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時間是人類發展的廣闊空間,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時間中進行的,要從根本上實現其教育目的,須在教育時機、教育時序、教育時效三方面的原則,需處理的關系上進行解析。
關鍵詞:教育時機;教育時序;教育時效;思想政治教育
馬克思曾說:“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的空間。”這表明,時間不僅僅是鐘表所標定的一個客觀數字,還蘊含著促進人的發展的教育層面的意義。對于致力于人們的品德喚醒和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只有去認識時間并利用其中的規律,才能從根本上把握實現其教育目的的方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對“時”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教育時機
時間的首要特點是方向上的“一維性”,這是指時間從過去、現在到將來只有一個方向,它的流逝總是單向前進,去而不返,不可逆轉。時機在這種一維性中指代某些有利于人們活動的‘點’,這些點轉瞬即逝,正如俗語中所講: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因此,人們要在某一事業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須迅速、準確的把握時機。
《論語·述而》中有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的訓導表明當學生處于“憤”或“悱”的狀態時,教育者的啟發應當如“知時節”的“好雨”一般,要抓住教育的時機。所謂教育時機是受教育者在內在準備的基礎上由外部誘因引發的迫切希求某種教育的時刻。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致力于人的情緒調控、人的心理調適和人際關系調整,完善人格、促進人的身心發展的教育。當受教育者在渴求愛護、引導和幫助之時,心理需求上的矛盾激化之時,都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時機。這時,受教育者往往會以各種方式發出渴望關注的信號,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善于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去及時、準確的捕捉到教育時機,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實現。
順理而有序,和諧不紊亂——教育時序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語出我國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專著《禮記·學記》。意思是:好的冶匠的兒子,要把冶煉金屬制造的本領學到手,就要先學縫制皮衣的技術;好的工匠的兒子,要把制造良弓的本領學到手,就要先學習用木條做簸箕的技術。這涉及到求學應先易后難,從簡到繁的教育時序問題。所謂教育時序,即教育的時間序列,是按時間順序安排的教育活動的程序。
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受教育者在成長的過程中,其品德發展存在著很大的心理年齡差異,具有一定的發展的階段性。思想政治教育要通過對教育時序的規劃,調動、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接受由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階段性教育。例如學生入學時,要使學生具有歸屬感,應安排適應性教育;到學生畢業時,應安排理想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等。這種教育時序大體上應是穩定的,也是安排教學活動的客觀依據。與其它旨在促進知識積累的學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教育具有特殊性。品德的發展具有跳脫性和逆轉性等不穩定性,這與受教育者身處環境和所遇境況有極大地關系。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時序的安排,既要針對學生思想發展的時間序列進行階段性教育,也要根據個別或少數群體的境遇和心理變化進行特殊的教育影響。
師逸而功倍——教育時效
“時間就是金錢”、“寸金難買寸光陰”等俗語從經濟的角度表達時間的可貴,警示人們要珍視時間。
在教育領域中,取得良好教育時效的關鍵在于是否能夠合理配置時間這一最珍貴的資源,以期在有限的教育時間中,實現最大的教育效果。一方面,教育時效的評定取決于教育目標的實現,但并不是要求將更多的教育活動插入現有的教育時間內,而是通過計劃的制定和實施,促進最終教育目標的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開放的心理過程,在于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促進他們行為的形成,教育活動并非多多益善,而要通過計劃的制定環環相扣,將力用在關鍵點。另一方面,教育時效的高低也并不取決于所用教育時間的長短,當教育者試圖建立受教育者知識結構使他們能夠實現自我教育的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遠遠多于直接灌輸知識或告知標準答案,而當受教育者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時,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若通過培養他們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思維能力,促使其內部自我調節系統的形成,取代大費口舌的道德規定灌輸,在養成道德行為和習慣上就既省了時又省了力。
二、正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對“時”的要求,應遵循的原則:
及時性與適時性相結合
所謂及時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受教育者接受同類信息之前或希求教育、引導的第一時間把握教育時機,避免教育的滯后性。要在第一時間內捕捉教育時機,是利用“先入為主”效應占領教育的先機。例如對于大學新生而言,進入大學是他們經歷的第一次重大的人生轉變,他們對于新環境的不適應,如果能夠及時的溝通、調節,給予關愛,幫助他們建立歸屬感,會及時防止問題的發生。在把握教育時機時,除了要遵循“第一時間”的原則,還要注意在合適的階段、場合以恰當的方式把握教育時機。林則徐的《觀操守》中寫道:觀操守在利害時,觀精力在饑餓時,觀度量在喜怒時,觀存養在紛華時,觀鎮定在震驚時。表明在觀察人或獲取信息之時,只有在適當的時機才能獲得最真實的結果。教育時機的選取與觀察人的時機選擇如出一轍,要根據人的心理生理活動的規律以及教育內容的需要,合理的選擇教育時機。
教育時機把握得不好,通常會犯兩種錯誤:一種是“消防型”即犯了馬后炮的錯誤。另一種是“不到火候型”錯誤。要正確、準確的把握教育時機,應將及時性和適時性結合起來,既要把握受教育者的個性和思想的發展過程,又要對其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一定的認識,避免以一個人過去的表現來獲取信息。
有序性和無序性相結合
有序性原則,簡而言之,就是循序漸進。有序性原則就是按照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邏輯順序,以時間為線索將一系列教育活動連貫起來,循序漸進地實施教育,使前一階段的教育成為后一階段的基礎,后一階段的教育成為前一階段的發展。根據有序性原則,在思想政治教育時序的安排中,教育者應按照受教育者認知發展的順序和本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連貫的進行教學,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呈現完整有序的體系。
而人的發展既具有連續性,又具有非連續性。受教育者都是社會生活的一員,生活中充斥著必然事件和偶然事件,他們在成長發展中的種種遭遇難以預料。因此,教育者在教育時序的安排中,又要遵循無序性即適當超越的原則,通過豐富多彩的行為活動進行情境教育,并結合學生個體的特點適時的予以引導和啟發,培養學生良好的能力,使學生達到對遭遇事件能夠實現頓悟和覺醒,實現比有序性教育更好的教育功能。教育者在教育時序的安排上,應遵循有序性和無序性相結合的原則,既要按照人的發展規律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教育,又要著眼于人的現實生活提出超越化的標準,通過無序的教育方式,激發受教育者的發展可能性。
保時性和限時性相結合
在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時效的各項投入中,時間投入是一項必要且珍貴的投入。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特殊的培養人的活動,不像其他學科能在短期內獲得成效、并且能直接以成績等量化形式來考察效益,其投入只有在長期過程中才能顯現出效果。所以,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時效,要求學校管理者和教育者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挪用占用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教育時間的充足,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時效。
限時性強調教育者要把握時間的長短,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有效時間內進行。教育之所以要在有效時間內進行,是因為人的注意力具有限制性和著重點。例如,社會心理學實驗表明,一場報告會中,90%的聽眾并未重視報告的整體內容,只能在頭腦中留下一些比較新穎的觀點和生動的事例。報告開始30分鐘左右,一般人的注意力開始下降,在沒有強烈刺激的條件下,兩小時后注意力便急劇下降。所以,運用好時間的關鍵在于教育者要把握好受教育者注意力的范圍,在注意力強的時間內講述理論性較強的知識,而在他們的精力處于低潮時,則講述與知識相關的事例等理論性不太強的知識。所以,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既要保證時間投入,又要珍惜有限的時間資源,合理安排、分配時間,做到以較少的時間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
三、正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對“時”的要求,應著力處理好三個關系
1、處理好教育時機、教育時序和教育時效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時機的選擇,教育時序的把握,與教育時效的實現并不是獨立的各司其職的,而是互相貫通的。教育時機的捕捉,教育時序的安排,教育時效的實現,這些過程中的某些方式是共通的,可為彼此借用。例如大學生在從小便習得要幫助他人的品德,但當在社會上出現了幫別人反被誣陷的偶然事件時,很容易就會陷入對所建立道德體系的懷疑。此時,教育者可針對此,展開一場辯論,如“老人跌倒到底該不該扶”,讓大家在維持優良品德同時學會掌握合適的方法,維護自身的利益。這既是教育時機中及時性原則的體現,也是教育時序中無序性原則的體現,也體現了促進受教育者道德體系建立的限時性原則。
2、處理好教育時機、時序、時效和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因素之g3J6q6hGCAEtZrMFa0veZQ==間的關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強調對“時”的要求,是為了引起對教育中時間資源的重視,改變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艱巨局面,并不是孤立的將時間資源提到至高無上的地位,時間資源只有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因素如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環境和教育主客體的素質結合起來,形成相互滲透,相互支持的關系,才能實現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對時間資源的有效利用,同時也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局面。如果片面強調對“時”的要求,就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做法,最終影響和制約其他因素發揮作用,難以達到時間資源開發的應有價值。
3、處理好教育時機、時序、時效分別在課堂和自由時間運用的關系:《學記》提出“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時間或季節進行正課的教學(“春秋教以詩書,冬夏教以禮樂”),退息時,學生在是適當休息娛樂的同時,還應操弄技藝。受教育者的教育時間不僅包括課堂上時間,還包括自由時間。受教育者能否合理利用自由時間,對于教育的綜合效益有重要的影響。受教育者對獨處的時間的利用,也需要教育者的引導,化自由時間為教育時間。教育者應將教育時機的選擇、教育時序的安排延伸到自由時間中,如果安排得當,才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時間效益。如當教育時機的尋求出現瓶頸時,可在比較輕松的自由時間的環境中觀察、尋求教育時機;當教育時序的安排效果不佳時,可將比較理性的知識以其他靈活的方式搬到課外;為了得到較好的教育時效,可在課外舉行一些思想性、價值觀的講座、辯論等。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李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