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處在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也是心理素質發展的黃金時期。后天環境作為影響人們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環境,對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分析著名的“黑穴事件”,從校園環境與大學生心理素質關系的角度進行研究分析,從而提出加強校園環境建設的重要性。
關鍵詞:校園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
著名心理學家杜威曾經說:“要想改變學生,必先改變環境,環境改變了,學生也被改變了。”可見,環境是心理素質形成的重要外因。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難發現,生長在農村的人自然純樸,生長在高原的人豪邁豁達,生長在江南的人優柔靈秀;人們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要比在陰雨綿綿的時心情愉悅暢快,處于車水馬龍的繁華街道和高樓大廈的擠壓中要比處在恬靜美婉的鄉村更容易感到莫名的焦躁不安。生活環境,作為圍繞著人群的充滿各種有生命體和無生命體的空間,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生活、學習的外部客觀世界。生活環境與心理素質關系研究事例很多,最著名的是1975年發生的“黑穴事件”。
十八世紀,英國侵占印度,奴役印度人民,印度陷入困苦與仇恨之中。1756年6月20日下午6點左右,印度軍隊偷襲了駐守在加爾各答威廉要塞的英軍。交戰后印軍獲勝,俘虜了英軍及家眷146人,并把他們囚禁在33平米的黑漆漆洞穴般的監牢里,僅有兩個小鐵窗讓空氣流通。這個監獄平時最大關押量為40-50人,現在塞進146人,相當于平時的3倍,擁擠不堪的空間使人們連自由活動身軀都難以做到,各種哀嚎、抱怨聲音嘈雜,加之天氣悶熱,監獄空氣不流通,難免呼吸困難,加上大量排汗,口干舌燥,在這樣的惡略環境下,很多人心理收到極大影響,開始焦躁不堪,情緒激動,莫名憤怒,最后導致情緒失控,出現騷動。由于你推我擠,原本生活在一起、彼此熟悉并且平時彬彬有禮的英國人甚至出現肢體沖突,許多人因遭擠壓、踐踏而死,也有人因無法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心臟急速跳動,支持不住窒息身亡。深夜時,俘虜已死亡大半,最后僅有23名僥幸存活者。即使在這些人中,也多半神志不清,真正能夠保持清醒的大概只有站在鐵窗邊的少數幾個人。
這一事件說明不利環境對人類產生的巨大消極影響,對擁擠、噪聲、黑暗、沉悶、濕熱等不適環境,人類在主觀上會出現消極情感的心理狀態,導致心理素質異常脆弱直至心理扭曲。
大學作為培養人才的高等學府,對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和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只有營造良好的校園生活環境,才能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良性發展。
一、教室環境與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關系
一個人完成高職高專教育,平均需在學校度過大約2萬個小時,如果進入本科、研究生階段繼續深造,這個數字會繼續增加。作為一個學生,在教室中度過的時間占相當大的比例。因此,對教室環境的研究顯得更為重要。
教室環境主要表現在光線、整體布局、色調、地面軟硬度等物理特征。學校從教室的物理特征改變入手,可以達到不同的心理影響效果,例如,在用木地板代替水泥、魔石等硬質地面,可以讓學生減少防御心理,增加師生交往幾率;在一個光線明亮、窗戶較多、空氣流通的教室里與窗戶少、陰暗的教室里相比,學生表現出更高的學習積極性,如在多媒體教室上課學生睡覺的情況要比普通教室嚴重;教室內墻面裝飾的色彩以及教室空間的大小,教學設備擺放,對學生都有一定的影響,學生更愿意在沒有視覺障礙,桌椅距離較大的教室上課或自習。良好的教室環境,對于學生個人具有滿足自尊,調節情緒,增進身心健康的作用。同時,集體成員之間可以相互激勵與幫助,另外,教室環境對學生內心具有歸屬特性。如果一個教室群體比較和睦、優雅、積極向上,對生活在其中的同學,無疑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校園噪音與學生心理素質培養關系
噪聲是引起人煩躁、或音量過強而危害人體健康的聲音。噪音不僅會影響人的心臟血管傷害、聽力損傷等生理機能的正常運轉,對人的心理健康也會帶來消極影響,會造成不愉快、煩惱、易激動。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勞、工作能力下降等。
校園環境可能產生的噪音原因很多,例如校內車輛行駛、鳴笛,教學過程中的音像資料、樂器伴奏,校內學生集體活動中的嘈雜聲,臨街宿舍、教學樓接受到的各種車輛、店鋪、建筑工地噪音等等。對處在不同狀態的人來說,即使是美妙的音樂,規律的聲音,如果影響到了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也可以被視作為噪音源。噪音越高學生的注意力越無法集中,學習效率會成倍下降。噪音對心理素質的影響突出表現在情緒反應上。它會令人產生興奮不安、焦慮、厭煩等各種不愉快的情緒和情感,給人造成煩惱。噪聲所引起的煩惱及取決于噪聲的物理特征,又取決于人們的心理狀態。噪聲的強度越高,就越容易引起煩惱。因此,高校要為學生積極營造安靜的校園環境,統籌安排學生學習、生活時間,科學合理的加強綠化帶建設,對教室、圖書館、自習室、寢室等學生學校生活的主要場所進行有效的隔音處理,消除學生學習、休息、活動時存在的矛盾點。
三、公共環境與學生心理素質培養關系
學者瓦里烏斯(Various)的研究成果表明,學生戶外活動的2%—42%發生在公共活動區域,即操場或運動場,另外9%在校園里。
校園公共環境,特別是體育運動設施,在鍛煉學生體魄的同時可以讓他們在競賽中磨練意志,在體能、心里的競技中獲得勝任感和成功感。良好的校園公共環境,凝神聚力的學校校訓、自然厚重的校門、充滿畫像和名人的教誨名言的教學樓走廊、上運動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