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教師的“導學”是分不開的。本文主要闡述了教學環節中教師如何“導學”,力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些做法,提供參考。
關鍵字:生物教學;“導”與“學”;應用
生物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不斷獲取生物學知識的會學能力和靈活運用生物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其中“會學”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那么,如何在生物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會學能力呢?這與課堂教學中的教師的“導學”是分不開的。
一、導是課堂教學的關鍵
“施教之法,貴在啟導”。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主導著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導”的作用,是促進學生學的關鍵。因此,教師必須致力于“導”,服務于“學”。
1.教師要著力于引導。引導,就是指教師根據教材的知識特點和學生的知識水平選擇恰當的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高漲的學習熱情,為課堂教學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自覺地思維。
例如,胰島素這部分知識比較枯燥又難理解,教師要著力于引導。用科學有趣的例子設疑:切除了胰臟的狗,它的尿會引來許多螞蟻,這是為什么?學生對這一問題由好奇產生興趣,就會帶著高漲而積極的情緒去感知教材和思考問題,直到最后掌握胰島素的知識。這種由疑問產生興趣而引發的主動學習,可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2.教師要著手于指導。所謂指導,一方面是認知策略的指導,即教師主導學生掌握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和心智技能,變知識為能力。另一方面是學法指導,即教師主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操作方法的正確選擇和恰當運用。
3.教師要著重于疏導。疏導,就是指學生思維受阻或思維出現偏差時,教師應給予指點,撥開疑云,疏CCXAyqzsYaPyaq73jQXPpA==通障礙,使學生思維頓開,疑云頓消,完成學習目標,從而完成認知上的一次飛躍。
例如,在制作臨時裝片時,許多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滴在載玻片中央的那滴水為什么要“適量”?為什么要對標本“染色”?這時教師應著重于疏導,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得到答案:滴在載玻片上的水過多,蓋上的蓋玻片易在水中浮動;水太少,蓋玻片下易產生氣泡。對標本染色,使觀察更清楚,效果更明顯。這樣,在教師的疏導下使學生由“難學”變“易學”,并在這化難為易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學是課堂教學的主體
課堂教學要實現“素質化”,實現“讓全體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的總目標,關鍵在于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的主體地位。
1.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目標是教與學的依據,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使之在學習過程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目標的展示,可由教師直接提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或通過師生的“討論”“歸納”“演繹補充”來展示。
例如,在教“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時,教師可根據本節特點和大綱要求制定正確的學習目標并展示給學生:(1)什么叫雙受精?雙受精的過程怎樣?(2)果實和種子是怎樣形成的?這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確主攻方向,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2.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在教學中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動眼、動口、動手、動腦,把外部的學習活動逐步內化為自身的智力活動,促進知識與能力的協同提高。
3.讓學生充分“質疑問難”“提出一個問題,勝于解答十個問題”。教學中讓學生充分“質疑問難”,暴露出學習中遇到的不能理解、未能解決的問題。教師針對問題精點細撥,驅動學生深入思考,從中獲取“真知”,形成自己的“血肉”。對一些關鍵性問題,如果學生沒提出來,教師也可設問挑疑,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將學習引向深入。這正如波利亞所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br/> 4.讓學生歸納總結。歸納總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一方面,讓學生歸納總結,不僅能及時反饋信息,而且可進一步調整自己的學習,使學習更富有成效。另一方面,讓學生回顧學習過程,通過對比、分析、綜合,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發現學習規律,歸納出學習方法,從“學會”過渡到“會學”,產生新的認識飛躍。
三、處理好導與學的關系
1.實現導與學的統一導與學是課堂教學的兩個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在課堂教學中,要實現導學統一。首先,教師的“導”要服務于“學”,教師的“導”要遵循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規律,脫離了學生實際的導是難以實現教學目標的。其次,學生的“學”要求助于“導”,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由此可見,教學過程中,必須實現導與學的統一。
2.實現導與學的最佳結合。在教學過程中,要實現導與學的最佳結合,關鍵在于教師主導性的正確發揮和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體現。這就要求教師有較強的主導能力。在角色上,實現由“獨奏者”變為“伴奏者”;在情感上,既融情于教材又融情于學生;在方法上,要“目中有人”,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去實踐、去探索,盡可能多地要求學生參與,學生能干的教師堅決不干,出現了問題,這正是教師“導”的切入點和出發點,針對問題進行指導、調控、激勵、點撥,從而提高“學”的質量和效率,實現“導”與“學”的最佳結合。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好學生“學”的主體地位,發揮好教師“導”的作用,實現“導”與“學”的最佳結合,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興趣,而且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步入社會良好的奠定基礎。
?。ㄗ髡邌挝唬簝让晒虐^市青山區北重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