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高職學生的在校比例將逐年遞增。但同時不可回避的是,較之于一本和二本的學生,高職學生的入學分數較低,行為約束能力較弱。如何規范他們的學習行為、社會行為、如何應付日益發展的社會需要將是擺在我們面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學風建設;效果
一、高職學生的現狀分析
1.社會大環境的消極影響。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的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日趨明顯,價值觀念也越來越多地滲透到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中,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高職高專學生在畢業后,其就業的檔次及對口率相對較低,這些不利因素都對高職高專學生的思想教育產生很大的負面呢影響。
其次,為提高我國的國民素質以及國家的擴招等因素的影響,大量學生需要到大學里學習。隨之產生的二專錄取分數線逐年降低,被招來的學生有一部分學習生活習慣和個人行為習慣較差,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較差,加之學生本身基礎就不好,造成上課不想聽,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的存在,這樣無疑導致學生管理難度大,學風建設難度大。
2.學生自我要求不高,家庭教育不當。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生源復雜,層次良莠不齊,許多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對思想道德的自我要求不夠。另外,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許多家長只重視孩子的書本知識,疏于對孩子“做人”的熏陶。有些家庭物質條件較好,但成長的環境不理想;有的父母不管孩子的一切,任憑孩子“自由發展”;甚至有的父母還經常在孩子面前宣揚社會生活中的一些不道德、不誠信的行為。導致他們沒有時間觀念,目中無人,不懂得關心集體和他人,不懂得學習對他們的重要性。這些都勢必從客觀上導致許多高職大學生陷入雖然“進入高等院校學習成了才”,但“畢業后卻成不了人”的怪圈之中,從而導致一些學生自暴自棄,甚至走向歧途。
3.眼高手低,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大多數學生經過十多年的含辛茹苦的學習,進入大學后就以大學生自居。他們在擁有遠大理想的同時,在畢業后卻不愿意從事體力勞動,認為勞動是低人一等的事情;同時大多數學生也缺乏對社會形式的認識,動手能力弱,許多單位不愿意也不敢用,甚至把我們的學生比喻成“瓷器、花瓶”,從而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4.誠信意識不強,考試作弊現象嚴重。由于部分同學誠信意識不強,學習目標不明確,平時沒有努力學習,知識掌握不全面、不扎實,卻期望考試合格甚至是拿高分,為了謀求高分或者及格通過,于是投機取巧,鋌而走險,考試作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學習不認真,考場傷腦筋,平時不努力,考試搞舞弊”的不良風氣。
二、強化管理手段促進學風建設
學風與79o/lnXjdMHo21VhRtIV0j4r5rxiaSTOsA0E7GaCaRE=養成教育密切相關,特別是高職院校,這一點非常突出。同時,學風建設也與學生管理制度建設、激勵機制建立、人生觀教育、誠信監督機制建立、學生主題活動相關。制定、完善并嚴格執行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將學生的思想品德、日常表現、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作為重要的參照標準,與獎學金、評優、就業推薦等掛鉤,建立健全學習激勵機制,通過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德,形成良好的學風。主要抓校園、教室、寢室的三大陣地。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做到五個堅持,即,堅持嚴格管理,輔導員老師堅持深入課堂、寢室關心關愛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堅持輔導員陪同學生參加早操;堅持抓好學生工作各方面數據,堅持做好學生思想工作,堅持推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三、情感投入培育學生成才
情感教育是指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展他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在實際教學環境中,有些學生的智商雖然比不上優等生,然而,當你用一種欣賞的目光去看時,會猛然發現,他們仍在不斷努力。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情感具有動力功能,因為有情感,人會自覺地投入,獲得很大的動力。同時,情感的發展與學生將來發展成才的目標導向、學習的動力和學習成績都是成正比的。
結語
“春蠶、蠟燭、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社會給予我們教師很多美稱,我們對輔導員的育人工作又是如何理解?通過三年和學生的朝夕相處,我認識到:“我們不僅要熱愛自己的工作,還要熱愛自己的學生。這兩個方面是互相聯系的。沒有教師對學生的愛,就沒有教育。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的一言一行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熱愛學生,首先要關心學生、了解學生、親近學生,主動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建立感情的橋梁。感情的影響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手段,它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熱愛學生,還應當尊重學生。不去尊重學生,就不可能建立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而沒有這種信任,就失去教育得以進行的基礎。面對形形色色的學生,我們應該傾注更多愛心和耐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育為目的,以發展求生存,以人才樹形象,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發展,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學生管理管理,促進學風建設。為社會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作者單位:四川城市職業學院應用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