之間的了解,以便及時排除埋在學生心頭的陰影與隱患,促使孤兒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教師要特別關注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傾向,為了更好的與孤兒學生進行對話與溝通,教師可以要求所有的學生養成寫周記的良好習慣,教師要對學生的周記進行認真的批閱,這一方法實際上是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途徑,為師生之間的良好溝通搭建了一個重要平臺。
三、針對學生表現進行強化教育
作為學校,應設置班會課程或集隊活動,針對學生中出現的實際問題進行強化教育,例如:學生中出現偷、盜、騙等不良行為時,班主任或代課教師一定要給予及時的批評教育,幫助學生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引導他們朝正確的方向發展,做一個有思想、有紀律、有道德的好學生;如果學生中出現好人好事,班主任教師同樣要給予學生肯定和表揚,提高學生繼續發揚優良作風的積極性。實踐證明,只有緊緊抓住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為培養和形成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奠定基礎。
四、用楷模人物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教師要注重榜樣力量對學生的影響,并善于運用榜樣與楷模來教育和引導學生。作為班主任教師,要善于觀察,挖掘周圍生活中的好人好事,運用好人好事的實例來引導學生,實現對孤兒學生的正面教育。首先,我們要認真分析造成學生不良心理傾向的主要原因,然后,針對這一原因清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老師的用心良苦,使他們信賴教師。同時,教師要注重對好人好事以及品德兼優的學生提出表揚,從而帶動班級整體的發展與進步。
五、鼓勵學生追求理想
孤兒的心理與正常學生有所區別,他們的內心充滿了委屈與苦惱,有的甚至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茫然,再加上緊張與焦慮等心理,容易導致學生對未來失去信心。此時,就需要學校、社會、教師、家庭各方面一起努力,鼓勵學生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理想,幫助學生樹立堅強的信心,使他們看到自己的未來與希望,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將精力集中到學習上,并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提高他們的道德素養。
當然,以上僅是本人對孤兒德育教育的幾點淺顯的探索和研究,為了能夠進一步提高孤兒德育教育實效性,需要我們廣大德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探索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淑芬.談如何在孤兒教育中進行“三心”培養的研究[J].成才之路,2008(25).
[2]李燕燕,劉開瓊.孤兒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02).
[3]郭珍.關注孤兒心理健康 構建和諧新校園[J].廣西教育(基礎教育版),2008(13).
[4]劉曉紅,宋繼芳.孤兒救助及其存在的問題[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
[5]王飛鵬.農村孤兒的撫養模式與生活狀況的實證分析——以山東煙臺部分農村調查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10(02).
(作者單位:吉林省孤兒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