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就業形勢嚴峻,在“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中充分發揮政府所屬人才服務機構促進就業,穩定就業的基礎性作用,是政府所屬人才機構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如何在新環境、新形勢下做好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
一、近年青海人才市場大中專畢業生就業現狀及特點
(一)大中專畢業生求職就業情況:據統計,2000年以來到青海人才市場求職的各類人才中本科以上學歷占求職總人次的26.7%,大專學歷占求職總人次的39%,中專學歷占求職總人次的12%。
(二)非公企業是吸納大中專畢業生就業的主體渠道.隨著中央對西部大開發戰略任務的深入實施,青海非公經濟也迅猛發展,為就業和再就業人員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據統計,截止目前,進入青海人才市場招聘員工的各類企業中,黨政機關單位占0.5%,事業單位占2%,國有企業占8%,三資企業占16%,各類股份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占73%,其它社會團體等占0.5%。截止目前,全省有近5萬家用工單位到青海人才市場招聘,有近20萬名中專以上學歷人員走上了工作崗位,其中超過16萬人次進入各類非國有制企業供職。可以看出,非國有制企業是青海人才市場吸納大中專畢業生的主渠道。
(三)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幾大因素。根據調查分析,通過市場就業的畢業生主要有以下幾大影響就業的因素:
1、自然環境差的因素。青海省地處高原,氣候和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水平低,提供的就業崗位少,且大型的廠礦企業或實力龐大的企業數量少,非公經濟在近幾年篷勃發展,但用工環境及規范程度較發達地區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還有部分企業招聘畢業生難以提供穩定和規范的用工環境,致使人員流動性強,導致一些畢業生剛就業又失業,頻繁踏入待就業隊伍。而且由于地處偏僻的原因也提高了外省用工單位到青招聘和實地考察的成本,同時畢業生到外地求職成本也較高,加之去年以來受金融危機影響,可以說經濟欠發達是影響畢業生就業的最大原因。
2、就業心態不夠好的因素。根據調查顯示,我省畢業生就業有如下心態:一是求職區域選擇城鄉差異大。絕大多數畢業生選擇在城市尤其是省會城市就業;二是國有企事業單位依然是畢業生求職首選,一些畢業生對非國有制企業望而卻步。三是求穩定,求高薪導致畢業生不能及時就業。四是不能對所學專業和自身素質有較為正確的市場定位,絕大多數本科以上畢業生就業時高不成,低不就,貽誤了就業的最佳時機。
3、所學專業與需求不相符的因素。畢業生所學專業與市場需求脫軌或專業素養與工作崗位實際所需不符等。就市場所需來講,很多專業供不應求,如工民建、地質、礦產、水電、機械等,而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法律、歷史、哲學、農林等專業畢業生則專業對口的崗位較少,很多畢業生不得不放棄原有專業,另謀他職,造成很大一部分畢業生專業學非所用,專業閑置。
二、及時研究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有針對性的為畢業生開展就業服務
(一)為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我們在就業指導、
信息服務、招聘推薦方面狠下功夫,專門開辟了“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服務窗口”,取得了實效。一是每年派出專人到我省各個院校進行就業指導講座,對畢業生進行就業形勢、就業政策和就業技巧的指導,?開展職業道德教育,針對一部分畢業生所學專業與市場需求脫軌的情況,及時和畢業生進行溝通互動,對畢業生的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引導學生端正思想,擺正自身位置,做一行愛一行,進行就業政策的宣傳,通過多種形式幫助畢業生了解國家的就業方針政策,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二是畢業生求職免費入網登記,每周定期發布企業招聘信息,供畢業生免費查詢和推薦上崗,與省內外多所高校網站進行了友情鏈接,方便畢業生求職;三是推出每周三“個人推薦日”,為大中專畢業生提供免費求職登記、信息共享及查詢、推薦等服務,讓畢業生能夠較為清晰地選擇出多個工作機會,一一嘗試,提高他們的求職成功率。
(二)舉辦針對大中專畢業生的專場招聘會。2001年至今,已經舉辦了近200場以上有一定規模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會,有力的促進了畢業生就業。對每一場專場招聘會精心組織和設計,有時從所需崗位入手,盡可能組織相應條件的人員參加雙選,進場招聘單位多引起了畢業生及社會各屆的廣泛關注,每次都能吸引數以萬計畢業生參會。為了促進未出校門應屆畢業生就業,我們憑借市場資源庫,每次有針對性的組織上百家用工單位進校選人,這種針對性極強的專場招聘會深受院校及畢業生的好評。
(三)推出“見習促就業行動”計劃,全力應對金融危機下的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市場。2004年,我中心推出畢業生“實習促就業”模式,在此基礎上,本著“服務社會,服務企事業單位,服務大學生”的理念,建立了青海省大中專畢業生見習基地。目前,已在中國聯通青海分公司、青海氣象局、青海省民用機場有限公司等9家單位建立了“青海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其中五家單位成為國家級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這兩年,為了更好的應對金融危機對我省就業市場的影響,我們開展了“見習促就業行動”,發展了數十家有一定規模的用工單位作為省級高校畢業生見習基地。
(五)針對內地及沿海地區“技工荒”問題,搭建技工輸出平臺。我中心與威海市環翠區人民政府經過聯系,相互進行了企業及技工情況考察,聯合搭建平臺,由環翠區人民政府選定2家大型企業,我中心組織了近70名以我省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為主體的技術工人赴威海工作。
三、突出公共服務,打造公益平臺,為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一)不斷完善人事代理服務,為大中專畢業生解決后顧之憂。隨著我省經濟發展,我們逐步完善人事代理業務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從單純存檔發展為以人事關系和人事檔案代管、組織關系轉移、戶口關系落報、技術職稱評定、檔案工資調整、工齡計算、出國政審、繳納社會統籌保險等主要內容的全方位人事代理服務,其中2003年推出了非公經濟組織人員職稱事務代理和社保事務代理服務。 2002年,我中心同省氣象局簽訂了《人事代理協議書》,開辟了我省事業單位人事代理的先河。2006年起,我中心對高校畢業生的學籍檔案實行免費托管,為畢業生的落戶、就業、職稱評定、社會統籌養老保險、流動等提供全方位服務。截止目前,中心共計托管大中專畢業生檔案近2萬份。人事代理服務的不斷完善,為促進大中專畢業生在非公經濟就業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我中心也逐步發展成為各類企事業單位和各類人才的社會人事部。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出人才派遣。在人事代理服務基礎上,我中心及時推出人才派遣這一全新業務。截止目前,我們向青海省移動公司、西部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省測繪局、省征稽局、省氣象局、省司法廳律師事務所、省郵政局、省電力公司、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青海省分行等企事業單位派遣員工近7800名,其中大中專畢業生超過6000名。
(三)加快大中專畢業生網上交流步伐。2004年底,我中心自籌資金建立了青海人才市場網站,目前進行了五次升級改版。我們積極在每年每一季度都舉辦的“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網絡聯盟招聘周活動”,積極促進西北地區人才服務區域合作,與陜西、遼寧、廈門等29家政府所屬的人才網站進行鏈接。截止目前,累計為大中專畢業生舉辦網絡招聘會30余場。為更好的服務高校畢業生,與省內外多所高校網站進行了友情鏈接,更加便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及信息共享。
(四)建立青海省人事培訓中心,以“抓培訓項目、促培訓質量”為內容,積極為大中專畢業生服務。幾年來,我們及時把握市場需求,推出職稱計算機、會計電算化、高級營銷員等培訓班。今年以來,中心在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同時,拓展新的培訓項目,努力增長高校畢業生創業本領,經過積極地前期準備,在廳領導和有關處室的大力支持下,中心申請取得了“青海省創業培訓基地”,并選派兩名工作人員赴蘭州參加SIYB(創業培訓)師資培訓,為創業培訓項目的順利啟動奠定了基礎。目前,在完成了標準培訓場地布置、講師選定、學員招生的基礎上,開辦了20期應屆畢業生創業培訓班,培訓學員近500名,不斷提高大中專畢業生的求職能力和創業意識。
(作者單位:青海省人才交流中心)